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高考作文题目“出炉”
“管鲍之交”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此题的文眼是君臣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样就为具有不同性格、不同“三观”的高中生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应该说,鲍叔的心胸开阔、甘居人下难能可贵,因为历史上常见妒贤嫉能者,连能干的李斯不是也嫉妒韩非子、担心韩非子得到重用后自己失势么?生活中“武大郎开店”“窝里斗”的闹剧也司空见惯。然而,历史上也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佳话呀。说到管仲,其政治才干不容置疑。然而,对于改换门庭,他有没有纠结?应该有。有的政治家重“从一而终”,痛恨改换门庭,如不惧燕王淫威、慷慨赴死的明初大臣方孝孺。也有的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发挥才干,成就了大业,如魏征几经波折,最后辅佐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如何评说这样的歧途?看来,是否“从一而终”不那么简单,重要的在于是否“识时务”、是否遇到明主。这也需要眼光,还有胆略。而说到齐桓公,能够捐弃前嫌、从善如流、不拘一格用人才,也得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大度,一般人,做不到。历史已经翻过。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都是经常更新的话题。从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邻里关系中感悟处世之不易,自然会引导出关于自己的定位,还有处理人际关系的心得,以及阅世、识人的心得等等话题。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与感受,那就要写出亲历的体会;也可以写读书中的联想与心得,那就需要博览群书的才情与积累。这样的题目,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与近年“传统文化热”的升温正好呼应。又融合了如何认识自我、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尤其是与自己有过矛盾的同学或者老师)的成长主题,是很有发挥个性的空间的。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或者华丽辞藻堆砌的花哨文风,才可能写出“知人论世”的真实体验,或者有独到见识的读书心得。管鲍、齐桓之事本不陌生,但对于饱猜热点的备考者来说,可能有点“冷”,题面取材避开了一些大热点,但是题中三人都体现了可通古今的美德,如不计前嫌、知人善用、让贤气度等等,这与"立德树人"的热点又是一致的;题中读书会的情境、发言稿的应用驱动,也是备考者熟知的,由古切入,沟通古今,灵活迁移,考生准备的热点功不唐捐。来自高考直通车从宏观上来说,命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六个下功夫”中的“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的重要方法论。同时,这个作文题目也符合新高考评价体系的“立德树人”这一宗旨。作文的整体立意就是要告诉考生,广大青年要有大眼界大胸怀大格局。这个立意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是很有针对性的,因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胸怀,能包容,找好自己的定位,不能够只顾个人得失。从外围来看这个作文题目,写的是班会上的一个读书会,同时也是一个发言稿,基本上符合我们的作文导向——任务驱动型作文。因而考生要把这个外围工作做好,审材料就是审情境,即读书会上的发言,审对象就是对着广大的学生说的,审文体就是注意文体要求是发言稿格式。
此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题目也引导我们广大中小学生要多读书,增长见识。对于考生而言,这个作文题的发挥空间很大。三个人物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不尽相同,考生选择余地较大,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个人发挥空间较大,更能体现考生的个性,展示考生的人文素养,更能涌现考场佳作。作文题目巧妙地绕开了当下的热门话题,回归历史,回归传统,更关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更关注人物的优秀品质。作文的形式,要求考生采用应用文体——发言稿的形式,通过班级读书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考生而言,发言稿是他们较熟悉的应用文体,更能激发出考生写作的创造性和热情,应紧扣发言稿的特点,饱含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再加入个人的思考,这样的文章才更有感召力。看了教授、名师们的点评
你一定会发现
要想作文写得好
平时还是要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多读书、长见识
少年们,向着这个方向加油!
查看完整试题
登录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阅读数:2.5 k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