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各省市教师编考试陆续发出了公告,被称为“考编黄金年”的2025年,时刻牵动考编人的心弦,毕竟再不抓紧机会上岸,编就要没了!
问了DeepSeek未来10年铁饭碗排名,公务员已经跌出前3,排在第5,而中小学生教师跌到了第9,教师编到底经历了什么?


不久前,教育部发文《清华大学大力推进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之一就提到“实行教师退出机制”。
3月7日,贵州省长顺县教育局公告了《长顺县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其中提到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或不能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此公告一出,直接炸醒了全国400万中小学教师的安稳梦。
听起来跟企业的“末位淘汰制”有点相似了。这样的机制一出来,闹得人心惶惶:
“教师也要末位淘汰了?那我是不是得天天求学生给我好评?”;
“教案越写越厚,学生成绩没上去,自己先被淘汰”;
“以后上课得带摄像头,随时准备‘直播带货式教学’了吧?”......
在此之前,宁夏就已经对教师退出机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尝试。浙江宁波、贵州贵阳、山东平阴县等地,前两年也已经开始试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
去年6月,天津市西青区教育局、人社局共同印发《西青区中小学教师聘期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其中明确: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聘任实施动态管理,构建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要破除“一聘定终身”的规定。(推荐阅读:教师编没了?铁饭碗被打破,今年考上师范专业亏了?)
编制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便教师这个“铁饭碗”朝不保夕,还是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了保住这份“铁饭碗”,只能在“评职称”和“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近年来,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进行教师编制考核了,原五年一考核变成了三年一考核。
教师编改革下,不少学校出现教师朝着“高薪跳槽”和“低薪留守”两个方向分流的情况;
另外以某省新招聘教师数量为例:有编制的仅占20%左右。在职的老师有的不要铁饭碗,可新考的铁饭碗越来越少,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想考。
一方面是教师有寒暑假,相对而言闲散时间比较多;另一方面,近年来各行各业不太景气,工作不好找。相比之下,编制内的工作以其稳定性著称,一旦入编,便如同找到了一座避风港。
也正因如此,教师编的竞争可以说相对激烈,谁不想要这个既稳定、福利又好的“铁饭碗”呢?考教师编是个持久战,如今近200万教师过剩,意味着需要的老师越来越少,备考压力越来越大,上岸机会也随着变小。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考教师编的作息表,强度惊人:
图源:小红书@不想当failure
有些人为了这个“岸”近一点,只能“曲线救国”,比如,当临聘教师。这些老师没编制,没绩效、没五险一金、工资低,可以说是安全感很低。干着最苦的活,拿着最少的工资。
有的临聘教师干了好多年,每月工资也只有1800元,每学期排课量是正式编制教师的两倍,除了上课还要承担招生等工作。
这么辛苦,就是为了等一个编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都要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日渐普及和成熟,AI替代真人教师行使部分职能的现象早已在高校中存在,教师行业如同腹背受敌。
AI助教可以将老师从一些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救出来,如批改作业、提供写作反馈、帮助学生学习课程。由此可见,AI教师的诞生是时代使然,势必会对真人教师行列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据麦克思研究数据,近半数(49%)的受访高校教师担心AI可能取代某些岗位,高于学生的39%。总体来看,超六成师生对生成式AI感到焦虑,其中14%感到非常焦虑。
具体到教师群体,16%的受访高校教师非常焦虑,而教辅人员的焦虑比例最高,达到19%,教学科研人员次之,为17%。
推荐阅读:师范生注意!Ai已开始取代这类教师
现实是,AI正在推动教师行业的改革。人工智能做不到取代教育的“人性内核”,但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人类要面对同类竞争,也要扛下AI施加的压力,真人教师的优势已经在慢慢弱化。在这场AI革命中,没有旁观席,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AI的驯化者,要么沦为优化的分母。
对于教师行业,有人想要追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人只是想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教师筛选机制可以存在,但不能让老师群体陷入困境。
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更多关注与支持,比如:改善职业环境,提供更多培训与发展的机会、为处于职业瓶颈期的教师提供转型的机会。我们永远需要人类老师。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