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题目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精彩标题

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
择高处立,向阔处行
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眼中山河,笔底乾坤
大道存于心,枝叶总关情
青年之志在何方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考场佳作

吾将上下而求索
湖南师大附中2103班 吴衍树
青年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应“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是迷茫,而是信念,这不是犹疑,而是勇毅。
何谓“上下”?上下,有社会意义上的“国”与“民”之分,也有时间尺度上的“古”与“今”之分。上下之分别,在于宏观与微观、大局与细节,也在于过往与未来,前人与后人。
新闻写作提倡“上下求索”。《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曾提到“天安门上看问题”,即“上”能有庙堂之思,做到“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即“下”能做到贴近大地,心里装着人民。而在时间之“上下”上,恰如王一彪所言的“鉴古学今”,以求突破,落笔成文,自然葆有乾坤。
这番道理,并不局限于新闻写作之中,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于囿于“上下”之分,徘徊于“中间”的青年来说,此话有如晨光之熹微、沧海之明珠。
上求“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下索“捧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千年前的“盐铁会议”上,桑弘羊发出了著名的“国富”还是“民强”之问。诚然,有时候,国和家难兼顾,忠与孝两难全。但从底层逻辑上看,没有大国崛起,何谈小民尊严?同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样的国家又怎能称为“强国”?戚继光“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荡平倭寇,既保护百姓免受屠戮之难,又护得沿海边疆“海波平”。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喜看稻菽千重浪”,既守护了百姓的“菜篮子”,又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筑起一道“防护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视界,也要心系百姓衣食所安的热心肠。
上求“往圣之绝学”,下索“拿来”的现代文明精髓。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凡是精华,皆可为我所用。卡夫卡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汲取精华,又对反思资本主义“异化”人的现世思想深入思考,以荒诞的情节与变形的象征开辟出现代主义文学的道路。屠呦呦从古代中医药文献中觅得良方,又将现代化学知识应用于改进萃取过程中,为世人贡献出青蒿素。青年也应在“鉴古学今”中求突破。无论世间的暴风雨将我们带往何处,我们都将以主人的姿态上岸。
“上下求索”,一生何求?有视通万里之大气,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接通民生福祉之地气,练就笔底有乾坤的才气,或者只是不断优于过去的自己,然后不停奔向更好的远方。
语文老师简评:班上语文课代表,刻苦用心的理科男生,写出了文采,也不失大气。标题朴素自然,但好在切题,“上下”二字,概括材料要点。首段引出话题,二段诠释内涵,三段切入材料,四段转到青年成长,五六段展开论述,七段总结收尾,结构有整体感,而不显得板滞。阅读积累广博,素材信手拈来。
须弥共芥子,鉴古且学今
湖南师大附中2102班 何沐祺
优秀的新闻作品,端庄整饬,视野开阔,胸怀国家,心系百姓,鉴古学今,葆有乾坤。而优秀新闻之经验,又何尝不是对吾侪青年之谆谆教诲:横展视野,既见国家时代之“须弥”又见人民之“芥子”;纵拓眼界,既见古之精华又见今之创新。有此,下笔自会有乾坤。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箴言如跨越百年的黄钟大吕,涤荡无数国人的心灵。无穷的远方,或如时代国家之大如“须弥”;无数的人们,或小如“芥子”,是尘雾之微,是荧烛末光。
是胸怀须弥之大,还是心系须弥之小?我想,二者应共同存放于每一位青年的心间与肩头。
心纳须弥,立鹄鸿志,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的资讯与机会。我们心系天下,当然不是说非得登上“天安门”,而是说要具备宏大的视野与格局。若是没有胸怀国之大者,何以有百余年来,如方志敏般身处“凄凉的荒地”却希冀着“可爱的中国”的仁人志士,何以有心无旁骛,“坐得十年冷板凳”只为在关键技术上突破封锁的科研工作者?这些胸有丘壑、心纳须弥的丰碑,正当是吾辈青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坐标。
然脱离了芥子,须弥该从何谈起?心系每一位如你我般渺小的芥子,看见人民的悲喜,“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与书写者,心系人民,是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漫溯历史,每一位站在人民立场的身影都令我们动容——有看得见民生疾苦的杜甫、白居易,有学成反哺山村的“村官”秦玥飞……远处的须弥山固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近处的哭声也是同样重要;当我们用心观照身边的人事物,并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视野拓向远方,我们既为汶川大地震死伤的同胞呦哭,也为土耳其大地震中的受灾民众而哀悼,那么我们离无远弗届的须弥之山又更进了一步。
在须弥芥子并于心的基础上,当我们将视野纵向拓展,便可于古今之间谋求发展的动力。古有历经时光淘洗的前人智慧,有可喜可悲的历史教训,今有创新驱动下的狂飙突进,有浮华时代下值得反思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擦亮双眼,小心甄别,如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般在黄昏时分起飞,反思众鸟之轨迹,然后飞向下一个黎明。
胸怀国之大者,心里不忘人民;古今之变纳于心,彼方尚有乾坤在。这就需要吾侪青年吸纳新闻之智慧。须弥共芥子,鉴古且学今。物犹此,事犹是,人亦然。
语文老师简评:此文审题准确,一“横”一“纵”,构架全文,有机关联了作文材料中的三个要点,思路明晰,论证充分,语言有表现力,且卷面书写非常美观。但初评仅为45分,应是阅卷老师赋分按键时,误将“5”点成了“4”,经备课组老师们合议,评55分。美中不足的是,“横”的部分篇幅偏多,而“纵”的层面略微单薄,未能深入,但毕竟是考场作文,仓促行文,瑕不掩瑜。

教师下水

站得上高楼,俯得下身子








100分
平均分 0
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