2023年春晚节目蕴含的高考知识点(政治)

2023-01-21 22:23 网络 评论

节目《一带繁华一路歌》


延伸知识点: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强调了相关各国要打造“利益共同体”。而经济互利,是联系各国的主要手段,这“一带一路”与高中政治学科的必修教材“经济生活”相结合的知识点,就有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等等。另外,在“文化生活”方面,“一带一路”又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引入了中国。


而“一带一路”与“政治生活”中的知识点同样联系紧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间的共同利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所以能够合作,就是因为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


比如说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那么我们的这个合作,也就体现了这个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还有就是我们国家比如一贯奉行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那我们这个合作,也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一带一路”从唯物论的角度,可以联系“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辩证法的角度,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各国在合作共赢的大前提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以“一带一路”为大背景材料来出题的话,设问的角度也很广。在高考时,考生审题必须认真仔细,找好问题的切入点,如果题干要求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考生用政治生活或是经济生活知识来作答,即使答案正确也是不得分的。因此,小车建议考生在审题时可以用笔把关键词用笔标上以免马虎出错。



节目《锦绣》、《满庭芳·国色》、《华彩梨园》


延伸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和连续性。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


④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文化创新


1.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正确方向+主体+内容形式+科技与文化)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⑤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⑥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与文化相融合。


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条件。


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文化又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文化也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创新。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进文化的特质。


(2)文化创新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的要求)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古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意两个要求:(1)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3)基本途径(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意义(为什么)--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会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如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2)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如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如全盘西化、妄自菲薄。


6.如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创新?


(1)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


(4)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5)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2.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我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首先观念。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3.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


⑴特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性,人们对本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继承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加以改造或剔除。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3)把握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节目《百鸟归巢》


延伸知识点:文化遗产


1.历史文化遗产的含义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文化遗产保护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1)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2.怎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是建立和完善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法律体系;


(2)各级政府要把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的整体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各自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处遗产都要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建立健全的的保护机构,落实保护责任制。


(3)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保护遗产的资金投入。


(4)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3.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影响人、塑造人)的发展产生影响。


(4)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利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怎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正确把握文化与社会、人的关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社会发展、塑造时代新人。


(2)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立足实践;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积极性;发展大众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


(4)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批判继承,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做到古为今用。


(5)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典型试题探究】


1.2020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迎来第一次触网直播,超过百万名网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了这场由布达拉宫和淘宝联合举办的直播活动。


布达拉宫金顶禁止游览,此前居民和游客都只能远望而不能近观。此次通过网络直播重新与观众见面,多吉平措讲解了金顶的数量、工艺和保护情况,希望各族人民都能领略到布达拉宫的历史底蕴,让居家生活更添文化味道。管理处还特别选用了8名布达拉宫专业文保研究人员,从“宫藏相关文物现况”“文物历史背景”“文物背后的故事”“近距离看国宝”“文化小知识”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在线专业讲解。国家文物局近日发布指导意见,鼓励各文博场馆“继续利用数字资源,通过网上展览、在线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不断丰富完善展示内容,提供优质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势头良好,被应用在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直播内容荒诞庸俗,直播产品质量低下,存在欺骗、违法犯罪等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直播的崛起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参考答案: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群众视觉体验,增强吸引力、感染力。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加强对自身文化的肯定,增强认同感,归属感。③)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④充分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方面的特定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


2.成都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使游客既能全方位体验音乐的魅力,还能近距离感受工业道址魅力、城市的变迁和回味过往岁月记忆。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是“修用如旧,旧房新用”,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动能,兼容并蓄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多层厂房和工业感十成的烟囱管道。比如跨度24米,层高16米的大车间,被改造为影院和剧场;直径达16米的氢气罐,打造为视听空间……原特有的桉树和梧桐得以保留,利用废旧机床、罐体和管道、玻壳半成品改造成的艺术小品,营造了东郊记忆兼具怀旧和时尚气息的艺术氛围,实现了工业传统与音乐时尚的共融。有人认为,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当完全保留。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解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是“说明‘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当完全保留’这一观点”。具体结合材料关键词:“工业遗产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是一段段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是很多人情感的寄托、精神的维系”,从“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研究城市文明演进,展现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来说明“工业遗产是城市工业文明的根脉,应该保留”;从“传统文化有精华和糟粕,要批判继承”的角度,来说明并非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具有保护利用价值,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保护利用。


参考答案:①工业遗产体现的技术价值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对其保护和利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城市优秀历史文化,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②有利于研究城市文明演进,展现城市文化多样性,促进城市文化繁荣。③但并非所有的工业遗产都具有保护利用价值,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保护利用。


3.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某班以“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甲组同学在调查中发现,云南旅游产业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他们找到2013年相关数据并绘制出以下图表:


图片


(1)概括图中反映的经济信息。(5分)


据此,甲组同学认为应该大力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他们形成了两种观点:


观点A:当前,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不可逆转。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应当从市场中寻求出路,将资源推入市场,实现要素资源的合理流动。


观点B: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政府。政府应该出台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科学规划、审慎管理。


(2)请从以上两种观点中任选其一,运用《经济生活》中“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进行评析。(9分)


乙组同学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他们以哈尼梯田为例开展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


(3)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8分)


丙组同学通过探究达成以下共识:


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尤其是那些适合市场的文化遗产更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


(4)请你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9分)


丁组同学在探究中发现,当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5)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9分)


参考答案:


(1)2013年,云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分)云南旅游业收入增速又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分)旅游业拉动云南经济增长,(1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1分)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调整。(1分)


(2)观点A: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1分)市场能够比较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2分)开发文化遗产需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2分)但是,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2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加强政府调控与管理,以弥补市场缺陷。(2分)


观点B: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1分)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文化遗产作为公益性很强的资源,不能单靠市场来调节,(2分)开发文化遗产资源需要加强政府调控与管理,以弥补市场缺陷。(2分)同时,市场能够比较及时、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2分)开发文化遗产也需要面向市场,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2分)


(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对当地经济有重大影响。(8分)


(4)开发与保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3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上,要考虑各地条件,区别对待。(3分)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考虑影响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各种因素。(3分)


(注: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示例:建议:全国人大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理论依据:全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3分)


建议:公民对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等现象进行监督和举报。理论依据:公民具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3分)


建议:公民要遵守法律,自觉爱护文物。理论依据: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基本义务。(3分)


(答出其他建议以及理论依据,如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以图示加注释的形式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归纳方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图示中的各项数值以及注释中的信息,并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图示及注释反映出的全部经济信息。解答本题学生既要2013年,云南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要看到是云南旅游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云南产业结构调整。


(2)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经济生活》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任选材料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通过分析两种观点,同学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两种观点分别是从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方面来说明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表述均不全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因此,对于A观点,学生可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性角度对其进行肯定,也要从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指出其不合理的一面;对于B观点,学生可从单纯市场调节的弊端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也要从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意义角度指出其不合理的地方。


(3)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乙组探究内容,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本题的切口小,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乙组同学们探究的内容,以从中获得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哈尼梯田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具有丰富的价值。它是哈尼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凝聚着哈尼族关于人居环境选择、生态保护、社会结构等方面独特的经验”,启示我们可从文化遗产的地位、保护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说明;题中材料“它是哈尼族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为哈尼族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说明学生可从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角度分析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题中材料“它是红河南岸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和睦相处的见证”,启示学生可从传承民族文化对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方面的意义方面加以分析;另外,学生还可从其对繁荣发展世界文化、展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去说明。


(4)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认识。本题未限定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考查知识的范围较广。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在对材料的分析中找出关键性词语,来确定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题中材料“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也不能过分强调保护”,启示学生可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角度来分析;题中材料“要根据各地发展条件,量力而行,区别对待”,表明学生可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尊重规律、尊重客观条件等角度来分析说明;题中材料“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开发和保护的各种因素,加强顶层设计”,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5)本题要求学生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解答本题学生应认真研读材料中关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问题的表述,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学生可从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方面提出全国人大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的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的问题,学生可从政府健全保护机构、积极履行文化职能角度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的问题,学生可从公民民积极行使监督权的角度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的问题,学生可从政府积极履行对外职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提出建议;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的问题,学生可从公民履行公民义务的角度提出建议。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全国人大的地位与职权、政府的职能、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的义务、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传统文化的特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2016年11月30日,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根据已制定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系列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国家、社区、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有专家认为:“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了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预报技术,其实,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最早是服务于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生产,也就是说,它的应用首先就受到了地理的限制。”


也有专家认为:“农业生产还是要以利用自然为前提,我们这片土地上雨热变化和大的季风变化的特点没有变,二十四节气对当前生产生活还在发挥基础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12分)


(2)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10分)


(3)就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对外传播和交流,提出两条具体建议。(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教育等途径,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二十四节气。(3分)对于二十四节气中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要加以利用,同时剔除与当时当地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结合更为科学的现代气象科学,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传承中保护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分)


(2)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1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因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3分)随着现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真理性认识也应该不断向前发展。(2分)而且二十四节气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也说明其不具有普遍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有其局限性。(2分)当然,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等其他领域还有其一定作用的。(2分)


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1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3分)真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分)二十四节气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并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检验,(2分)如今仍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影响。因而说其在今天的作用微乎其微是不合理的。(1分)


(3)范例一:发挥名家效应,借力名人向国外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


范例二: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制作成电影、舞台剧等对外进行宣传。


范例三:举办“二十四节气与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每条建议2分。


节目《花开种花家》


延伸知识点:一国两制


演唱阵容有港澳台、各族人民,寓意中华一家亲。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