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汇总①:2023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测试(四省联考)各科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全)
考试汇总②:2023云南高三第一次统测各科试题及参考答案汇总(全)
科目 | 可下载 |
语文 | 点击查看 |
语文作文 | 点击查看 |
数学 | 点击查看 |
英语 | 点击查看 |
理综 | 点击查看 |
文综 | 点击查看 |
2023年是高考命题变化较大的一年,为此,教育部于2月23日至24日组织实施新课标老高考的安徽、云南、吉林、黑龙江四省份进行了适应性联考,根据联考具体的反馈情况,地方上组织了一次调研会议。下面是“调研会议纪要”,其中有一些值得高三备考参考的重要信息,代表了高考的大方向,特发表于此,谨供高三教师指导学生备考参考(只是参考)。
1.本次考试与2023年高考的关系:原则上,2023年高考的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向,和本次考试会基本保持稳定,在此基础上个别题型会进行优化,而且会充分借鉴调研结果。初步有意:将文言断句的新题型保留,长短句的题会进一步优化,明确写出几个短句。
2.考试命题落实考教结合的理念:考试有意向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加强教材和考试的联系。文言文第二个选择题直接反馈教材内容,未来论述类等阅读材料、作文等,也会加强对教材的考查反馈,反馈教材的形式会很多样。此外,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应该被重视。
3.情境化试题的命制是核心:尤其关注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的选择题,尤其是第一个选择题对“北极动物”概念的考查,必须放到阅读情境中去理解。作文的情境要求也是体现。随文设题,反套路命制试题是重点考虑的方向,所以不建议通过大量刷题来提升成绩,尤其是要关注避免劣质试题的负影响。
4.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形式:基本不会命制考查名著细节的识记类试题,会偏重做完整本书阅读后核心素养提升的能力类试题。名著也不仅限于《红楼梦》《乡土中国》等教材内的书目,设计整本书阅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读书,提升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目前整张卷的阅读量在8000字左右,和以前的约9000字相比减少了,但是部分学生反而感觉语文时间紧张,原因在于需要思考和表达的内容增加,所以就需要学生进行高质量阅读,这样才能有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而且,试卷未来不会在阅读量上有很多变化,重点仍然是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和效率。
5.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的增量:近日有个别自媒体对2023语文高考卷进行解读,说论述类阅读的文本类型将拓展哲学类、自然科学类等。这个消息是虚假消息,不是教育部考试院的官方消息。事实上,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本身一直都十分丰富,选材是并非闭环,而是非常开放,所以各种类型都可能设计,不会偏向于哪一类。论述类阅读客观题会侧重对学生真实情境下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观题随文设题是趋势。
6.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单文本或双文本不确定,也不会是特殊的考虑因素。近几年近代文学的作品考试是主流,但不代表着就一定是这样。所以,形式上的东西都不会固定,重点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7.语言文字应用部分:成语题自2023年高考开始设置成主观填空题的形式,部分学校代表提出,有些试题所填成语答案多样,有时很难甄别正误。加之病句题等都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学生作答时间紧张,批改试题的任务量也非常大。能够将这些题恢复成客观题,有利于拉开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答复结果:试题命制一直在尝试改变固化的命题形式,成语、病句等题改为客观题,学生书写量增加,这是语文重在考查能力而非识记的一个表现和趋势。例如成语题,以前通过简单的比较即可找到答案,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成语的意思也能选出答案,改为填空题之后,是在真正地考查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考试院在这些题的命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不断使语境清晰,填入的成语也更加明确。而且,试卷的客观题经历了36分到30分,再到这次试卷的24分,主观题会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比例和水平。
8.古诗文默写试题:高考考查的背诵默写,主要是按新课标的要求标准命制。高考统计数据发现,背诵默写的成绩和考生语文总成绩基本成正相关。背诵默写不会随意地像部分会议代表建议的减少篇目或降低难度,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不可能简单到所有学生都做对。
9.作文试题:本次作文重在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都有这种色彩,这个可以理解为一种方向。考试院对思辨类作文评价的原则是选择任何一方面、言之成理、体现思辨色彩都符合要求。部分老师认为必须两者结合来谈,深入体现较强的思维深度,这个不是必须的要求。
讨论问题1.大学知识需要先修吗?
专家答复:不提倡。因为不能透彻学习,但为什么有高数背景,因为高中数学内容在大学知识有体现,不是割裂的,用高中知识是可以解决的,不必非用大学知识。
讨论问题2.适测与高考关系?
专家答复:本次适应性考试代表了高考的大方向,即:为国家选拔创新型拔尖人才。学生要真的理解弄通基本概念,性质和原理。
讨论问题3.高考与双减关系?
专家答复:不是简单的减难度,减的是无效的负担,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讨论问题4.怎么用新教材?
专家答复:认真看教材定义,概念,要真理解,不仅大字,小字也要重视,高考试题不脱离教材。
讨论问题5.高考范围?
专家答复:高考范围就是教材的范围,但是评分标准是各省份自己制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教材,包括旁白部分的小字部分
讨论问题6.适测给老师们接下来100天教学什么提示?
专家答复:教学认真回顾定义,不要沉迷套路,刷题效益不高,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卷。
讨论问题7.高考难度?
专家答复:难度不会迎合学不懂,没心思学习的同学,否则就失去高考选拔人才的意义。
1、2023年高考英语试卷确定使用新高考试卷题型结构,试题难度在2022高考试卷基础上,会有小幅提升,保证“稳中求进”。题目太简单会影响学生在英语上的精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本次适应性测试只是从试卷结构与难度上给与引导,内容没有导向性。
听力部分:英、美主播不固定,都有可能。平时需要更灵活丰富的训练,音频长度不会像适应性训练那么长;时间20分钟左右,播放顺序由吉林省自行确定。
2、学生需掌握的课标词汇是3000左右。课标以外的词汇多数会用汉语标注(不包括派生词及衍生词),不影响答题的词汇及专有名词不标注,具体生词量的比重不清楚。
3、阅读七选五:给出小标题及不给的都有可能出现,既有可能考查句际逻辑关系,也有可能考查段际逻辑关系,都应训练。
4、写作部分:
1)读后续写的重点内容不会出现课标外词汇;
2)字数要求:小作文60词以下扣分,续写120词以下扣分,无上限,但是不能写出格;
3)评分标准会细化,按照每5分一档制定,在评卷前会对评卷教师进行细致的培训,尽量保证公平;
4)答题卡设置:答题卡可能和适应性训练一致(应用文断开),学生要自己适应,空1-2行没问题;小作文会留出14行空白,分布在两页,所以要注意字的大小,最后留出一行或一行半为宜。
5、以后的进一步改革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口语纳入,改变阅读的出题方式;
6、网传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词汇量增加信息不真实。
7、高考蓝皮书并非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出版,缺乏权威性,仅可适当借鉴。
1.进一步明确试卷的结构,试卷由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构成。没有了以往选学内容。整套试卷的变化在于,少了一道老试卷中的5分的选择题,将该5分分值赋予了实验及计算题的第一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题分值增加到了18分,其侧重了对物理实验的考查。
2.进一步强化了物理情境与物理知识的有机融合,对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结合实际情景的考查必将进一步增强。
3.强调学科前沿发展与国家成就在学科上的体现,对例如航空航天、核能利用、电磁弹射、量子通讯、光伏发电等要予以重视。
4.明确以课标为准绳的根本认识,考试的范畴一定不会脱离课标。注重新教材中素材的整合和提升。
5.选择性必修的内容与必修部分的内容就高考考查角度来讲是平权的,要进一步重视选择性必修,尤其是选择性必修部分实验的复习。
6.学科命题整体有难度降低的可能,但不确定,综合题的思维难度、计算难度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7.不能确定实验只考“力+点”
G K Z T C8.不确定选修3-3 3-4会不会单独出大题
9.去年11月份出版<试题分析与精选>,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下面的一个出版社。今年来想稍微早一点9月份出版。
反馈的共性问题:
1.试卷本身结构比较新,信息给予的方式比较灵活;
2.试卷难度过大,整体学生答题情况不好;
2.陌生的考点过多,教学内容外延程度不易把握;
3.情境创设过于丰富,文字表述题过多,阅读量较大,不易把握答题要点;
4.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不科学。要么干扰选项过于直白或过于陌生;
5.有效信息给予的不充分,部分信息不知道是否可用;
6.考试题结构设置是否与2023高考试题的框架相同;
7.有效时间内学生提取、转化、应用信息的能力差,所以学生根本答不完卷;
8.2023高考全国卷的难度是否稳定。
教育部考试院化学秘书单旭峰老师回复:
1.适应性考试试题命制恰好赶上疫情,命题的专家团队未能面对面沟通试题的适切性,个别试题超出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但是近几年来化学试题始终难度系数稳定在0.48-0.52,2023年的化学试题依然会维持稳定。
2.2023年的高考试题与适应性考试试题的框架(7+4)相同,但是并不能确认选择题的题序。
3.要关注之前发布的试题样例,比较试题样例与适应性试题的差异性和共性。
4.要关注新旧教材的变化,尤其关注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例如适应性试题出现了超分子等,2022高考试题出现了胺类物质(含氮有机物)。
5.相关内容的界定最好以新教材为准,例如官能团的名称等,具体原则由各省份自己把握。
6.各省份教材不同,高考命题依托于课程标准,不完全以各省份教材为依据。
7.高考以前出现过的问题应重视,命题专家可能认为“考过即已知”,例如分压平衡等。
一、强调了适应性测试的作用
看试题结构(就是六个选择题,五个大题,六个选择题36分,五个大题54分)和试题风格,不要过度解读。
二、告知了今年高考题肯定会保持相对稳定
三、解决了一些疑问
1.文字类表述问题
没有明确考多少,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目的:这类题对考生评价好,对思维和理解考查都非常全面,高校希望学生的表达非常好。
2.教材旁栏等
关于旁栏问题,其意义为便于理解主干知识,素材的意义不大,不会在这些地方下门槛。
3.科学史情境类问题
没有必要刻意去强化,按原来规定和要求来就行
4.关于每题对应模块
无对应关系,可能有综合类题
选择性必修3也可能会出选择题
内容的排布会兼顾学生学习的顺序,位置相对固定,但偏综合的题目位置可能有变化。要整卷考虑题目难度,有的部分不适合出难题,有的部分不适合出简单题。
5.关于实验思路的考查
不确定实验类考题的比重。
中学生目前可接受的是这个层面(平行对照思路),考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探究”“验证”等,为了便于评卷,可能会限制作答范围。
6.知识覆盖
没有说选择考了,非选择就不考了。试题是综合的,难以划分模块,整卷内容对各模块的考查是均衡的。
7.区分度
目前来看,以往全国卷区分度非常好,不用担心
8.关于高考试卷及评分标准公布
肯定不会公开,试题由国家其他管理部门发布,与考试院无关。建议老师们看2023版高考试题分析(由教育部考试院精心编写)。
9.高考命题依据
课标和高校选拔要求
不要过度比较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差别;教材不是出题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的依据。适测考查的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纯属巧合。命题不太会将初中的内容结合。
一、经过研讨可以明确的问题:
1.2023年五省市政治学科高考的试题结构:12个选择题,4--5道非选择题。各模块占比严格遵守课标学分比例。
2.一道试题答案不会跨模块。
3.老教材删减内容不考。
4.选必二书上没有的法条不考。
5.必修1、必修2不考主观题
6.内容虽然多,但是难度降低一点
7.开放式的试题有可能出
二、吉林省学情、考情及对2023高考的诉求:
1.吉林省是经济不发达省份,虽然是教育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还是滞后于发达地区。面对新教材,从老师到学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2023届学生是吉林省的第一届新教材考生,同时,他们也是从2020到2023都一直受到疫情的困扰。两年半的高中学习几乎有一半都在线上进行,而且时断时续,一定会影响到学习的进度和质量。
2.统编教材七本书的内容,横向跨度太大,涉及的知识面广且杂,对于高中生而言,确实在理解和运用上是有困难的。尤其是文综考试方式,需要学生在政治学科内不停转换思维,同时还要在政史地之间转换思维,造成了考试中的思维混乱或思路不清晰,无形中增加了考试的难度。
3.基于以上两点,2023的新教材老高考很难落实“双减”原则,甚至会增加学生应考的负担。
4.思政学科应突出学科特色,思想性政治性是学科的本质,立德树人、培根塑魂、启智润心,是学科的核心功能,本着“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原则,应更关注基本理论和主干知识,以增强学科的信度和权威,所以,希望高考试题的情境更关注人文科学,试题答案的设置更突出学科鲜明的特色,以体现理论之美、育人之效。
5.从本次适应性测试结果看,无论从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角度,得分率都是历史新低,这个普遍现象希望得到重视。(长春市选择题平均分27分左右,非选择题平均分13分左右,总平均分刚过40。)
6.2023是最特殊的一年,也是新旧交替的最后衔接点,希望高考保持常态化,实现平稳过渡。
7.吉林省延边州高考中有朝语答卷考生,朝语翻译的文字量会是汉语的两到三倍,希望兼顾考生的特殊情况,在阅读量及答题卡设置上进行相应处理。
8.答题卡应该是省里统一印制,希望合理安排空格和行数,以利于学生高效做答,希望学校与考试院进行沟通。
9.对于是否有开放性试题,没有明确答复。
10.感谢学校提供得交流机会,希望以后有更多机会加强高考命题、高中教学和高考阅卷各个环节的沟通与研讨,真正实现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
首先这套卷子就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考试,希望更多的学生适应这一次课程改革之后试卷的结构。这套样卷有它的特殊性,就是因为里面使用了很多我们过去的试题。那这必然和新课标会有一点没有贴的那么紧。因为是以前老课标的题目。虽然说我们学科调整后面两道大题呢我们分值,但是这只是给老师们说了一种可能性,那还有这个新课标如何来体现呢?那我们就通过测试卷来进行补充。这两个东西应该配套在一起看,也就是有更强的指导性。
1.样卷只是说有两道大题,一共56分,这个分值的分配是多种的,至少从目前的两套题来看,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分值的分配。
2.大题当中人文的分值和自然的分值也不是必然的,不见得一定是自然的题分值就高,也可能是人文题分值高,因为它可能更综合,这个可能性比较多。
3.这套试卷选择题覆盖面比较窄。这是因为这个题本身没有考虑过内容结构的问题,它的重点是突出那些新课标里有的内容。但是高考所有的内容都有可能考,如何抽样,那必然还是要符合我们考试的规律。
4.选择题题组原来就是只有四个材料自主选择题,但它覆盖面儿只能做到这么大。目前来看,因为首先我们是保持稳定,那么可能还是四组材料,这个大方向就还是这样。为了保证阅读量的总量不变,在有限的这个时间范围内,每道题情境材料的多少可以调整,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就可以少。总之这套卷子只是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为了把可能的考察方向都尽可能展示出来,而并不是说一套卷子大概就是这样。
5.开放性的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课程的要求,还是要加大这种开放的问题。这不光是课标的要求,现在国家的政策文件里面也是明确把“开放”写了进去,那么我们也就要有所体现。所以这两年我们陆续都会有一些开放题,因为他没有确定性,那就没有答案,但我们会给一个评分的亮点。大家可以多和历史组、政治组,甚至和语文组的老师们交流,这些年他们在这个方面已经积累出来了很多的经验。
6.对于新教材的内容,以土壤为例,如果上来就按课标单讲一种土的话,恐怕学生的思维还是很难建立起来。还是应该先讲什么条件能成土。不管课标要求到什么程度,至少讲土壤你不讲这个很难进行下去。那对于考试来讲我们如果设计类似的题目,也会考虑到大家所说的这些问题。会根据它的难度进行控制和调整。这些题目我们以前也会去各个地方做测试,测试新题型。一个题型想拿出来,一定要先通过一系列收集大量的数据和反馈才能决定他能不能用,这个也就是我们调研的意义之一。我的建议是解读情境的不要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经验、体会,不管你有多熟悉这个材料,都不要以个人的想法投入到这个情境当中。
7.逻辑链条过长的问题。为了把这个材料的深度挖的更深呢,让他们设问的铺垫可能就会越来越多,那要求学生的思维的深度、系统性,要求确实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