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下午,随着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科目考试的结束,北京高考落下帷幕。
地理考试结束后,多名考生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今年北京高考地理卷难度适中,试题较常规。还有人大附中考生表示,高考地理卷试题不难,比平时考试试题简单。
北京的基础教育研究专家们如何评价这套地理卷?当晚,澎湃新闻从北京市教委获得来自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高振奋、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陈红、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宋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李慧敏、北京市中关村中学教师马珏,针对今年北京高考地理试题的评价分析。
专家们认为,北京市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根据相关要求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考试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避免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专家指出,2021年是北京市新高考实施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第二年,也是“三新一旧”的最后一年,地理试题实现了平稳过渡。试题密切结合北京市地理教学实际,同时考虑到本届考生受疫情线上学习的影响,科学设置试题难度,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体现首都特色。试题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聚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考查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了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选拔和育人功能,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以下为专家具体评析:
试题特色: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
1.引导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题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和引导。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决策,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和悠久历史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例如选择题第1、2题,以“某校设计的粮画小镇位置指示牌和行走的思政课精华路线”为背景材料,渗透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体现农业生产与艺术的融合,增强审美体验,激发爱国情感。选择题第4题,以“某地理小组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为背景材料,记录木杆影长的变化,引导学生将二十四节气与地理实践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选择题第8、9题,以生态搬迁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精准扶贫,厚植家国情怀。
综合题第20题以“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为素材,从地理视角探讨“流域特征对水体污染的影响”、“洱海生态廊道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习与生活、社会发展相联系。充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构建情境;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现象,形成情境;紧密联系课堂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不同图文素材,呈现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效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例如选择题第11题,以“某地铁站工作日进出站人数随时间变化”为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观察生活、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用地理方法解释生活现象。选择题第10题,提供真实的“2021年5月16日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考查天气对高血压人群生活的影响,基于生活体验,体现学以致用,关注天气和人体健康,考查时空、要素等综合思维。选择题第8、9题,以“规划某村实行生态搬迁”为情境,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推断迁入地选址,以及搬迁后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考查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选择题第13题,以“舟山群岛传统民居特点”为情境,让学生分析建造民居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体现因地制宜思想。选择题第15题,以“中喀两国企业合作修建的国际直连海底电缆全线贯通”为情境,考查地质灾害和区际联系。
综合题第16题以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为情境,设置“对比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调查梯田利用方式”及“分析梯田减沙效益”三个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凸显地理实践力,体现知行合一,提升行动意识和能力,更好地增强社会责任感。第19(1)题以“20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动物园游客众多”为情境,考查北京城市定位及城市发展,第20(2)题从居民老何的个人视角讲述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真实事件思考洱海环境治理的过程与成果,分析区域产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
3.运用丰富图像,突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全卷地理图像共计15幅,图像类型丰富多样,涉及区域图、景观图、地质剖面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试题图文并茂,图像科学、直观,引导学生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
通过图像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起点,以此为基础,多层次、有深度的思考问题,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语言作答,通过表达的条理和层次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现地理学科关键能力。
例如选择题第3题,利用“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统计图像,叠加了时间“某年”和空间“经度”等信息,需要学生在掌握气温变化影响因素和该区域宏观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联系和区域认知,对不同地点平均气温的成因进行推测。选择题第5、6题,呈现了四幅地质剖面图,要求学生结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条件、特点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过程,推断图示区域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综合题第17题以丰富的图像承载地理现象,通过区域图呈现基本地理环境特征、以景观图展示当地风貌,以径流量比例统计图呈现河流特征,要求学生在阅读各图像的基础上,针对题目要求,综合多幅图像信息,进一步思考区域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合理方向和措施。
4.创新问题设计,体现试题开放性、灵活性
地理试卷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结合的考查思路,符合等级性考试的考查要求。同时特别设计了开放性试题及选择性试题,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例如选择题第7题,基于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绘制的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要求学生依据山地垂直地带性规律,有效提取和处理数据,客观地做出判断。这种在野外调查方法基础上的数据分析考查,方式新颖,引导学生一方面更加关注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色,将地理学习的空间积极向真实的地理环境中拓展;另外一方面,突出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入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充分利用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综合题第17(1)小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图文信息的基础上,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综合评价水电站选址的自然条件。18题(1)题“比较甲线和乙线植被覆盖度的差异。任选一线,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通过设置选择性任务,要求考生能够从整体性视角,围绕植被覆盖度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合理原因,突出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有效测评学生综合思维水平。
综上所述,2021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设真实情境,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丰富图像,突出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创新问题设计,体现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在保持试题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注重创新;在突出地理育人价值的前提下,注重“五育”并举;在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启示: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
1.依据课程标准,培养核心素养
依据课程标准,落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地理问题,积极探索和实践,落实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相关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注重学科方法,引导主动学习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突出学习中图像、学具等地理工具的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将地理学习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养成以地理视角观察、审视、思考生活的习惯,学会全面、综合地看待地理问题,并应用地理学科思想、方法深入探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3.开展实践活动,理解应用价值
地理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习中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地理、感受地理,自觉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生活现象。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的、真实的教学素材、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身边生活经验构建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产生学习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交流合作中,理解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4.关注社会生活,发挥育人功能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蕴涵着丰富的育人功能。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观察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以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