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以“日”为计时单位突进!
当李强总理首次在202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当人形机器人火爆全球,当DeepSeek-V3多方位吊打GPT-4o,当全球首款通用人工智能体Manus横空出世……新质生产力崛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在这波浪潮中,高校作为创新“策源地”,培育的人才涌向科创前沿,成为技术突破的领军人物,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未来产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抢滩布局,引领新热潮
在最近备受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浙江大学无疑成为了讨论的焦点。作为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3家创始人的母校,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大展身手,持续输出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
浙大对人才培养的前瞻谋划,可谓引时代之先。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读完本硕,从他的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到,《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与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前沿,已经是当时的专业选修课。
实际上,早在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浙江大学就将“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列为建设方案第一条。同年,招收了首批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2019年,成为首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之一,获批国务院学位办自设全国高校第一个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为后续创新突破埋下伏笔。
在浙大,学习不囿于课堂,更在广阔的实践中,据悉,学校超过80%的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以赛促创、打造创新基地……师生们的创新创业梦有了可以生根发芽的土壤。
距离玉泉校区步行10多分钟的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装着31家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方向相关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和团队绝大多数是浙大出身。智能协作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球形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机器人……还有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项目,都在这里诞生,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另一个校区紫金港,学校建设了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来自15个院系的机器人爱好者开展跨学科的学习、实践、交流。
根深,自会叶茂;林成,终将遮天。浙大这片创新森林的每一片枝叶,都在书写独特未来。
打造出“春晚机器人”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也深受母校科创氛围的影响。在浙江理工大学读本科期间,王兴兴就自己动手设计机器人,班主任金玉珍先后介绍多位机器人领域的老师,为他日后研发打下了扎实基础。
在上海大学读研二时,他带着独立设计的第一款XDog参加大赛,赢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2021年,王兴兴作为负责人带团队参加“互联网+”,四足机器人项目摘得金奖,实现了上海大学历史上“互联网+”国赛金奖项目零的突破。也是通过这个项目,宇树科技推动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
图源: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参赛代表队成员
如今,王兴兴与母校一直保持着紧密联动。2024年7月,上海大学与宝山区、宇树科技共同成立“上海大学通用智能机器人研究院”。11月,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宇树科技等联合申报,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项目。2025年1月,宇树科技及其他几家企业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申报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第八批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共推机器人技术的步履不停。
人工智能风口,高校乘势而上
人工智能热度再起,离不开高校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获批,至2023年,已有532所高校备案和审批通过人工智能专业。
在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10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位列A+。
在人工智能领头的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高校之一。学校整合学科力量,创办面向本科生的“姚班”,培养了本土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成立国内第一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在2024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已经铺就。
基于清华培养体系,众多科研成果和科创公司孵化而出。学校研发出可与国际顶尖机构同台竞技、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hatGLM模型。刚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拿下千万订单的零次方机器人,团队主创均为清华AI&Robot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的00后,清华人已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最重要的力量。
建有全国唯一人工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上海交通大学,近两年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AI-X研究院,并与华为、云从科技等签署合作协议,打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今年,上交大将加快传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设立海洋智能无人技术、智能医学工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方向的9个AI+专业,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同时,还将扩大人工智能领域的本科招生,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黄埔军校”。
图源:上海交通大学
C9高校中首家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南京大学,从人工智能学科教育,到面向全校本科生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再至覆盖全校研究生的“AI+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现了全周期人工智能素养教育体系。
深耕人工智能领域30余年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获包含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研制了类脑SAR系统及原理样机等重大应用平台;构建了“国际化+西电特色”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早在上个世纪就先手布局的华中科技大学,其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开设全国首个基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和文心大模型的“飞桨班”,探索复合型AI人才教育。由校友肖弘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款通用人工智能体Manus引发AI行业震动;在今年湖北新春第一会上,华科展示了5款人形机器人,攻克直线关节独立行走难题,实现视听触等多模态感知和交互……强大的跨学科协作机制,助推华科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熠熠生辉。
作为一门交叉性强的新兴学科,聚焦“人工智能+”,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动,成为高校发展人工智能的另一个重点。
一直在寻求人工智能与“文理医工”结合新突破点的复旦大学,今年2月以来,签约共建重点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集群的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宝山复旦机器人联合创新中心”;发布了国内首部AI与人文社科结合领域的全面报告,剑指人工智能和创新。
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在今年两会采访中表示,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模式,例如将把土木工程专业升级为智能建造专业,采矿专业转变为智能矿山专业。此外,不分专业均开设了人工智能普适课,确保学生紧跟时代步伐。
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未来产业布局蓄势,在政策指引方向、地方鼎力支持、企业通力合作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释放强大科创力量,如同一颗新星,成为行业崛起的生动注脚。
一场教育、科技、人才战略高质量落地的新实践正在生根发芽,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技术突破从高校诞生、更多的成果从高校走向市场、更多有潜力“造富”的创业团队从高校孵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