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12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
其中,明确了“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这对我们各位普通学生和家长,会有哪些影响呢?
2015年、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
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通过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
新闻一出,评论区一片欢呼声:更公平了!
那么,真的更公平了吗?
其实,取消这些加分项并不是新闻。
前几年便已施行。
以“体育特长生”为例,2018年,教育部发布公告,宣布取消体育特长生的高考加分,中小学阶段的体育特长加分,则在2020年取消。
也就说,至2020年为止,“体育特长生”这一概念就消失了。
但是,取而代之的是“高水平运动队”。
2018年,在取消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同时,教育部就公布了Plan B。
两百余所高校得以设立高水平运动队——这是新的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渠道。
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专业测试采取全国统考、高校联考和高校校考等多种组织方式。
足球、游泳、武术、跆拳道、击剑、棒球、射击、手球、垒球、橄榄球、冰雪、赛艇、攀岩13个项目实施全国统考。
其他项目测试则由试点高校独立或联合组织。
换言之,体育特长生是没有了,但不妨碍高水平运动队继续招生。
那么,取消了上述加分项后,高等教育的录取路径还有什么呢?
昱子简单梳理下,还有以下几条:
完全按照高考分数和志愿进行录取,没有其他加分项。
高考成绩占比100%。
综合评价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高考成绩(约85%)+校测成绩(约15%),按照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但实施综合评价录取的大学数量有限,包括北京外国语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和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
包括强基计划、北大物理卓越、清华数学新领军、清华丘成桐、中科大少创班等。
能进入特别通道的考生,基本为主攻奥赛的竞赛生。
保送生无需参加高考,经学校推荐和高校考核,即可进入大学就读。
目前可保送的途径还有:
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
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推荐学生
公安英烈子女
退役运动员
艺考、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港澳生招生、春招、面向农村和贫困生的“专项计划”;
都是高考“裸考”之外的选择。
因此,取消高考六项加分项,代表高考就公平了吗?
并不尽然。
几个要点:
一、奥林匹克竞赛依然会是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培养艺术特长、体育特长,也还是可以走“高水平”路线。
只是这些路上的竞争烈度变得更大了!
强者需要更强,其他人回归裸分竞争的可能性更大。
绝大多数人学好课内,让那帮搞竞赛的怪杰去加倍拼抢。
这算是——相对公平吧。
取消了这种竞赛类的加分项,其实并不代表我们孩子,通过一些竞赛的一等奖、二等奖我想去上一些C9院校、985、211院校的时候就不能够获得相关的福利支持了!
实际上依然对于这些有特殊潜质,并且优秀学科的学生,可以去通过参加诸如:强基计划之类的升学项目。
比如,我们可以参加中学生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生物竞赛以及科技创新的竞赛等,获得奖项后,可以走强基计划,单独报名。
报名成功通过了学校的初审复审后,可能考一所某所著名的大学,孩子需要考到650以上!
但是如果说我们孩子通过强基计划的话,能够通过学校的初审复审,那么孩子呢可能只需要考的600分,甚至于可能600分不到,就能够进入到一所非常不错的C9、985或者是211大学。
同理取消加分项,也是为了更可能的让教育升学公平化,每一年很多家长也在说:哎呀!我们河南省升学率、录取率都太低了,人数又这么多!那到底怎么办呢?
其实这两年一直在做的,就是尽可能性的公平化,同时在新高考的时候已有27个省份采用全国统一的试卷!
这就是教育公平化逐渐推进的一个体现。
所以,在未来的竞争当中,更多的考验的是我们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升学规划,以及以后的职业规划的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