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试题彰显语文学科特色,注重考教融合衔接,保持结构和难度方面的整体平稳,助力考试内容改革向纵深发展。 高考;新高考;高考语文;高考命题;高考评价体系;考试内容改革;试题评价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有4套,包括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1 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充分体现全面育人鲜明导向,依托语文学科特点,紧扣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多方取材,巧妙设题,让考生在解题作答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试题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立体渗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自然融入试题之中。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试题材料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什么,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如何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极其自然地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 1.2 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常以射箭设喻,说明抽象的道理。清代袁枚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说的也是才、学、识及其关系,并强调了“识”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将其解读为“学问的根基好比是弓弩,才能好比是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2],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对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试题取材与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观念。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寓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使考生认识到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 考教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落实《总体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坚持学科特色,在继承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求新变,体现了对改革创新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在试题开放性设计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设计了一道开放性试题,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第17(3)题: 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 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此题的开放性更强,需要考生综合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 3 设计精心,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认真选取材料,精心设计试题,把重点放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上,力求通过一种平稳、平实、平和、平衡的方式考查出考生的能力水平,同时使考生以积极平和的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 4 结束语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即:以全面融入的形式落实立德树人,引导全面发展;以融会贯通的形式考查关键能力,服务科学选才;以相融相通的形式对标课程标准,引导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体现以下3方面的特点: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要求,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将党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入试题;第二,注重考教衔接,遵循教育规律,在平稳创新中凸显语文学科特色;第三,试卷难度合理平稳,试题材料亲切平实,问题设置清晰平和,考查内容全面平衡。
1.1 党史入题,注重学科融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高考语文命题紧扣这一时代主题,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懂得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如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那里有启人深思、催人奋进的丰富思想资源。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精心选择材料、精巧设计情境,实现材料意蕴与学科特色的紧密融合。如新高考Ⅰ卷文学类阅读材料,选取卞之琳1938年创作于延安的小说《石门阵》,材料中提到“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寓意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试题从百姓日常生活的侧面,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日寇的同仇敌忾,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导考生从革命斗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349优秀文化作用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长期的宣传、培养与浸润。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凭借高考这一高聚焦平台,通过精心设计,在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质、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2.1 古今融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
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开拓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1]340。全国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启示”,通过材料选取及试题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1.2.2 汇聚精华,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丰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取材古代文化典籍,让考生体味、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如全国乙卷和新高考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多个段落呈现,考生在解题答卷的同时,可以了解古代重视民生、强调法治、君明臣直、上下同心的优良传统。名篇名句默写中,《伶官传序》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过秦论》《阿房宫赋》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岳阳楼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游褒禅山记》阐释了追求人生理想与志向毅力的关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和经验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考查以上篇章,可以加深考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与认识。中国古代仁人志士保家卫国、奋发有为的壮举,经时济世、执着坚毅的情怀,都理应为当代青年铭记。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选取《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作为东晋初期著名的北伐将领,祖逖身上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1.3 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是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举措。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引导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方面,精心设计,富有匠心。
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考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美育的核心在于全面提升考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所选朱光潜和钱锺书的2段材料,讨论美学领域中“诗画异质”问题,并且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图文并茂,让考生在阅读思考的同时,得到一种审美浸润。再如新高考Ⅱ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材料中,关于齐白石表现“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作表述,将中国画擅长化静为动、以意境取胜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考点设置是将长句改写为短句,通过改写让考生领会画家至臻的艺术境界。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试题材料如下:
劳动教育的内容在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如新高考Ⅱ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选取陆游诗歌《示儿子》,诗中写道:“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在陆游看来,“为农”“为士”没有高下之别,所以他告诉儿子不仅要学习圣人至道,更希望他们能够重视“农事”,明白勤勉为人、脚踏实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又如全国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选取某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家常菜”的相关材料,让考生品味做菜的辛苦和乐趣,从中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2.1 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对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呼应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基础性考查,有效呈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成果,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寄江州白司马》一诗的寄赠对象是考生极为熟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生对课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印象深刻,试题选项提到“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引发考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与迁移,并作出正确判断。又如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示儿子》,让考生自然联想到语文教材中陆游的另一首诗《示儿》,熟悉的作家,相同的话语对象,不一样的情感内容,有序的知识梯度与立体的能力延伸有助于考生正确解读《示儿子》诗句的意蕴。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积极呼应课程标准,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厚重程度与素养形成的层次水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知识积累,提升语文素养。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对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考查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这样的表述,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精神,《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回顾这些作品,梳理其内容,归纳其精神,可以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和语文素养的水平层次。同时,列举考生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自然组成一个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到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
2.2 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
为深入落实《指导意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引导中学重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试题对能力的全面考查体现在试卷整体设计与试题设计2个方面。
在试卷整体设计上,通过科学布局,实现对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无论是现代文、古代诗文阅读,还是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均注重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样性、层次性。如全国甲卷第6题考查对信息的提炼与整理能力,全国乙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题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新高考Ⅰ卷第21题考查语篇衔接,新高考Ⅱ卷第21题综合考查应用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新高考Ⅰ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
在试题设计上,通过材料选择、情境设置和任务要求,将多种能力的考查融于一题。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引导考生在读图基础上体悟含义,从部分到整体,从形式到内涵,感知材料,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推断探究,进而鉴别取舍,以文章形式呈现个人思考,实现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2.3 创新题型,注重学以致用
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总体方案》,在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通过设置新题型、丰富情境化考查方式、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考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习得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
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可以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是)三秦”“镜写三秦色,窗摇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黄云战马闲”等。这种考查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给喜爱古诗词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间,考查的重点也由固定篇目的记忆理解转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积淀。再如新高考Ⅰ卷第5题:
在试题情境设计方面,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部采用情境化材料。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依托于2则语料,将词汇、修辞、病句修改、句式变换等内容纳入相应的语言情境中综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单题形式。其中:全国乙卷的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给出一段关于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确食物摄取的语料,所设计的2道题一道为常规的补写,一道为概述文段内容,2道题都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提供的语境思考并回答问题;新高考Ⅱ卷第5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试题情境为“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要求考生说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3.1 平稳
平稳主要体现在结构和难度2个方面。全国甲卷、乙卷结构与2020年保持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新高考Ⅰ卷、Ⅱ卷结构与2020年新高考卷及第三批新高考试点8省市的适应性测试卷一致,试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Ⅱ、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稳定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保持稳定的心态,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试题难度亦保持平稳,在确保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的同时,让大部分考生有获得感。
3.2 平实
平实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即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选择日常生活中的语文材料作为命题素材。选择考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入题,如全国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选取《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文段,材料列举青年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不偷盗”“不造假”“不浪费”“不盲从”,分析网络空间的“底线意识”,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考生对此并不陌生,不会产生畏惧感。选择日常生活话题入题,如新高考Ⅰ卷的“元宵节”,新高考Ⅱ卷的“中国画”,全国甲卷的“家常菜”等文段,均是当下典型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情境,材料接地气,直观效果好。
3.3 平和
平和主要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的要求上。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客观题选项表述准确,主观题设问清晰,要求明确。如新高考Ⅱ卷现代文阅读中,选用《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个文本,前者紧扣小孩子喜欢的“放猖”,从小孩子的视角,用小孩子的口吻和语言叙述、描写小孩子的情感世界,后者从理论的维度诠释了“什么是生活语文”、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的道理。2个文本相互参证,形成一组上佳的考试文本,就此材料命制的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命题所叙观点由后一文本而来,考生相对陌生,答题要求则指向贴近考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的前一文本。如此设题,将答题要求清晰明了地传递给考生,使考生感觉亲近平和。又如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追忆普希金的故事,其中“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也是统摄全篇的“文眼”,第9题就此直接设题“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既抓住了这个文本阅读欣赏的关键,也明确提出了考生应该思考回答的内容。
3.4 平衡
平衡主要体现在能力覆盖、内容选择等方面。高考必须对考生学科知识水平和全面发展能力作出综合评价。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实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平衡发展要求。在材料选择方面,注重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与古诗文材料的相对均衡;在试题类型方面,注重客观题与主观题的相对平衡。与此同时,将考生思维量与表达量控制在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保证了大多数考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答题任务,发挥正常的能力水平。
查看完整试题
登录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阅读数:1.8 k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