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博雅数据库
看到有清北法学博士,考取海淀区农业局的执法岗位, 也看到公示名单中有天津大学仁爱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同学,
考生和考官都是抽签进场, 面试成绩,要去掉最高分、最低分。 成绩当场发布。
有南开大学,苏州大学的同学, 有老高考的二本、三本批次高校, 有的考了两三年,有的是一边工作一边考公…… 甚至一些很少听说到的高校。做公众号好几年了,这些学校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湖北某某学院,石家庄某某学院……
通过重复性训练,可以提升考试成绩。 考公,真的只与自身的努力、坚持有关,而与出身的高校关系不大! 不管是双一流还是普本,考公面前,众生平等。
从总体概率看,考公上岸率不高, 但,实际不是所有毕业生都会去考公,且考公也有专业限制。
有的同学,一考即中, 有的要考两三年,当然也有一直没考上的。
一是运气好,行测没来得及做完,剩下空格的全选B。单位也有几个去考试的,他们说也没来得及做完,但答案都空着。 二是公共科目。那几年迷恋炒股,没赚到钱,但喜欢研究基本面,天文地理、世界局势没有不懂的~选择题全是些宏观、微观的经济类题目,哈哈,都是我的强项。 三、还是运气好。我科室那个职位,不限文理,虽然报名人数较多,但都是学渣。

譬如笔试,那几年我一直在业余运营个人网站,编程就没停止过,这对数学是有要求的,所以行测能勉强过关。 至于公共科目能够游刃有余,那真是炒股逼出来的~ 网友在后面的留言中也帮我总结了,譬如面试、还有申论,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副科长经验,肯定是手到擒来~
一个是高中数学老师,是第二次考,考取了隔壁科室; 一个是职校老师,自称考霸、背包客,只要看到有合适职位,就会背起包去参加考试,那年是第四次考公,考取了同系统的另一单位……
考公不是你想考就能考上的,即使上岸,结果也不一定如你所愿。 利: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是比较稳定的。 弊:编制是保障也是束缚。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是个一眼望到头的职业,每天都在重复,基本能看到自己退休时的样子,而且降薪了,加班还特多。
2001年,上海一企业打电话邀请我去做质量管理员,薪酬都谈好了,但我那年刚提拔副科长,又因孩子太小没能下定决心。 最后一次是2006年,一单位让我去管理公司网站。就是那年,公务员考试落定,我已开始主持科室工作,我的单位100多人,行政编制才15个,个人前途一片光明,这次一点都没犹豫就拒绝了。 2007年老科长回老家卖房子,准备在浦东买第二套房子给女儿结婚用。我去送她,她苦口婆心最后一次劝我“一定要去上海工作,一定要去上海买房”,可我那时正春风得意,完全听不进去…
当年,要是破釜沉舟去了上海,会怎样? 也许,会撞南墙,“混”得不如现在? 也许,凭我肯吃苦、50多岁了还能日更公众号的努力 ,“混”口饭吃应该没问题吧?
如果当初辞职了,不管能不能取得所谓的“成功”,人生肯定会比现在精彩一些,至少不会再后悔,至少我经历了,努力过了。
只适合有情怀的同学, 或者脾气好、“情商高”的同学, 也适合那些经历了社会毒打,终于甘心“安于现状”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