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就业压力下,享有诸多就业优惠政策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金贵。但由于“交了社保就不算应届生”等不成文规定,许多毕业生对于“首次择业”格外谨慎。更不乏有意考公考编者,宁愿缓就业、慢就业以报考应届生专设岗位。
近日,山东、湖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人社部门发文,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单位招考中,不再审核其是否有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的情况。
报考我省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具体以毕业证书落款时间为准)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2022年、2023年毕业生可报考身份要求为2024年应届毕业生的职位,但2022年、2023年普通高校硕士以上毕业生不能享受2024年硕士以上应届毕业生放宽年龄政策。
这对于正担心失去应届生身份而不敢就业的2024届毕业生们来说,是一个绝对的好消息。
早在去年7月,福建省人社厅率先表示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招考中,上年度毕业生具有工作经历以及社保缴交记录的,可报考应届生岗位。
不过各省份对应届生身份的调整范围有所不同,例如,湖南、广西、山东仅在事业单位中有相关表述,福建、贵州的范围则扩大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此外,应届生身份的认定年限标准在各省也有差异。贵州和山东未对择业期内毕业生作规定;福建、广西及湖南则将年限放宽至1-3年不等。
其实,取消应届生身份的声音,在这两年里时常出现。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胡卫从保障平等就业的角度,呼吁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他认为招聘时限制应聘生身份,既不利于离职再就业人员的重新就业,也阻碍了超过择业期的往届毕业生的求职。
他建议短期可适当延长高校毕业生择业期,而长期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不要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的问题,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建议淡化“应届生”身份的同时,也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取消公布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信息,把对毕业生“就业率”或“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考核;让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
对此,你怎么看?部分网友的看法如下👇
@凡凡:非常赞同,应取消招聘应届生规定。只要年轻,有学历能力,就应该招聘。国家更应该如此。
@海洋:无论什么性质的招考都不需要规定应届还是往届,只要专业和学历符合规定就可以了。
@杨元爽:这是好事,早应该这样,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家庭的未来,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促进他们的就业,统一标准统一程序招录,完全没必要人为分应届和往届。
@木殿子:这一政策的实现,真正体现公平公正,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
@TFBOYS:为啥要设置什么应届生往届生?不应该是按能力择优录取吗??
@小龙999:放宽应届生标准,好!便于毕业生选择好就业,而不是因为失去应届生身份选择躺平,给家庭父母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皮皮:取消应届生限制,那应届生一点优势都没了。
@川影妖被世:取消应届生只会让内卷更严重。
@磊雷:对于以后应届生等于噩梦。
@哆啦兄:那毕业生不更难找工作了,连这一个保障都没了。
@多多:那应届生拿什么和工作这么多年的人竞争?一毕业就开躺?
@巧乐雅!:各有利弊,放宽大学生毕业更不急就业都堆在家里啃老!
@露比露比:不予评价,对于往届生是好了,但是对于绝大应届生来说,可谓是天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