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授权,侵权必究
【审题指导】
材料分为三层:
第一层:先祖由尺蠖的体态及爬行特点得到灵感,对生活有了哲理性的启迪:“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语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延伸爬行。该句关键词在“灵感”,强调生活中的“尺蠖”一物对人们的思想启迪。
第二层:陈述当下事实,承接上文而来。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模拟尺蠖的运动,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得以攻克科学难关。该句关键词在“创造”,表明当代中国科技人员继承古人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传统,把对生活的认识(灵感)转变成科技的创造,这是对灵感的升华,也是灵感的落地,是中国人跨越时空的“知”与“行”的遥相呼应。
第三层:陈述中外事实,是对上文的继续延伸。美国宇航局对中国的技术借鉴,而中国科学家对此表示愿意共享这一技术成果。该句的关键词在“共享”,表明中国在全球面前做出的智慧共享。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中国先祖以灵感,给21世纪中国科技人员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
把握主题词的关联
梳理了三个关键词的逻辑链条:古与今、知与行、中与外。三个关键词之间可以是层递关系,环环相扣,是基础与发展,是条件和升华,还可以是一种相互促进和推动的良性循环……“颇具启示”,要求做到依据材料内容和含意,适度拓展。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关系:
①三者关系是递进式。灵感可以带来创造,创造获得的成果可以共享。
②三者关系为条件式。创造需要灵感,共享需要创造的成果。
③三者关系为并列式。结合引导语“‘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的启示表述,由某一主体引发或引起的灵感、创造和共享,可以构成并列式关系。
作文任务:“复兴中学”“五四青年节”,指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和情境,行文中必须要强调青年身份与使命,也可以巧妙地把这一具体情境融入文章。
“‘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呼应材料的内容,明确规定了文章的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共享指“共同享有;共同享用”。
“征文活动”,光看这一指令,不能显示对文体和写法的特殊要求,也无需在正文中特意强调,若能在副标题有所体现,则更能体现审题的精准。
【评分要求】
三个关键词只谈其中一个,另两个完全不出现,20 分以下。
三个关键词只写一个方面,另两个只在头尾出现,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36 分以下。
三个关键词中,只写出了两个方面内在关联,可以给到 44 分。
三个关键词都出现了,但单单写出了两个方面内在关联,三者没有形成有机联系,48 分以下。
写了三个关键词,并且能写出三个关键词的有机关联,可以 52 分以上。
三者关系讲清楚了,但是忽略了情境任务,不超过 50 分。
三者关系讲清楚了,并完成情境任务,有青年意识,54 分以上。
只要三者的逻辑关系正确,三个关键词在写作中出现的顺序可以调整。
【参考立意】
1.灵感是火花,创造是基石,共享是手段,三者结合共前进。
2.创造是灵感的产物,共享是将灵感和创造传播开的手段。
3.灵感可以带来创造,创造获得的成果可以共享。
4.创造需要灵感,共享需要创造的成果。
5.创造促进灵感的产生,共享使得创造的成果远扬。
6.灵感是创造的先导,创造越丰富共享越强。
【作文素材】
1.要创新需要一定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积累与全身心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造。——王业宁
2.生活的磨炼,会使一部分人的眼睛渐渐进入自觉状态,能透过平凡琐细的表象,有所发现。——刘心武
3.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 的事情。
——史蒂夫·乔布斯
4.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莫罗阿
【范文】
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成果展未来
读史三千年,先祖观尺蠖之态而启发灵感,留下深刻哲思,助我国火星车创造性更新系统,为美国月球车设计提供借鉴。以我之见,上述事件蕴发展之理:我辈应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类未来光明且同归。(由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灵感蕴于精微处,须弥藏身芥子中。灵感是创造与共享的前提,我侪应以如炬慧眼识之,激发创造灵感。(分论点一)
正所谓“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万物之中蕴万事之理,即“灵感”。而灵感是创造的源头活水,以思想启迪之光助人打破僵化思维,进而可有目的、有方向地创造、共享。念往昔,若无怀特兄弟观飞鸟翱翔身姿而萌发“飞机”之灵感,何有今人“共游青云间”的出行方式?若无中华先祖以观察尺蠖前进之姿而产生“求信于屈”的灵感,何来今人模拟尺蟆,创造性设计火星车系统的能力?又何来美国对此成果的借鉴?由是观之,灵感是创造之母,是有可共享之物的源觞,我们应以善于发现的如炬慧眼,于外物中觅灵感,以有创造之果。(引证、例证,总结观点)
“创造”是连接“灵感”与“共享”两物的桥梁,以实际践履将灵感落色成图,为共享提供物质基础。(分论点二)
“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毕家索之言不谬,创造是世界所需,时代所唤,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举动,是新成果的缔造手段。若无中国科研人员敢于创造新型系统、创造性运用灵感于实践,那么先祖的灵感亦不过为一纸空文,于今世无补。“创造”若无,人们因循守旧亦步亦趋于前人足迹下,又何来供他国借鉴的独创成果?幸有探火人敢创造善创造,以创造之手培植新型火星车系统之果。由是观之,创造为社会赋能,是“灵感”的落脚点与“共享”的起点,使灵感发挥妙用、开启共享之路。(引证、例证,总结观点)
共享是前二者的成果体现与再升华,将灵感与创造之成就置于多元平台,在交融互鉴中迎来光明再发展前景。(分论点三)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共享是时代的趋向,当今世界面临种种狼烟乌云,惟有各国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发挥各自智慧成果,使科技在交流中获得借鉴之利,生机焕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共享成果是新成果创造的良方,为其提供优秀借鉴,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创造。美国以中国火星车为借鉴,设计新月球车,亦可反为中国月球车发展提供先范,共助世界航天事业发展。
“悟道九万里,静观物中智。”值此五四青年节,愿复兴中学之生皆能明灵感、创造、共享之理,展我青年光彩共创美好未来。
点评:文章开篇由材料提炼出观点,认为材料所述事件蕴含“发展之理”,高度概括、统摄了三元关系,随后点出我辈青年之启示:我辈应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类未来光明且同归。接下来,作者用三个层次来阐释三元关系。第二三段,作者主要谈灵感对创造和共享的意义。其中在第三段,作者从“自然”这一灵感的触发点写起,回应了材料和写作引导语。接下来,既有理论的阐释,也有举例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丝丝入扣,始终不游离核心关系。用排比句式和反问句式来举例分析,富有气势。在每个主体段落阐释结束后,能点明当代青年从中获得的启发,结尾一笔点出写作情境和身份,明扣引导语的情境任务,深谙考场作文之道。另外,诸如“灵感蕴于精微处,须弥藏身芥子中”“创造是连接……的桥梁,以实际践履将灵感落色成图”“悟道九万里,静观物中智”等句,切合语言情境,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可见一斑。(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陈坤)








平均分 0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