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个体之声,咏民族之魂
河北省 全国I卷
邵钲
老舍《鼓书艺人》里,想唱却“开不了口”的挣扎;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执着;穆旦“以带血的手拥抱”的激昂,皆诉说着对民族、时代的担当。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个体该以怎样的姿态,为民族发声、为时代歌唱?
老舍“开不了口”,是对发声的慎重。鼓书艺人面对孩子们,内心翻腾,那是对民族苦难的共情,是怕辜负期待的忐忑。在民族命运的紧要关头,每一次发声都承载重量。就像敦煌女儿樊锦诗,初到敦煌时,面对黄沙漫天与文物保护的艰难,她也曾在“开口”诉说守护决心前,在心底反复掂量。这份慎重,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敬畏,让发声有了沉甸甸的价值。
艾青“嘶哑的喉咙”,是执着的歌唱。民族危亡时,他以笔为喉,哪怕声音破碎,也要为土地、为同胞呐喊。这是民族精神的高光时刻,个体突破小我,与民族同呼吸。君不闻,张桂梅校长扎根深山,用沙哑嗓音劝学,喊出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誓言;君不见,科研工作者们在实验室里,用沉默的钻研“歌唱”,为民族科技突破贡献力量。他们的“嘶哑”,是不计个人得失,只为民族美好未来的执着。
穆旦“带血的手拥抱”,是激昂的担当。当民族崛起的曙光初现,以热血奔赴,是对民族新生的礼赞。从觉醒年代的先驱,抛头颅洒热血,喊出“民族已起”的呐喊;到如今解放军战士,以血肉之躯筑防线,用行动诠释“与民族共患难、同奋起”。这份担当,让民族的力量汇聚,推动时代巨轮前行。
于我们青年而言,该如何接过这份“发声”的接力棒?要学鼓书艺人的慎重,扎根民族文化土壤,理解历史厚重,让发声有深度;学艾青的执着,在民族复兴征程中,哪怕力量微薄,也坚持为理想、为家国歌唱;学穆旦的担当,当时代召唤,勇敢奔赴,以行动拥抱民族未来。
民族的长卷,由无数个体的“发声”书写。或沉吟思索后的慎重开口,或执着坚守中的奋力歌唱,或热血激昂里的拥抱担当,都是民族精神的注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让我们以歌为翼,在民族发展的天空,唱出属于这个时代、属于我们的磅礴旋律,让民族之魂永远激昂、永远滚烫!
燃我青春热血,聚我民族之魂
山东省 全国I卷
吴姗逸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力量如星辰般闪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老舍笔下《鼓书艺人》中方宝庆的沉默、艾青《我爱这土地》中哀切的嘶鸣、穆旦写下的《赞美》里带血的拥抱,这一幕幕场景,一种种情感,熔铸成民族魂中最为炽热的血脉,回荡出悠远而深沉的乐章。
民族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从方宝庆的沉默到艾青的歌唱,从穆旦的拥抱到今天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民族魂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
沉默是民族魂无声而又最有力的发声。心里翻腾却开不了口的方宝庆,是对苦难的深刻体悟,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疼惜,更是面对命运时无声的抗争。他的沉默更凸显出一股坚韧的力量,这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体现在苦难中的不屈,体现在平凡中的坚守。在历史洪流中,无数像方宝庆一样的普通人,正用无声的平凡书写着他们的伟大。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正是他们,用平凡的双手托起了时代的重量,他们从不肆意宣扬自己的努力,始终用无声的行动诠释着何为民族的脊梁。这一份沉默的坚韧,如同深埋地下的根,虽不见阳光,却为枝叶繁茂提供了无尽的滋养。
热烈是民族魂普通而又最鲜明的写照。尽管嘶哑也要拼尽全力歌唱的艾青,是对苦难的抗争,是对希望的执着,更是对土地无比深沉的爱。这种爱,超越生死,不计回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笔为剑,为祖国的土地而歌。无论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还是曹植“捐躯赴国难”的壮烈,亦或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定,都是对土地的深情又热烈的告白。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的苦难,用笔墨描绘未来的光明,他们的歌声,跨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而奋斗。
拼搏是民族魂简单而又最动人的力量。在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战士们在敌后展开英勇的游击战,用智慧与勇气牵制敌人的兵力;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诞生拼尽全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用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这些义无反顾的奔赴,是对民族的深情,是对未来的期盼,更是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些沉默的、热烈的、拼搏的身影,汇聚成民族魂的壮丽图景。它们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族魂永远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财富。也许,我们很难成为一代名垂千史的英雄,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做一个平凡的勇士,在民族前进的道路上点亮自己的一份微光。
让我们以方宝庆的坚韧为基石,以艾青的深情为笔墨,以穆旦的力量为翅膀,共同奏响民族复兴的时代交响。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魂的传承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更是决定新时代民族未来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