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定胜负
吉林大学“高考数学成绩达到145分及以上,可破格入围”;大连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145”;中南大学“第一志愿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且高考数学单科成绩达到145分的考生不受名额限制直接入围”;中山大学“数学≥140分或物理100分(新高考省份)或理综≥280分(传统高考省份);西北工业大学“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的考生,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强基计划
首先,班长君先给大家介绍下什么是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开始于2020年,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
类似于但不同于之前的自主招生,一般在高考录取中优先于上海综评批次和提前批次,需要在高考前(4月份)先完成报名,通过高考成绩或提前校测成绩来进行筛选入围,再进入高校自主选拔部分,最后用高考成绩(85%)+校测综合成绩(15%)的总分进行从高到低的录取。
强基一般针对两类考生:
第一类: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优异的考生。
第二类:基础学科拔尖,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等五项学科竞赛中获得全国决赛二等奖及以上的考生。
破格入围:
第一类考生的选拔看高考成绩或提前校测成绩入围,第二类考生看奖项进行破格审核确定后直接入围进入第二阶段校内综合测试环节。
强基计划虽然注重于基础学科的专业(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哲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以及部分理工衔接专业),但因为可以比裸分录取有降分机会(高分成绩占85%),而且在后续本硕博贯通方面更有优势,得到了头部学生家长的关注。
数学的重要性从来没有降低过
在强基计划招生细则的相关变化,透露着家长们对数学学科的传统认知,在内心深处,一直有着这样的观念:数学好就能定胜负。只是正好出了这样的一个热点,内心的焦虑一下子呼之欲出而已。
其实,数学的重要性从来没有降低过,自始至终数学都是最重要的科目。
从高考看,三大门中数学占150分,在总分为上的高考录取中,数学一直是必争之地。学好数学的性价比很高,靠勤奋就可以考到110,再加点聪明就能考到120分,如果再要130+就有难度了。努力之后拿到的在数学上的分数,是实打实的高考分数。
而如果数学要考到140以上,甚至像某些简章里说的145分以上,靠的不仅仅是勤奋和补课了,多多少少需要兴趣和天赋。数学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为何强基计划要拿出个类似“145分”的标准呢?
还是要回到强基计划的培养机制和目的,数学是学理科的基础学科,传统的理工就不讲了,新兴的产业如先进通讯(5G、6G)、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国防军工等等,都是数学应用上的突破。强基计划中对数学学科的“偏爱”,恰恰是强化纯数学领域的培养,为偏才提供了一条道路。
那对于绝大多数不会进强基计划的家庭来说,也没有哪个家长会忽视数学,数学依旧是放在所有学科中的最神圣的那个位置。
我们需要关注的,根本不是数学是不是定胜负这种无意义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
数学未来的考试导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要从小怎么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学好数学?
再来看上海初中数学教改,据传难度要赶超江苏。其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板块除了综合与实践没有单独成章外,其余三者在教材中都有很大的比重。
主要的变化也许是弱化了代数里的方程部分,优化了数与式、函数部分,强化了几何和统计部分,加大空间观念与数据意识的关注。详情可点击阅读往期文章《上海要换新教材了!》
上海高中课改在2020年,在培养目标、能力倾向、思维能力方面有所差异,其中“数学建模”和“数列选修”两点还是引发了家长们热议。
“数列选修”是因为在大学以后的学习中篇幅较少,原来数列与数论,还有函数结合比较紧密,对竞赛生有优势,对普通学生来说难度太大,而加入“数学建模”是更希望高中学生能接触应用数学,适应当下信息时代的需求。
这些数学学科教改和考试的趋势,反而是家长在定向规划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地方。
数学世界的求生力
在上海,共有10所985/211高校。其中,985高校有复旦、交大、同济、华师大4所,211高校有华理、上财、上外、东华、上大、海军军医大学6所。
如果目标想留在上海读本地985/211高校,根据2023年的分数线,本地211院校要达到534分以上(上海海大),985则要569分以上(华东师大)。
表1:2023上海高考各大学招生分数线排位参考
我们再来看2023年上海高考数学数据,平均分为106分,排在全市25%学生得分为120分,全市50%的学生得分107分,全市75%的学生得分为93分。
表2: 2023上海高考数学分数情况
如果要上本地211院校,结合分数线和数学四分位数,数学至少要120以上,如果要985院校或复交同济,数学分数要求更高,各科参考分数如下:
复交:总分需在580分以上
语文115+,数学135+,英语130+,小三门至少1A+,2A
同济/华师大:今年总分需在569分以上
语文115左右,数学130,英语130,小三门至少1A,2B+
211高校:总分需在534分以上
语文110左右,数学120+,英语120+,小三门至少3B
一本:总分需在486分以上
语文100+,数学115+,英语115+,小三门至少1B,2B-
最低64分,最高150分,一门数学就会有如此大的差距,能不能在数学世界求生,获得更强的战斗力,成为了能否上更好一层次学校比较关键的问题。
其实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有具体的模块和教学节奏,往往很多家长在实际操作中,图个提前学,图个难度深,或者把希望寄托在名师补课上,结果到了孩子身上,也许就是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赶路,一遍又一遍地刷题,效果也不见得一定好。
数学的学习,是可以有长期思维的。放大到整个初中三年,或是高中三年怎么规划。中考是自招取向,还是名额到区到校取向,数学学科上的进度规划也会不同。高中更是类似,是要走强基计划的,还是综评加裸考的,自然也有侧重点不同。
求生能力分三六九等,自己能努力到哪个能力层次,在未来的定位选择时,才能更加精准。
另外,现在的课改和考试方向,对孩子未来解决问题的深度思考能力提出要求,而数学是众多学科中最容易培养思考能力的学科。
如果我们把数学解题的过程,比喻成在城市里如何从A到B,有的老师直接指出一条路径就结束了,学生也只会知道这一种路径,每次新的出发,也是靠着旧的记忆去摸索。即使不断刷题,只是死记一条路径,重复提取记忆,就觉得自己已经都会了。
这样的学习,到了考试时候,面对千变万化的题目,就好比即使已经很熟悉的一条路,突然下大雪,起雾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变得慌张、手足无措,进而发挥失常。
其实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去看路标,如何去辩方向,如何借助公交、地铁等工具。这样的找线索、看路标、辨方向,才会真正形成自己的路径生成方法。
只有深度思考总结,真正转变成自己在数学世界的求生能力,才是学好数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