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华师下水文来了!

2024-06-07 14:24 晚安华师 评论

2024年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
我们继续邀请文学院侯桂新老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阮思余老师
请他们在一小时内完成下水文写作
先来看看侯桂新老师的下水文

1




网上得来终觉浅

文学院 侯桂新


人类自产生以来,一直活在对“问题”的发现和求解中,这为人类的发展前行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们从未像现在一样,面对众多五花八门的问题,仅凭动动手指,便能“一键”获取答案。外事不决问百度,日常作文靠AI,无论是生活中的小问题还是学习上的大难题,许多网民已经习惯通过网络操作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成本将其解决。不少人感叹网络的强大,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上网”解决不了的。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细思不然。首先,通过“一键互联”能够解决的问题,往往只是现实中已然存在的旧问题。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人类永远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问题总在答案先,如果被动地一味依赖网络,遇到新的问题只会傻傻地“在线等”,许多新问题便不能及时解决。其次,互联网针对各种问题提供的“答案”,只是他人思考的结果,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哪怕有些答案背后凝聚了强大团队的思考,也未必具有普适性。尤其是面对较为专业的问题,我们往往感觉网上的答案不尽人意:百度百科常常出错,文心一言具有浓浓的机器味……网上得来终觉浅,别人的大脑毕竟不能代替自己的大脑,如果放弃个人思考,我们作为“活人”的主体性如何体现?
网络时代为人们获取形形色色的问题的答案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人们办事的效率,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供了生动的证明。然而,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也造就了大批懒惰的“网民”,当他们习惯于“拿来”别人的思考充当自己的思考,作为个体,他们便活成了与别人雷同的模样。罗素有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要活成你自己,追求幸福人生,就需要从对网络所提供答案的迷信和依赖中摆脱出来,开动脑筋,主动思考,不懈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一个民族和国家而言,这种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索精神同样重要。如鲁迅所言,我们需要“取今复古”,在新时代仍然需要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文化,借鉴域外“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别立新宗”,面对新问题提供中国版新方案,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
因此,一个网络时代的懒汉会欢呼个人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少了,然而真正有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绝不害怕面对问题,而是睁大慧眼去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在不断产生和排除个体问题的同时,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下面

我们再来看看

阮思余老师的下水文



2




警惕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思维茧房陷阱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阮思余


一个普遍的事实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时代,问题当然不会越来越少。需要思考的是,其会对人类带来哪些问题?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科技在突飞猛进,人工智能在飞速发展,人类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大量产生。人工智能极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也带来了诸多全新的挑战和问题,最为典型的一点就是,人工智能时代制造了普遍性人类思维茧房陷阱。人工智能在逐渐替代人的思维,控制人的思维,塑造人的思维。随着信息茧房的发展,人的思维也逐渐进入“思维茧房”。因此,我们必须警惕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思维茧房陷阱。
一是被控制的思维。原本人类可以自己思维。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政治学》所言,正是人类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不同于动物,人与动物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的思维已经严重被控制。被谁控制了?被机器人控制了,被大数据控制了。于是我们不需要思维,有计算机替我思维。而且,计算机思维出来的产品,我们都认为是正确无误的。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是找计算机,于是我们就这样“被你征服”,就这样心甘情愿“被你控制”了。人的思维不再具有主体性,而是被严重控制了的思维。
二是单向度的思维。所谓单向度的思维,指的是人对机器人和大数据的单向度依赖。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主要依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查找相关资料、文献,人依赖机器的结果就是对机器的单向度的依赖。有问题,找计算机;有问题,找度娘(百度)。连不识字的老农民(文盲)都知道,有任何问题,可以上网查查,看看网上怎么说,然后就怎么做。这就是单向度思维。我们的单向度思维,还体现在思维内容上,我们要查询的相关内容,计算机和相关数据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所以如果要写作同一个主题的文章,不同作者去查阅相关文献,最后写出来的内容往往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是单向度的思维带来的思维趋同的严重问题。 
三是没有思想的思维。思维本身是要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的。可是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思维被计算机所控制,带来的结果就是人不需要思想。因为我们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去找计算机。计算机可以给我们提供我们想要的信息,可以帮我们查询我们需要的任何信息。于是,我们就在这些信息的支配之下,形成了某些观念,获得了某个问题的认知。这些观念和认知并不是我们自己思考的结果,是计算机提供给我们的相关信息,我们就把它当做是我们的认知。其实,它压根就不是我们思考的产物,是信息检索的产物。思维的平面化,思维的同质化,也就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不需要去思考,其结果就是我们的思维是没有思想的思维。
四是没有对话的思维。人工智能时代,人与人之间很少对话,特别是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研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同学们之间遇到问题,也不需要深入研讨,只要去查找相关信息即可。遇到相关理论问题,不需要见面交流,只需要查询相关论著即可。这就是查询思维,而不是对话思维。同一个宿舍,大家都被困在信息茧房里,不需要进行任何对话和交流。所以,大家之间交流很少,彼此不了解。当然,查询也是一种交流,不过这种交流不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及时的思想碰撞基础上的交流,而是单方面的信息检索,以及“信息投喂”的结果。因此,难以产生及时的思想火花和拍手叫绝的惊人发现。 
总之,人工智能时代,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思维茧房。警惕人工智能时代的思维茧房陷阱,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我们提出来的严厉忠告。当人类在为人工智能沾沾自喜的同时,也要警惕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思维茧房陷阱。我们需要网络,需要计算机,但是我们不能被计算机所控制和支配,我们也需要计算机之外的世界和思维。我们需要计算机提供信息,但是我们也需要借助这些信息形成我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记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类具有特有的思维及其深度,人类不能放弃或者忘记这个优势。否则,机器人取代自然人将不再是神话。
希望本文所反思的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思维茧房陷阱问题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真实的遭遇。相信人类可以走出这样的思维茧房陷阱,因为人类总是有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能力。




此外

我们还继续邀请

1名校友和4名在读学生

在一小时内完成

今年高考下水文



3




世上本无惑,庸人故扰之


2002届校友 杨欣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一怔——这是我没想过,但又确实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二个反应是,这个问题,人工智能又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吗?那些几千年前困扰哲人们的问题,今日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能得到解答吗?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回答孔子关于两小儿辩日的疑惑,但能回答孔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问题吗?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告诉庄子何为蝴蝶效应、何为平行时空,但人工智能可以回答庄子“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吗?人工智能能告诉哈姆莱特在“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之间应当如何选择吗?纵使人工智能把所有物种起源、生物进化的知识巨细无靡地解答了,它又是否真的能代替我们每个人来回答苏格拉底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往何处去?”

人工智能这个词,它的重点到底是落在“人”上,还是“工”上,还是“智能”上?

诚然,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知识的普及。只要敲敲键盘,点点鼠标,任何疑惑,比如《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是什么,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哪里,这些以前可能得翻遍故纸堆才能有点头绪的问题,现在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轻松得到解答。而人工智能比以前的信息搜索更智能了。以前的网络使用者,还得从海量信息中辨别、分析、判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现在,只要向AI提出一个问题,它就会自己搜索大数据,进行整合,并根据你的需要完成你的任务,不管是写多少字的论文,还是做什么风格的PPT,AI只需要短短几秒的时间,电光火石之间——是在竹简上用刀刻字的先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它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信息库,可以预见,它将带来人类文明的再一次大爆炸。

我并不排斥人工智能,相反的,我热烈期盼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快一些,更快一些。我有那么那么多有生之年的期望。我期望,人工智能能攻克那些我们还没有攻克的疾病,让这人间能少一些生死相隔的遗憾;我期望,人工智能能带我们去看浩渺无垠的宇宙深空,登上月球,在火星建设基地,或许,还能飞出太阳系;我期望,人工智能能模仿最优秀的作者进行创作,也许,能代替曹雪芹把《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写完……人类的追求永无止境,人类的问题,又怎么会越来越少呢?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正是因为会好奇,会思考,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果人类不再提出问题了,人工智能又有何存在的意义呢?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轻点按键,向AI输入这个问题。而AI,给了我这样的回答:

“是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或人工智能助手得到快速解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和挑战。”




4



以人工智能为楫,渡时代浪潮

2021级研究生 黄艺华

百余年前,“五四运动”一声巨响为中国送来“德先生”与“赛先生”,科学与民主一道,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重任。放眼今日,大变局时代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席卷而来,工业4.0的飞速进程依然突显着科技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科技的发展前沿,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使得许多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答案,但掩卷覃思,人工智能真的是人类的百宝书吗?答案是否定的,人工智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许多崭新的问题,它的出现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人工智能为社会赋能,提供更便利快捷的生活。“鸿蒙”出世、“麒麟”降临、“北斗”组网,我们乘人工智能之翼,向高效便利的生活航行。移动网络的发展,让“天涯共此时”不再是奢望;智能穿戴设备,让我们实现解放双手。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无论是智慧农业,还是中国智造,人工智能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让从前困扰生产、生活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人工智能为文化赋能,激活传统的活力。君可见,万顷沙漠之中,樊锦诗青丝换白发,用多媒体及智能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将敦煌莫高窟的灿烂呈诸世人眼前;君可见,奇妙端午夜,妙的少女依托5G、AR技术,将《唐宫夜宴》中的大唐盛世变得可感可知;君可见,“晋侯鸟尊”借助3D技术和数字讲解员,将三千年前的三晋文明从尘封的历史中唤回。由此观之,人工智能帮助传统文化解决了与时代交融的难题,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生机。
然而,在为人工智能欢喜鼓舞之际,我们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问题。譬如AI换脸的网络诈骗、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AI生成带来的“有图无真相”的困境……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那么人类又如何与自身的产物相处呢?荀子有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如何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是这个时代无法逃避的命题,因为当今时代的问题症候不在于人工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而在于人类像人工智能一样思考。因此,人工智能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能再像从前一般“凡事找度娘”,机械般地摄入知识,而应培养自身具有创造性与思辨性的思维,惟其如此,方能应对未来更多接踵而至的问题,否则,谁又能保证人工智能不会将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深渊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身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理当顺势而为,拥抱浩荡而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不因其雷霆之声畏首畏尾。与此同时,我们也当立青衿之志,笃行善思,终身学习,让人工智能成为人类的智慧动能。




5




问如潮生亦有因

2021级本科生 骆楷琪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人们拥有着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广阔的“海域”——在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帮助下,这片海不仅连接了现在的人,还覆盖了过去的人,甚至还在向未来的人汪洋而去。知识和观点在网络上如海洋一般汹涌澎湃,由人工智能收集和整理,在被问及的时候忠实地输出,犹如一个如臂使指的宝库。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过自己的生活,就不难发现,问题在不断地被解答,但问题的数量似乎并没有减少。那么,问题为什么没有减少?
一方面是因为,问题在被解答,但并没有被解决。
在《大医精诚》中,孙思邈曾叹息道,“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病人的病情远比医书上的几行墨迹复杂,实际生活的情况远非互联网上的叙述和电流的波动所能模拟。虽然互联网在不断普及,人工智能在不断发展,但它们如今的水平实际上并不足以让它们真正解决那些看似能解决的问题。网络终究只是连接的媒介,尚不能让给出答案者真正做到“设身处地”,感受实施者每一步的举步维艰;人工智能终究还只是代替人手的工具而非代替人脑的工具,尚不能代替人进行复杂的权衡与考量。人身远比纸笔精密,人生远比电流复杂。
另一个原因则要追及问题的生成机制。正如研究一条河流会不会断流当然要溯及它的源头,研究问题会不会减少自然也要追问“问题”的来源。
问题为什么没有在得到解答后消失?因为它从初始之时就并非由解答而产生。问题与答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但问题并非因答案而生,而是因实践而生。只要有实践,问题就会一直出现,人类历史的绵延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如今的问题与一千年前的问题一样吗?电子出版面临的问题与蔡侯造纸时面临的问题一样吗?或许其中有所共通,毕竟总有一些顽固的问题纵使历经千年冲刷也不摇不动,尚待后人解答,但一定不会全部都是相同的。这些不同的问题就是在全新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人类在由自己创造出的历史与文化中艰难前进的足迹。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也不会是例外,倒不如说,它们是新时代的新典例。既然它们正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们就会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那既然它本身也在不断创造新的问题,问题又怎么会越来越少呢?
那么,回到最初,“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又是从何而来呢?从问题获得解答的速率和质量中来。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辅助下,问题解答的速率越来越快,问题解答的质量也在不断上升,一个问题甚至会在提出的几十秒后就在答案的簇拥之中落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似乎正在成为求助的最优对象,成为人造的“神”,成为可以回答一切问题的“天”。
巧合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天问》有这样一条评论:“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而成为‘天问’”。但是,虽然在他作此评论的时候,在屈原写作《天问》的时候,不问“天”的原因可能只是没有神明,没有“天尊”可供叩问,但当我们真的有可以问的“天”,有人造的“神”的时候,我们依然不能寄希望于问题会在“天”的帮助下越来越少,乃至于无——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问题从来并非出自天问,而是出自人问。




6




持追向之态度,守反思之精神

2023级本科生 叶嘉洛

时代翻涌,追问永在。新时代的科技在便利人们寻向之时,亦有愚人之趋势。问题仍在,然反思怀疑之态度已泯矣。为探时代之真理,做完善之青年,是当持追问之态度,守反思之精神,方能寻得深切之答案。
追问科技之利害,是为思考环境也。我们呼吁,探明当下之弊病,用实践得到答案!在人工智能盛行之时代,问题的解决日益成为浅尝辄止的试探,一知半解之满足。但同时,我们看到上世纪之学者无网络之答案,惟有身体力行。陈寅恪博览众史,所一推一论必出自精细之思索,所一字一句必有坚实之根据;费孝通深入田野考察乡土社会,不满足于书本教条,用一次次采访奠定中国社会学之根基。其钻研真理之精神,尤值得今日之青年学习;其思考之态度,亦为我们所不能抛弃。当今环境面临百年之变局,时代之答案亦需我辈认真努力,因此,唯有持追问之态度,方能破除幻象,寻得真理。
反思自我之弊病,是为思考自身也。马克斯·韦伯曾说过,科技盛行以来,工具理性已压倒了传统的价值理性。人对效率的追求已经战胜其固有的善良品质。在每一次使用科技力量便利自身同时,我们亦需思考,我们本身有没有因为这些科技变得更好?狄更斯所言犹在耳边,我们看到,一个科技进步,物质昌盛的时代,世界战乱仍频,百姓流离失所,科技上的封锁触目惊心,科技所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的道德来回应。是故,孟晚舟在美国科技力量面前仍不低头,选择以祖国成就人生;我国未借科技之力量横行霸道,而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他国共建命运共同体。关注科技之进步,亦守持自身之品行,是我们应采取之守正态度,青年亦当如此。因此,唯有持反思之精神,方能正视问题,回应时代。
科技进步,问题仍在。作为时代之青年,我们仍需使用好人工智能这一工具,但同时也需看到其问题。持追问之态度,反思科技;守反思之精神,思考自身。愿能获人工智能之利,避人工智能之弊,守得云开见月明。



7




以问载道,无远弗届


2023级本科生 叶沛琪

时代汤汤,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洪涛将我们裹挟其中。当“标准答案”如纸张般纷至沓来,我们却困宥于“信息茧房里浅尝辄止,在“信息乱象”中迷失真理,问题的多与少,则又变成了一个疑问。我认为,唯有保持独立思考,辅以技术相助,方能明确心中的答案,在时代浪潮终行稳致远。
勤于发问,不懈思考。纵然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了快速精确的的答案,而仍有许多人困于“不知所云”中,导致问题“只增不减”或“无从发问”,探其渊蔽,根结于我们没有锤炼良好的问题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问题活水来”。善问好思者于漫漫长夜中而不迷失方向,《苏菲的世界》中的小女孩从生命的源头问起,探寻世间万物的奥秘;李大钊难凉热血,掷地发问:“我们这个国家该何去何从?”由此终生跋涉,为国家撕开曙光。由此观之,我们应掌握“问”的门道,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常于省己,保持清醒。在项飙所言的“悬浮时代”里,我们浮于物质的充盈,逐渐倦怠于磨砺自身。当ChatGPT一键查询的答案唾手可得,我们又怎会潜心解惑?君可见,屠呦呦朝乾夕惕,翻阅万卷古籍,才觅得治疗疟疾的玄机;君可见,“外卖诗人”王计兵,以不辍的阅读,淬炼出逃离苦难的真谛。倘若他们没有躬身溯源,又怎能在过程中摸索前行?由此观之,我们应时时警惕“温水煮青蛙”的困局,勿让快餐式的“AI”答案剥夺了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求问若渴的好奇心。
青年当以思为核,以问为道,借智能之东风,抟扶摇而上九万里。智能科技为我们带来的便利与迅捷不可置否,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广袤的数据里寻找答案,如何不溺于舒适圈而保持真知灼见。不忘曹雪芹批阅数载,终著红楼之传奇;不忘于敏忧思难遏,开创我国“核”天地。千年前德尔斐的神谕“认识你自己”仍历历在目,正所谓,“好问则裕,自问则小。”因此,我们应学会呵护独立思想的种子,将科技工具为我所用,方能于浪潮时代乘桴浮于海。
科技创造诞生于我们之手中,终化为我们奋发笃行的动力。愿广大青年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不变一份冷静沉着的思考,且问且新,在一次次的疑惑与解惑中提升自己,阔步前行。




以上下水文

仅代表师生的个人看法

对于今年的高考作文

你是如何看的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祝广大考生高考顺利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