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ath高效学习法公众号
深圳一模数学,总结有三大问题。
1,试卷难度与区分度失衡
2025年深圳一模数学试卷被指"过度简单化",基础题占比过高(如集合、复数等送分题集中),压轴题创新性不足甚至出现"抄袭"争议。这种命题风格导致数学均分大幅上涨,特控线异常调整(历史类本科线提高10分),但实际区分度不足,难以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2,对高考备考的潜在负面影响
过度简单的模拟考易使考生产生"成绩虚高"的错觉,放松对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训练。历史数据显示,深一模成绩与高考成绩存在约30分波动空间,但2025年试卷结构变化(如多选题分值提高)可能进一步放大这种偏差。
3.,命题改革方向的争议
深圳一模未能体现高考改革要求——如减少机械刷题、增加应用性情境题。相较之下,2025年武汉高三二调数学卷通过"新定义前置"、"多轮淘汰赛概率模型"等创新题型,更贴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导向。
再看看武汉二调数学卷。
(1)难度梯度设计合理
基础题占比约50%(如集合运算、复数模长等),中等题聚焦数列递推、三角函数性质等核心考点,压轴题则通过创新题型和综合应用提升区分度。值得注意的是,多选题压轴首次采用集合新定义问题(第11题),将原本大题中的创新元素前置,与2025年八省联考命题趋势一致。
(2)知识点覆盖与重点考察全面
全卷覆盖高中数学核心模块:代数(函数、数列)、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
比如,第14题通过四棱锥翻折问题考察空间想象和坐标系转化能力,需建立多参数方程求解最值,计算量较大。
比如,第11题"n阶完美集"要求快速理解抽象概念并推导性质,对逻辑思维要求极高。
比如,第18题结合多轮淘汰赛概率模型,第19题涉及双曲线切线与极点极线理论,体现"知识交叉+数学建模"的命题导向。
(3)卷子具有创新性,符合大纲命题趋势
题型创新:将新定义题从解答题前移至多选题压轴,既保证基础题得分率,又通过创新题筛选高水平考生。
情境设计:第16题以直角梯形翻折为背景构造六面体,第18题设置乒乓球赛事概率模型,增强应用性。
计算量控制:选填题计算量适中,但解答题中立体几何和概率题需较强运算能力,类似2024年全国一卷,考察学生的运算能力。
(4)压轴题具有亮点与难点
第14题(立体几何):通过延长线段构造等体积模型,结合导数求最值,体现"几何问题代数化"的解题策略;
第19题(解析几何):以双曲线顶点位置为切入点,第二问通过切线方程与渐近线关系构建定点问题,需深刻理解圆锥曲线几何性质;
第11题(集合新定义):定义"n阶完美集"后需通过枚举、归纳等方法证明性质,对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要求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