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438万)再降50万!
随着研究生扩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研报名人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23年达到474万人,创下新高。然而,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较2023年减少了36万,这是自2015年起持续、快速增长以来的首次下降。
随着“考研人数8年来出现首降”的消息冲上网络热搜,引发了众多网友尤其是不少考研学生们的讨论。
有教育专家分析表示,考研报名人数的下降趋势早有苗头可循。以辽宁省考研报名人数为例,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而在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为14.8万,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14.1万名。
考研人数下降的同时,读研人群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随着“考研热”的降温,境内读研比例增长放缓至17.6%,与上一届(17.9%)基本持平,没有延续过去几年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科毕业生在读研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
由于考研失利风险高,毕业生脱产备考比例也有所下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毕业生选择不工作全职准备境内考研的比例(5.6%)相比2022届(6.7%)出现明显下降。
造成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考研上岸难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面对日益激烈的考研竞争,本科毕业生在选择读研院校时的考量因素发生了变化。2023届读研群体中关注报考难度的比例为14%,较2021届(11%)有所上升。
而为了增加上岸几率,一批大学生开始选择向下兼容“逆向考研”。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双一流”院校应届本科毕业后读研的群体中,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19届的4.1%上升至2023届的6.5%,增长了59%。
与“考研热降温”形成对比的是“考公热”持续升温。据统计,202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今年报考国考的人数持续增长,达到历史新高,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显示,2025年国考,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
据媒体报道,一名放弃考研转而考公的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研一年一次还只能报考一所学校,考公、考编每年有国考、省考、选调、事业编等多次考试,选择和上岸的机会更多。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考研上岸群体的主要就业单位也多为“铁饭碗”单位。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8届境内读研的毕业生,在本科毕业五年后就职于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的比例达到40%。
就考研人数减少一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形势下,更多学生对就业的价值追求要高于考研,同时部分学生也开始认识到,考研对日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算起时间成本与费用成本来看,反而不如放弃考研,先去就业工作。
据媒体采访,有应届毕业生表示,虽然在入学之初的确有考研的打算,但看到一些“过来人”研究生毕业后依旧面临就业难,就打起了退堂鼓。“考研说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可这几年众多的研究生涌入就业市场,硕士学历大打折扣。”某公办理工学校一位应届毕业生说,如今就业竞争激烈,与其花两三年卷文凭,倒不如直接就业来得有性价比。”
即便获得研究生学历,也不一定能确保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市场形势不断变化,3年后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而且,有些研究生专业的市场认可度可能并不如预期,毕业后的竞争力反而不如本科生。
越来越多学生开始认同“研究生学历并不等于好就业”这一观念。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因为就业前景好而选择读研的比例已经从2021届的55%,下降至2023届的48%。此外,毕业生因就业难暂时读研、随大流而读研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23届因为就业难暂时读研的比例为25%,较2021届上升7个百分点。
然而,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都不应成为逃避就业的避风港。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做出理性选择。对于希望在学术领域深入研究、提升专业素养的学生来说,考研深造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但也要充分考虑考研成本和未来就业形势。而对于那些渴望稳定工作、对公务员职业有明确规划的学生,考公则是一条可行之路,但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激烈的竞争。
对于社会而言,应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使考研真正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途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