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成绩出来后,网上涌现出不少数据,我个人觉得最有价值的是离散度的统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他的数据基本都是瞄准高分段的,比如前500、前1800等,而离散度则非常全面,不仅有高分段,还有中分段和低分段。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张表,可能有些家长没看懂。 以南师附中为例,25%对应的是621分。意思是,学校排名25%的学生,分数是621分。假设附中这次参加考试的理科人数是650人,也就是说,校排162的学生,考了621分。 以此类推,金中校排25%的学生考了611分,二十九中校排25%的学生考了615分,一中校排25%的学生考了601分。。。 离散度,是描述数据分布的指标。一般来说,离散度统计中,会把数据分为四等份,即25%,50%,75%。不过,市里统计的颗粒度更细(点赞),还有5%和95%的分位。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50%分位。 其实,50%分位就是中位分。中位分和平均分不同,平均分是把所有学生的成绩相加除以总人数,而中位分是按照成绩排序后,中间的那个学生的成绩。 我把上表按照50%分位,做降序排列。 物理方向,南师附中的中位分最高,597分,其次是29中和金中,分别是589分和587分。网传南师附中理科的均分是592分,29中和金中是585分和581分。中位分比平均分低几分。 再来看一下历史的离散度统计。依然按50%分位,做降序排列。 历史方向,29中的中位分最高,589分,其次是附中和中华,都是584分。29中的历史均分586分,附中和中华都是580。可见,中位分虽然不是均分,但是和均分是密切相关的。 为什么我认为分位比均分更有价值呢?首先是因为分位点多,5%、25%、50%、75%等,能更全面反映各层次学生的成绩,其次,分位是明确的位次,方便学生做定位。 举个例子,物理方向,附中的中位是597分,对应去年高考635分,位次9940。也就是说,附中理科的中等生对应的是省排1万名左右。这个分能上什么层次的大学?看个人的选择了,吉林大学的定位分是634分,南邮通信634分,南师大最高的物理双师643分。当然,这只是模考,附中的高考成绩往往会比模考强。我用附中只是举例,家长可以从表中找到各自学校和自己的定位。 今天聊了中位分,还有5%的高分位、75%的低分位,以及各分位之间的极差等,都能反映很多问题。
前几天写了关于南京一模的离散度分析,主要聊的是中位分。
G K Z T C
有家长说,还是看不懂离散度的表。我画个箱线图,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箱线图是一种通过关键分位数直观展示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图表。箱线上有五个数值,从上至下,分别是5%(上须)、25%(第一四分位数)、50%(中位数,代表数据的中间值,反映中心趋势)、75%(第三四分位数)、95%(下须)。
一模六大+江宁2校,物理方向离散度箱线图。
看图,第一个感觉就是南外的离散度差异显著,上限高,下限也低。箱体很长,IQR(63分)和全距(167分)均为最高,表明南外的成绩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此外,离散度较高的还有附中江宁分校,这和中招的生源差异较大有关。附中的高分段和中分段都是最高,但是最低分段,即后5%低于29中。29中集中度较高,各分段均衡。金中和29大体相当,最低分段较弱,低于一中、中华和中华雨花。
我把离散度表扔给了DeepSeek,图二是DS做的特征分析。
通过离散度的箱线图,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高分段、中分段、低分段的分布,以及分数的集中度,家长可以根据成绩做定位,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分层差异,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