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促进就业、科技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议案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尚丽平:建议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扩容,优化区域布局
尚丽平在《关于“双一流”扩容增设区域急需赛道的建议》中提到,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省会城市多、非省会城市少”特点,目前,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仅147所,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仅占5.13%,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要求还存在差距,推进“双一流”扩容成为大势所趋。
尚丽平建议,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优化“双一流”高校区域布局。“双一流”扩容中,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双一流”空白省份、承担国家重要使命的非省会地级市、“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密集的城市倾斜。适度赋予省级政府对于布局在非省会地级市高校的“双一流”建设扩容推荐权,加大对地方高校冲击“双一流”的支持力度。鼓励在二级学科上具有特色优势,但综合实力尚未达到一流学科建设标准的地方高校,与高水平科研院所、世界一流企业共建“双一流”学科,对于科技强市、经济强市的头部高校优先纳入“双一流”扩容范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支持地方医学院校进“双一流”
李校堃提到,不少地方医学院校,如首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等,虽然优势学科特色鲜明且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但未能入选“双一流”。李校堃以自己所在的温州医科大学为例介绍,该校已有14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均进入前1‰,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和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但是一直未能入选“双一流”。
他建议,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的要求,对地方医学院校设置“双一流”评选独立赛道。在评选过程中,根据各省份的人口情况、资源情况以及各高校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充分考虑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奖项等要素,结合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三省等区域布局特点,制定地方院校“双一流”标准,聚焦地方医学高校的优势学科,确定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全国人大代表、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建议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
杨永修建议,尽快启动面向职业技术大学高水平建设的“双一流”或“新双高”计划,将职业本科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教育部、财政部出台配套相关政策,加快推动职业本科大学完成体制机制改革。此外,还要推动政企共建职业本科大学,充分发挥政企协同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参与办学,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学徒制、现场工程师等培养,通过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科产教一体化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黎俊东:加快推进大湾区大学建设
“大湾区大学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将立足大湾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展其使命追求。”全国政协委员黎俊东说。
黎俊东介绍,作为从零起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当前虽然各项办学工作有序推进,但在办学基础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建议在师资援建、学科建设、平台支持等方面给予大湾区大学更多支持,帮助推动大湾区大学更好办学起步。
全国人大代表卢林:建议把康复医学调整为一级学科,推动康复大学医教研协同发展
卢林建议,尽快把康复医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加强康复学科建设,更加积极地培养康复理念。
在资金扶持政策方面,卢林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康复大学附属医院的投入力度,设立医院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人才培养等关键领域。康复大学附属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投入资金,确保医院的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申报政策方面,政府应给予康复大学附属医院更多的支持和倾斜。设立康复医学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附属医院的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为附属医院提供优先立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提高附属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建立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扶持政策,对附属医院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全国政协委员曹武: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
曹武表示,要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关键。”
曹武建议,要设立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门项目,从国家层面出台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建强应用型学科专业的项目计划及支持政策,并配套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同时,要建立健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并将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纳入各地“十五五”教育发展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加快构建需求牵引的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杨贤金认为,应当以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颠覆性技术突破的核心驱动力,“生物医学工程、量子信息科学等新兴领域,均需多学科协同攻关。”
他建议,建设国家级学科布局智能决策平台,整合全球技术趋势、产业需求及科研动态数据,运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定期发布《国家战略重点学科发展指引》。同时,在高校试点建设“学科动态响应中心”,优先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战略领域,推行学科目录动态备案制,将审批周期缩短至6个月内。此外,对于战略新兴学科实施“学科特区”政策,允许自主设立“智能+”“双碳+”等前沿交叉学科群。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主委杨丹: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
杨丹建议,要立足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需求,完善高校学科调整机制,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大力度设置前沿交叉学科;此外,要鼓励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和融合度,以新兴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支撑前沿学科建设,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大别山实验室副主任郭桂义:建议面向全国涉农高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计划
根据郭桂义的调研,涉农高校长期难以吸引优质生源,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在同层次的不同科类中基本属于垫底位置,长期处于高等教育洼地的河南农业类高校尤其如此。
郭桂义建议,面向全国涉农高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一是强化涉农专业招生和就业政策支持。参考公费师范生政策,和四川、贵州、浙江、湖南等地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定向公费培养的成功经验,在全国涉农高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对涉农专业实行公费定向培养政策,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同时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助贷补力度,鼓励更多优质生源报考。同时,地方政府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三农”特岗,面向涉农专业毕业生定向招聘,会同相关部门在编制上进行保证。
二是建议优化政策支持和经费支出结构,倾斜支持涉农高校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在核定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分配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资金时,对涉农高校倾斜,赋予经费使用自主权。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强化政策扶持,支持革命老区的农林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统筹,促进地方涉农高校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研究生考试提前到9月,方便大学生就业
吴仁彪指出,当前研究生考试与录取时间安排,与大学生就业规划存在一定冲突。吴仁彪建议,把研究生考试时间提前到9月的第二个周末。“由于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主要是专业基础课,这些内容大三结束时都上完了,所以提前考试对学生们没有太大影响。” 他同时建议,10月中旬公布考试成绩和国家线,“没有上线的同学可以立即选择就业。录取工作提前到11月中旬结束,上线后复试落榜的考生也可以立即选择就业。”通过这样的调整,把原来5个月的考录间隔缩短到2个月。
另外,国家公务员考试建议也参考上述做法提前到11月中旬结束,以方便考生更好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以更大力度助推大学生就业
胡成中建议从企业端入手,运用政策杠杆,将吸纳应届生就业与企业切身利益紧密挂钩,真正调动企业吸纳应届生的积极性。建议根据企业吸纳应届生的数量,给予相应税费减免政策;对于吸纳应届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以及政府招标倾斜,激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应届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秦源:支持福建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秦源建议,一是请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谋划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优先在福建重点产业优势领域布局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请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推动以省创新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承接更多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福建创新能力。
湖南代表团:支持岳麓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
建议提出,湖南是农业大省,具有独特区位优势,产业、人才、技术、气候等种业科研优势和海南具有极强的互补性,是布局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和资源的理想区域,希望优先支持湖南以岳麓山实验室为依托,纳入崖州湾实验室基地建设;支持岳麓山实验室积极承担杂交水稻育种与应用、耐盐碱水稻、低镉水稻、茶树、油茶、杂交辣椒、杂交鱼、杂交油菜、生猪育种等领域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建议尽早在天津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陈军提出建议,国家应持续加大对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早日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天津中心),打造“立足天津、服务京冀、辐射北方、全国驰名”的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区,建设成为北方高校科技成果的“孵化器”,更好支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