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选择要上传的科目
点赞
下载 下载
下载
打印
有更新时将进行推送通知

2024福建3月省质检【莆田】语文作文: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含解析&范文)

标记已做

语文作文
更新于 2024-03-18  |  
635次浏览
试题贡献者
用户头像优质

图片.png

#2024福建3月省质检语文作文:物有本末,事有始终.png

图片
优秀作文展评

图片
厘清本末终始,有功时代良序

图片


南平第一中学 刘利


抚书页,捻卷轴,《礼记》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讨论引你我覃思。而面对如今风起云涌的世界,波次递进的时代,吾侪又如何不能以新的思辨为之赋能呢?依笔者拙见,我们持“本末”的主次意识和“终始”的全程意识时不应静态孤立,而需因时而变,合理转化,便可拓荒于新时代发展的原野,使其葳蕤丛生。

采撷箴言智慧,“物有本末”呼唤你我合理取舍考量,主次罗列,尽显条理;“事有终始”则点醒你我不可拘泥一点,统筹通盘,放眼全程。然时序蹁跹,“本末”和“终始”随时可能易位,因时而变的注脚便愈发生动。莫言有言:“没有永恒存在的炸药,但制作炸药的方法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故坚持灵活把握当前,妙用主次与全程意识,方能更好推究事物本质和规律,以不变应当下万变之格局。

洞悉本末,演阵有序,看清随时转变的主次矛盾,是你我在新时代更好把握事物规律的关键一招,推动发展的不二法门。时代格局就像一张流动的大网,快速找清当前最鲜明最主要的结点,才能更好地利用并外拓。我欣见杨振宁因时而变,反对在当下兴建大型对撞机,而坚持提议将资金投入到更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我们不难明白,此重器早年确是我国一直想要填补的空白,然当下社会转入高质量发展,亟待基础教育为本作支撑。观诸此,试想如果未对旧主次意识合理解构,又如何能对新时代发展蓝图进行合理建构?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故吾辈应因时慎察本末,方能探其渊薮,让时代朝着正确方向愈进愈勇。

纵观终始,横揽全程,你我依然需要在时代大浪淘沙下因时论证每一条道路的可行性,才能真正落好子,布好局。时代不应是闻一多笔下的一汪死水,而是随时可能分流的汩汩溪河。上世纪初时代风谲云诡,苏联因时实行计划经济为国策,于二战终始屹立不倒;而其后仍延续如此,以偏执的全程观沦为军备竞争的附庸,不称善始,竟无善终。岂不慎哉!攻守之势异也,是因时代发展之迅,必须不断全程调整,才能跟上节奏,而非将“终始”二字“钉死”。“我将越过所有犹疑者和迟疑者,但愿我的路成为他们的沉沦之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字属箴言,故你我应适时知终始,用全程观助力时代青山崔嵬,发展蓝天高远。

可令人痛心的是,人们对“物有本末”和“事有终始”的考量,往往囿于功利化或随众的视角,流于浅显,顾首而难及尾。时下的人们常常不能因时转向以道德精神为本,仍无时无刻奉功利为圭臬;或是茫然僵化,无法消弭因固化而畸变的全程意识,在大时代下只能蚂蚁缘槐,蚍蜉撼树。不可否认,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往往无暇冷静度时析理,但真的只能如此亦步亦趋了吗?

北岛有言: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挡的天空。在时代的星空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因时转变而善用以上两义呢?我认为不妨主动寻求热点焦点痛点,民生所切,科技前沿,时下“本末”便分晓;同时理智地心怀全程观,要切中肯綮,而非泛泛而谈,更不要刻意地标新立异出无根之“终始”。唯其如此,方能与“本末”“终始”的因时考察相结合,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新时代下扬帆。

“让我们泰然自若,与时代狭路相逢。”莎士比亚在《辛白林》所言可谓热血沸腾。因时厘清本末终始,时代良序由此鲜活动人!

图片

吴小燕老师点评:本次作文要求指向非常明确,要求考生不能仅停留于解释、理解名句本身的内涵,而是要将它与“新的时代”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因此,如何在肯定古语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辨析和阐述,才是本次作文的重点和难点。

此文对材料解读到位,任务完成度较高,符合作文任务指令的要求,能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彰显古语的新意,体现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首段入笔直切材料,摆出论点:我们持“本末”和“终始”时不应静态孤立,而需因时而变,合理转化。接着在诠释名言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背景思考“本末”和“终始”因时而变的意义和做法,论证有理有据,颇具气势。末段提出呼吁“因时厘清本末终始,时代良序由此鲜活动人”,回应题目与中心论点,结构严谨。另外,此文能做到对名言材料时时点扣,显示作者审题时的深思熟虑。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善用问句,发人深省。


图片

图片
固本慎终,木茂流远

图片


福州第一中学 赵晨宇



图片


考场原卷


古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遥远的哲思横渡历史的江河,叩问着现代人的心灵。时人曾将此语解作“应有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然则何谓“主次”与“全程”?吾有新解。

所谓“主次”,在许多人眼中是“理固宜然”的事物属性,伴随着事物的出现而出现,一成不变。“此非吾之所敢知”。“主次”多数具有阶段性,并伴随着事物的发展而相融相生、相互转化。倘若我们只知了解“主”,单会“舍末逐本”,却不懂得关注“次”,从“次”中管窥蠡测,那就是亲手限制了自己的眼光、禁锢了自己的头脑,将成为新时代的井底之蛙。因为新时代之“新”、新时代之“变”就体现在主与次的时刻转换之中。

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一次次为我们提供了力证,那些“石破天惊”的发现,往往都源于曾无人问津的边缘学科。量子力学奠基人普朗克从黑体实验中窥见了量子的玄机,在被所有人仰视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中挖掘出了量子物理这一昔日的“次”,改写了物理学的发展轨迹。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主凯瑟琳大学主修有机化学,却能不被主修所束缚,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最终用点击化学的技术拓展了生物学的边界。“次”也许是人迹罕至的所在,但一个具有发展之智慧的人才,正是能够不被“主”的熙熙攘攘所局限,从“次”中看到发展机遇。所谓“事有终始”亦是如此,大浪如潮、大势如砥的时代赋予人类无限可能,我们又何必自缚茧房,给自己的发展设置终点?

然而——

主次可转换,是否意味着人类没有永远要坚守的价值观?不给社会与人的发展设置上限,又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前进可以毫无底线?非也!

近几年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典型的AI技术蓬勃发展,并且已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人机对话程序ChatGPT可以为人类写论文,视频生成软件Sora可以伪造足以以假乱真的视频……当我们开始学着与AI共存,“如何不被AI所胁”成了所有人必须思考的课题。此时,有一个“主”决不能动摇,那就是生而为人的独立与自由。科技汹汹而来,我们应警惕科学衍生出的工具理性异化甚至物化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主”;让科技走向造福人类的明天,是“终”。“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是荒谬的,正如“忘记生而为人的权利而盲目发展科技”是危险的。

固本慎终,以人为本。唯有如此,新时代的森林方可繁茂,新社会的大河亦可源远流深。

图片

杨卫民老师、郑晓勤老师点评: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可谓“不违应试,不惟应试”,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其一,独具卓识,文笔奔放。标题《固本慎终,木茂流远》眉清目秀,首段则单刀直入,入题快、准、简,结尾与标题遥相呼应,丝丝入扣,毫不拖泥带水。

其二,据事论理,逻辑缜密。作者在举例论证方面,不堆砌、不空谈,而能以新时代语境下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这样的鲜活话题,激活对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的新思考。援引的用例关乎科技——高科技——最新的高科技,紧贴时代脉搏,后文“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亦可见其立意高远和远虑深谋,启人深思。

此外,作者对主次关系的把握是圆融的,不过度关注“主”,也并不偏废“次”,而是先从整体上辨析主次的逻辑关系,再于新时代语境下论主次的转化关系,能以发展的眼光观照主次关系。对“全程意识”的认识则融合于对“主次”的阐述之中,而非将“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简单划割为两个独立的关键词。

其三,遣词造句,包藏匠心。“舍末逐本”一词,仿“舍本逐末”而成,巧点主次把握不可走极端;“自缚茧房”一词,从“作茧自缚”而来,凸显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困境。文白夹杂,一气呵成,经得起逻辑推敲、受得住字词琢磨,于朝气、灵气中显出文风的老练成熟,尽显语言风格之个性。


图片
图片
于机遇与挑战中兼修主次、全程意识

图片


福州第三中学 聂亦斐


时代广角镜头下,山川动辄巨变,江河吐故纳新,《礼记》中一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延及今日,依然清音不减,给予新时代的我们启迪与思考。于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我以为本末与终始的底层逻辑虽未曾更易,但应于机遇中敏锐,于挑战中自持有度,方能于此盛世潮头一路康庄,且歌且行。

眄夫今势,不难察觉一些人鼓吹躺平论调,忽略“本末”“终始”之辩证对于事物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试问,那些割裂“本末”或“终始”者,丢失的只是流变时代中个体的立足点吗?探其渊薮,思维上的固守一势或全盘否定,让人们弗行本路,急赴迷途。因此,在新时代中被融入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的“本末”“终始”,更应兼而有之,方能不偏不倚。

“事有终始”始于新时代的机遇,怀有全程意识,方能洞察本质;“物有本末”源于新时代的挑战,怀有主次意识,方能化险为夷。我们望见将田园牧歌唱响五湖四海的的李子柒,面对互联网浪潮,以“中”为主,以终为始,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本真,让世人一窥传统文化之魅;我们感慨于历经人生飘零的史铁生,纵有挑战接踵而至,却因悟出的人生主次之序与生命终始之道,重燃生活的信念,让生命再现光辉。他们于机遇挑战中注入对自身、对时代新的解读,从中融合了“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的辩证思考,明晰“事有终始,物有本末”之道,终能抵达陈白沙先生笔下“不累于造次颠沛”的人生真境。

而融入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的“本末”“终始”在新时代背景下亦存在内在联系,即在终始变换的过程,明晰主次矛盾,由主到次,终能发展。事物的本质是守其本末终始,时代的本质是审度时势之本末以求发展之终始,如此,方能从新时代巴别塔下抵达成功殿堂。

节物风光不相待,沧海桑田须臾改。时代变化无机稍停,生于此际,作为时代个体的我们当兼修当今之世的“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携之奔赴每一场山川,攀登每一座山峰。若如此,定能以个人涓滴汇时代澄碧,令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朗朗晴空愈发澄澈明丽。

于机遇与挑战中兼修主次、全程意识,愿前路“朝光浮烧野,霜华尽碧空”。

图片

黄琦老师点评:本篇文章思路分明、论述有据、例证丰富、时代性强。

文章首段开门见山,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在新时代下新的理解方式切入,明确立场。

第二段于批驳中生成立论,引出观点“在新时代中被融入新活力的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更应兼而有之,方能不偏不倚”。此后全文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论述中李子柒、史铁生,例证清晰,与观点相应。不仅如此,文章亦将此引向新时代,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理解“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阐发青年个体的的时代挑战与责任意识。

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文辞存在文意断裂之处,如“新时代巴别塔”,指向略微模糊。


图片
图片
主次和谐互成就,全程阶段共向前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灵熙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是《礼记》中的经典语句,强调要把握本质与事物全程发展规律。然而,在新时代语境下,事物的次要矛盾与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值得重视。唯有主次和谐相互成就,全程与阶段体会得当,吾辈方可长风破浪,行稳致远。

实现主次和谐,首先要正确认识主次。然而这最基本的第一步在现实生活中都常难以实现。且看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上曝光的无良商贩,以一己私利为主,社会效益为次,制造不能灭火的灭火器,虚假宣传国际专利的天价白酒,捏造“虚拟人”收割婚恋焦虑的消费者……凡此种种都强调了认识主次的重要,根据实际情况、公德正义,而不是主次颠倒、危害社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等妇孺皆知的语句都着墨于事物的主要矛盾之重大作用,在快节奏的当下,次要矛盾却常被忽视。樊振东忽视了大赛前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这一比赛的次要矛盾,导致在新加坡赛场上早早离场,可见只有把握好次要矛盾,才能为主要矛盾锦上添花而非功亏一篑。

深谙主次和谐才能成就生活的每一阶段与全程。阶段是全程的前序积累,全程是阶段的终期报告。中国航天团队在每个阶段设置科学合理目标,逐一努力突破,终于建成壮观的卫星网络。当然,阶段和全程作为事物发展的不同时段概念,阶段有阶段的侧重点,整全程有全程的偏重点,我们不可因二者内在统一性而无视其固有差异性。就当下需求而言,阶段为目的,全程为激励,视前者重要于后者,利于把握每个当下,脚踏实地,但也要警惕埋头苦干偏离航向的风险。就长期规划来看,全程为目的,阶段为手段,视前者重要于后者,利于树立长远目标,充满信心驶向理想彼岸,但也要关注好高骛远、空想而不具体落实行动的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我们认可其具体条件下的真理性,也当在现代社会中对其完善与延伸。强调的是本,别舍本逐末,但也别本末倒置或只重于本;强调的是全程,别狭隘短视,但也不可忘却全程之果积累于阶段的每一份因。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把握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固然是妙方,但囿于能力与诸多限制时这往往难上加难,当本质与规律隐匿行踪,与其继续坐而论道探讨它们,不如先躬身实践面对它们,在实践中发现本质与规律,总结经验,收获成长。

“一朵玫瑰正马不停蹄成为另一朵玫瑰,你是云,是海,是忘却,是你曾经失去的每一个你。”博尔赫斯之言回响耳畔,吾辈青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晓主次之辩,明阶段与全局之理。对其迷惑时,躬身实践以求新知。不必也不可能“已”掌握全部本质规律,但一直自信坚定地奔跑在认识把握尽可能多本质规律的路上,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图片

叶海燕老师点评:文意深刻是本文的优点之一。作者不仅用生动的事例对“物有本末”这一经典名言展开论证推理,还紧扣题目“新的时代下”这一情境,用新时代下的新素材对“物有本末”和“事有终始”做了古今之辨:“别舍本逐末,但也别本末倒置或只重于本”“不可忘却全程之果积累于阶段的每一份因”。

文脉清晰是本文的又一优点。本篇文章直接入题,提出了“主次和谐相互成就,全程与阶段体会得当”的观点。接着就“主次意识”“全程意识”“新时代下的主次意识和全程意识”三个层次清晰展开论证分析,纵观全文,按照“引、议、联、结”的框架展开。

素材丰富是本文的优点之三。文章使用了当代生活中热点素材,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句子,国外作家名句,既充实了内容,又增添了文采。文章整散句式的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值得借鉴。当然,文章如果能对当代青年即文题中的“我们”多一些抒写会更优秀。


图片
图片
握主而不略末,知全程而晓始终

图片


厦门第一中学 陈琦


方今时代,智能丰盛与技术赋权,局势急骤而多变。迎此复杂世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启示分清主次、贯穿全程。以古之言辅时代形势,以愚言,应将主次统一,重视本而不忽略末,加以全程意识看待,方可鞭辟入里,追本循规,以得始终。

“物有本末”的本质在于人类精力所限,以是需辨明主次。而“事有终始”则意味勿事终未到而退,应戒骄戒躁纵观发展变化,方得始终。

重点把握事之主要,方可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乐国强有当法官之志,他觉察自己内向、口吃,便为此在公交车上勇敢演讲,以克服犹疑、锻炼表达。正因他深入剖查自我能力,把握“表达”这一主要矛盾,方可切中肯綮,助力梦想得获。

但,“物有本末”把握事之本并不意味忽视物之末。

适时关注物之末方可避免因小失大,丧失全局。“大意失荆州”正因将领疏忽而失全盘之握。学生提笔作答易因计算等微小之差丢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来不是凌空蹈虚,唯关注细微之末,方得以更全面把握事物。

而仅有重点与两点的统一,仅存在于同一时间维度上,远不足以鞭辟入里。

事物变化发展,加以“事有终始”之全程意识,方可高屋建瓴,纵览全局。新时代下信息繁冗多杂,热点博人眼球。有如抗癌博主虎子被曝奢靡度日,是否应急于加入网络争战?当他积极抗癌的事实浮现,真相的反转再反转为网民敲响警钟。理性静待全局,而不急于做出反应,全程意识助于我们全过程把握事物发展变化。

物之“本”的重点深刻,物之“末”与全程的全面,当多者相交合,事物之本质、规律循之而显。

新的时代,全程意识指引我们新集体生活下“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从信息获取难易程度上已不再成为囹圄。然,“心如欲壑”的工具价值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浮华却甚嚣尘上。有人一味求寻倍速生活,将“知识胶囊”奉为圭臬,被动接受扁平化知识而索性省去深度思考。看似面面俱到,却在无知无觉中舍本逐末。有人“被轻佻的文化环境培养成了既无知且无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丧失全程意识,从而失却了“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

应纷繁新时代之问,恰“如初春,如朝日”之青年应高屋建瓴,将全程贯穿;明晰本末,握本而不略末,将两点与重点统一,方可兼顾全面与效率,鞭辟入里,把握本质规律,以达始终之得获。

图片

姜博老师点评:这是一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出自《礼记·大学之道》,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节选了《大学之道》的开篇两段。《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教材节选部分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操作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进而引出下文,即“八条目”。本试题的写作任务指令借鉴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的第四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在新的时代下,观察社会现象,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意义。在写作中实现古为今用,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这些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

就本文而言,文章在结构上呈现了清晰的层次感与逻辑推进。从引言到论述,再到结尾,作者巧妙地将观点嵌入一个连贯的框架之中。文章伊始,以时代背景作为铺垫,提出当代社会的复杂性与挑战。紧接着,借助古典智慧“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为理论支点,文章立意明确地指出了处理事物时应把握的原则。

在立意方面,文章深刻阐述了在纷繁变化的时代中,我们应如何正确识别事物的主次,并兼顾全局与细节。这一点也比较好的扣合了题目中所要求的“新的角度”行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个体如何通过聚焦主要矛盾来实现自我提升,这一点彰显了作者对于个体成长的深刻洞察。进而通过“大意失荆州”等典故和现代实例,文章引入“事有终始”的概念,提出了全程意识的重要性,这在结构上形成了由局部到整体的扩展,丰富了文章的维度。

在论述的最后部分,作者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指出了信息时代人们在知识获取与价值观念上的误区。这一批评不仅紧扣文章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对于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和对现代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本文结构谨严,立意深远,语言精炼而富有文采。小作者通过古今结合、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将读者引入一个深层次的思考空间,既有理论的探讨,也有现实的关照,使得文章不仅是一篇论述作品,更是一次思想的盛宴。


图片
图片
明本末终始,觅大学之道

图片


厦门双十中学 宋子晨


许倬云曾言:“人生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的未见。”这是史学家以全程俯视沿途过程的宏大视野;《礼记》中也曾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是先贤立于全程视角对事物主次的考量。新时代下,我们亦应在主次的权衡间不忘事物发展之全程,以全程意识指导主次辨析,亦在主次辨析中更明朗地窥见全程,如此才能于新时代潮头“勇把红旗旗不湿”,觅得自我价值的大学之道。 

“本末”乃是对事物发展之主次的辨析,是孟子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进退维谷之境“舍生而取义”的果决,亦是毛乌素沙地上世代护林人,放弃城市中的金银而守护那“永不凋谢的麦花”的毅然抉择;而“事有终始”中的全程意识,既是一种立于整体的全局视野,亦是一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坚守执着。 

在全程意识下的主次辨析,让我们得以明晰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轻重缓急,奠定了我们走完全程的基石。在明辨人生各阶段的主次后,我们得以跃至更高的全程视角审视自身,以“终始”的眼光看待漫漫征途。在量化生活的高压之下,不妨来一场城市漫步,在奋进之余的“次要”的片刻停歇,或许能让我们在城市熟悉而陌生的风光中窥得劳逸交错的人生全程。看到主次中的全程,让我们以更加适然的姿态面对沿途曲折。 

全程中的主次亦不可忽视。唯有以全程“终始”眼光审度某阶段的主次,我们才不致在单一事物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下年轻人对“颜宁之问”的哑口无言,正是沉浸于主次辨析,而未能跳脱出来,以全程审视的结果。或许在毕业时段,一份稳定的工作相对于诗与理想来说更为主要。但若永远局限于此,难免落得“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的短浅目光。自认为辨清主次的“聪明”,若失去了全程意识的开拓也难以行稳致远。 

“本末”之辨并非无用与有用之辨。若陷于此困局,便会落入功利主义的陷阱。有时,无用之用也许正是事物长远发展之根本。以本末为名鼓吹“文学无用论”等无疑曲解了本末之质。 

明本末终始,觅大学之道。愿吾辈在新时代潮头上,明辨事物,成就大学之道。 

图片

谢业昌老师点评:这是一篇能较好地完成写作任务,并体现出一定说理能力的文章。 

首先,考生在审题上展现出良好的逻辑关联能力。文章围绕材料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解释,相对合理地架构材料中“本末”与“全局”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我们亦应在主次的权衡间不忘事物发展之全程,以全程意识指导主次辨析,亦在主次辨析中更明朗地窥见全程”的思考。这一认识体现考生较好的审读材料的能力。 

其次,行文中表现出较好的辨析或阐释能力。文章以名言引出“全程”与“主次”的论题,开宗明义提出二者之间的关联内涵,即:以全程意识指导主次辨析,亦在主次辨析中更明朗地窥见全程。接着,根据这一关联内涵,对“本末”与“全程意识”进行阐释。然后,分别阐释“主次”与“始终”的意义,构成文章的主体说理主体。最后,补充说明“本末”之辨并非无用与有用之辨。文章层次清晰,体现出较好的行文逻辑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在内容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便是围绕“本末”与“全局”提出的关联内容比较牵强,行文中也未能有效地阐释关联内容的必然性与启示性;同时,所阐释的“主次”与“始终”意义内容不典型,二者之间也缺乏逻辑上的关联性,而文末所补充的“‘本末’之辨并非无用与有用之辨”内容不清晰,无法对整体说理起到全面严谨的说理作用;最后,文章论据相对缺乏,对现实的呼应不足,个别句子表述不准确。 


图片
图片
价值多元明主次 有始有终自芬芳

图片


泉州第一中学 吴珊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千年前的古老智慧历久弥新,但在新的时代亦需回应新的命题。余以为,在价值多元化的纷繁世界中我们既需包容开放,也应慎思明辨主次之分;但始终如一不变的,是善始善终的坚持。

科技高速发达的当下,我们似乎足不出户就可窥见世界的全貌。互联网上信息洪流滚滚而来,随手一滑就可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碰撞。然而网上随处可见的口诛笔伐与拉帮结派引战的现象又将我们置于摇摆不定的立场。柏林曾说:“多元价值之间具有不可公度性。”主次之分是否妥当?很多时候,我们陷入“价值真空”的迷茫。也许过分深刻的互相分析只会招引无穷尽的争论,我们且不妨选择开放包容的立场,拥抱多元的世界;亦当明确主次之分,在不同的价值间做出抉择。

道德的命题虽然难有定准,却存在是非之论。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上某些“正义人士”试图利用言论自由而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价值外饰正义之貌,内含扭曲之观。“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有追名逐利者穿凿附会夺人眼球,有鄙陋无知者固执己见佯装坚持,此为邪曲之害公。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首先要树立正向的价值观念,洞明信息的本质;再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去接纳,拥抱信息的多元。

李泽厚说:“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单纯进向复杂的。”多元世界尽管迷雾重重,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洞见天光。初极狭,心中葆有道德良知,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始;复极行,在触摸人世的冷暖后消除偏见,博大心胸;最终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学会坦然面对多元价值,明白这世界“有光有影,有晴有雨,滋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豁然开朗。理解复杂世界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它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也亦需“将董道而不豫兮”的始终如一,方得有始有终。

是故,青年面对多元的信息世界,首先应慎思明辨,再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与之交流碰撞,盛绽自我成长的灼灼芳华;国家在单边主义等威胁的论调中中应坚守立场,再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激起不同文明的碧波荡漾。以此,多元的世界中我们不被无限膨胀的物欲冲昏头脑,当析毫剖厘,一步一个脚印地深耕,方得华枝春满的累累硕果,天心月圆的朗朗心胸。

“重要的不是永恒的价值,而是永远的活力。”价值多元的世界里,且明察主次;有始有终的过程中,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图片

田紫钰老师点评:本文中心明确,以“在价值多元化的纷繁世界中我们既需包容开放,也应慎思明辨主次之分;但始终如一不变的,是善始善终的坚持”为中心立意,紧扣材料中关键要素行文,未局限于解释、理解名句本身的内涵,而是将之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呈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使用”,具有一定批判意识。纵观全文,文脉清晰,气韵流畅,段落衔接自然,不露斧凿之痕,笔锋犀利,旁征博引,可见作者根底之深厚。当然,文章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论据不够丰富。


图片
图片
悟本末终始之道,撷人生之美好

图片


惠安第一中学  陈佳馨


岁月骛远,山林浸远。古圣贤之思想如璀璨明珠,照亮华夏儿女之心灵。“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引领我们学习主次与全局意识,而在时代苍旻下,其再次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吾辈青年唯有深谙本末终始之微旨。方可独步水云初绽人生韶华。

本末者,乃物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构成事物本质属性的两方面。而终始,则是要求我们“善始克终”。以免陷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泥淖中。

毋庸讳言,明晰本末,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无论是对我们认识事物,还是制定人生规划皆大有裨益;坚持全程意识,亦是坚持不懈的意志体现,既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准则,也是人们功成圆满的关键。二者皆是人们处事不可或缺的智慧引领。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时代,星奔川骛、变化莫测,面对事物的发展,在坚守主次与全程意识的同时,我们还需保有一颗善于应变之心。

本末易变,当应时而变。未雨绸缪,以促人生行稳致远。“我们不是这个世间永久的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林语堂曾倾情落墨,诚哉斯言,人生变幻如浮云。本末之道有时亦瞬息万变。世易时移,却执守如初,未免失于变通,食古不化。鲁迅面对国民愚昧的客观现实,明悟身强体健不再是国民建设之本,毅然决然弃医从文,投身于国民精神疗治的根本,为黑暗中混沌前行的人们,筑就了思想的璀璨星河,化蒙昧为清醒,助推革命浪潮;沈从文惨遭范曾背叛,搁笔文坛,致心于文物研究。于其身而言看似“本末颠倒”,然而思想钳制大手只手遮天的年代,文字抒怀还能是根本大道吗?执守文化创作之主,泥古不化,到头来恐怕也只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在粉饰太平的谎言中自欺欺人。诚然,树立主次意识至关重要,但倘能保持善于应变之心,面对世间本末之变,对人生实有助力。

坚守终始,兼有多方开拓之心。挣外物桎梏而开人生大道,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兼有多方开拓之心。不是要求我们中途易辙,更不是要求我们废弃始终,知难而退,而是要求我们在坚守人生大道,发展自身的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果断抓住适于我们发展的机会,拓宽人生道路,以致方长。身为准大学生,在未来的大学校园中,我们可以选择辅修专业,在交叉专业学习中发散思维,全面提高自身能力,终可撷取人生之华美硕果。

揆诸当下,或有青年不知变通,一味拗于所谓主次,错失良好机缘而不自知;或有青年在既定的人生轨道上,由始至终兢兢业业,却陷于污浊逼仄的自我空间。我辈青年当明晰:明本末兼有应变之心;知终始,且怀开拓之意。方可进一步把握人生本质与发展规律。

丹山九仞,烟烽非数阙之功;紫极千门,云台恃万楹之力。事物本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所谓本末与理想之路亦非是静止不变的。惟有悟得本末与终始之道,方可撷人生美好,共望那千峦之后的静水深流,山河明媚之春光满园。

图片

魏丽眉老师点评:行文条理明晰,逻辑清明。习作者首段提出观点“吾辈青年唯有深谙本末终始之微旨,方可独步水云初绽人生韶华”;随后立足概念,明晰议题;紧接着阐明悟本末、终始之道的意义,并立足时代,提出青年人行走人生大道还应执守变通之心,并立足自身与时代发展实况,重点论证“变通”于贯彻本末、终始意识的意义。全文说理谨严,富有思辨性,文字洗练典雅。陈述句、反问句等多种句式综合运用,表达富于变化。


图片


图片
本末可变,终始有道

图片


南安第一中学 尤彦祺


《礼记》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阐释了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之至理。古人之教诲跨越岁月烟云仍历久弥新,指引新时代的漫漫征途。而余以为,身于处海角和尖峰林立的当下,当守中致和平主次,明辨终始思来路。

“物有本末”是基于一事物对于主体价值的满足而言,我们从个人目标与时代使命出发对事物主次轻重进行排序抉择,以优化实现路径,避免如无头苍蝇般低效无为之举,然而,囿于个人眼光、时代发展水平等主客观条件,我们往往无法对主次作出客观全面的评判。且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国家富强“金山银山”为主要矛盾,大力发展工业,尽管实现了工业的水平的跃升,却破坏了“绿水青山”,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此时,事物之主次就发生了转移,时代漩涡中心的我们应明察之,以守中致和态度平衡主次。因而便有领袖运筹帷幄,推进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如此,人亦然。时代风云变幻,波谲云诡,你我当如鲁迅般清晰本末,面对愚昧之国民,有弃医从文之魄力与决心,由疗救国民的肉体转向疗救国民之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国家需要。

由此观之,主次意识固然重要,洞察时势、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不可或缺,如此方可守中致和,于时代潮流中驭浪而行。

“事有终始”讲求全程意识,观照事物发展全程。倘无终始全程观,便会陷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泥淖而无法自拔。然而,事情一定有终始吗?刘克庄渴望封狼居胥,却好大喜功,有始无终。拿破仑大军征服山河,却惨遭“滑铁卢”,有始无终。是以人生是一条单行道,一旦选错方向,便无法通向期盼的终点。那么,没有终始便没有意义吗?细忖之,非也。实际上,没有终始的发展往往让我们永葆探求未知的好奇心。宇宙之广袤无穷,大海之深邃神奇引领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扎入无穷无尽的学界研究中。而在对事物的探索追求中,人类的认识向纵深发展,技术向前沿迈进。我们虽行走在一条没有终始的道路中,倘怀有思来路之初心,笃行不殆,便会因沿途的收获而惊喜感动。

揆诸当下,有人不知变通,执着于本末而未见时代之巨变;有人善始而不克终,堕入无际黑暗。吾侪须知:本末可变,守中致和把握主次之变;终始有道,善始克终常思来路之艰。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你我当于实践中把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内涵,于时代潮涌中独占鳌头!

图片

刘芳蓉老师点评:本文能紧扣“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话题,对题中观点的内涵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能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指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当守中致和把握主次之变;并立足全程意识,提出怀有思来路之初心,无需拘泥于终始,皆能有收获,并能自证新知,全文思路清楚。


图片
图片
在本末端辨其关键,于全程中察其细微

图片


漳州第一中学 林心渝


“本末相顺”言明主次之序不容分说;“慎终如始”警醒关注全程,切莫功败垂成。魏征畅谈“固本培源”,孙膑更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前人肺腑,切中世界世间运行的规律之肯綮。但,所有的名家宝典均是不容置喙的铁律吗?时也非也!不可一概而言。依吾拙见,应于本末中辩其关键,于全程中察其细微。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诚哉斯言,仁者之言霭如!此于古代行军用兵之道中便能窥其一二——善始的智勇君王何其之多,克终的守擂赢家却是少得可怜!能半途割心血之地以赂暴秦之欲的诸侯何其之多,能将尊贤重士守土爱民一以贯之的国家何其之少!这被成败兴坏之绩所印证的道理实是不假,但于今而言,恐有些难以服众。

谨言当下——读书,工作,买房,结婚,生子……一整套流程下来,才得以说是"圆满完整"的人生。读书是本,放松是末;工作是本,娱乐是末;成家立业是头等大事,醉心热爱是碌碌无为。这是父辈,他人,社会不由分说为我们贴上的标签——哇!精心安排设计好的人生是如此完美!在父辈的殷切叮嘱下,在他人的默默关注中,在社会的无形审视里,我们走上了"阳关大道"。名美其名曰是为前途着想,殊不知,在循规蹈矩中,固化思维下,按部就班间抹杀了真正的自我的存在。可是,只有这样做了才符合世人所强调的“本末相顺”,所推崇的“顾全大局”吗?

何为本?何为末?合该自身定夺。其实,被他人所定义的没有自主意识的本末才是真正的舍本逐末;不因时而变的僵化茧房中的大局才是真正的半途而废。

观而今,亦有青年于本末中辩其关键,研得破局之法。今之社会一面是卷狗、程序猿,过劳死的无休止的工作机器;一面是养生,修禅,盼退休的“享晚年”的躺平咸鱼,在这极端反转矛盾的空间里,有一群人——斜杠青年,他们号召过着45°的人生。尽管他们的生活并非大众眼中的完美标杆:没有朝九晚五的规律作息,没有体制内工作的铁饭碗,但他们却在自己的一隅天地中收获着自己细微的美好,即使偶尔也会因生活所压而抑郁失落,但不妨碍他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昂扬向上。他们松弛有度,不随波逐流,只因心中有一把秤衡量定夺着本末之间的调度,丈量圈划出全程中的细微,适时慎重又不过分紧绷。他们对于“本末”“终始”四字有了属于新时代的阐释和定义。

掩卷覃思,人生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沉浮于变化之局,正所谓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人生也并非是预先设计的程序代码,没有人能轻易将“本末”“终始”的标准盖棺定论。一切,都应于己忖度思之。

图片

张文浚老师点评:学生紧扣题中“新的角度”的要求行文,能够关照时代语境,重新审视“本末”“终始”于新时代下的新内涵。全文针砭时弊,思维辩证,思路清晰,内涵丰富;能够跳出常规情境的桎梏,挑战名言的权威,平视名家的观点,时有新解,思想深刻;能够旁征博引诗词名句,巧妙化用热点时评,古今兼用,文质并茂,称得上考场佳作。


图片
图片
重主莫忘次,敬终需慎始

图片


莆田第一中学 林奕含


《礼记·大学之道》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斯言灼灼,犹如明灯,启示我们应有主次分明之智,全程始终之敬。然而,身处多元多变的时代,重主莫忘次,敬终而慎始,古语经典也当应时而变,先贤之智亦可与时俱进。

诚然,生命的历程扑朔迷离,常有茫然自失、无暇他顾之时。故而,分清物之本末,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至关重要。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在紧急关头,我们应全神贯注于主要任务,在选定的道路上全力奔跑。

然而,今时今日,效率至上的工业风潮席卷之下,“主”往往被异化为单向度的社会价值。孩子被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在求学之路上消逝了童年;人们在“996”“内卷”之中奔波,在现实的劳绩中迷失。“主”的地位被过分夸大,遮蔽了“次”的微光,让无数在现实压力中挣扎的人们喘不过气来。

因此,价值日趋多元的时代里,主的内涵应当被扩而充之,次的价值也有必要重新唤醒。事实上,重主莫忘次,次与主并非水火不容,它们应当相辅相成、交织同行。重视“主”,可以促使我们迅速成长,奔向生命的海洋;而兼顾“次”,则可以丰富我们单调的生活,激发对生活之美与浪漫的遐想追求。在主与次的相得益彰里,抵达个人发展的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主次的选择与认定的背后,应有对事之“终始”的深思。正如哲人所言,“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抵达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多元多变之当下,生命的全程被赋以了更多美好的意味,幸福而饱满的姿态方彰显生命的美好珍贵。正如袁隆平爷爷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杂交水稻,而在此之余,他亦以小提琴作为次要爱好,坚持数十载,陶治了性情,丰富了生活,也助他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坚持了下来。

此外,多元多变的时代,“敬终”需要“慎始”。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方有在这条道路上的主次之辨。经过独立思考后决定出发,而非盲目追随,如钟芳蓉选择考古,黄文秀走向乡村,在生命的终始观照中,在人生历程的主次之辨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这或许也正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一古训的现实意义所在。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新的时代里,主次终始不再局限于成败之事的追逐,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且不忘赋以其时代的思考,方能走向更加宽广、更加精彩的人生之路。

图片

刘一兵老师点评:本文作者在时代语境里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古语从新的角度进行辨析和阐发,提出“重主莫忘次,敬终需慎始”的观点,切合题意。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展现了对经典古语与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入反思。通过阐释说理、引用名言、列举事例等方式,对论点进行充分论证;关注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使得论证过程富有思辨性。此外,作者指出,当前社会存在“主”被异化为单向度社会价值的问题;同时,作者立足于时代,对“终”与“始”给予了深入的思考和辨析。这些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反思,使得文章不仅具有理性光辉,也具有了现实的启发意义。


图片
图片
循事物之本,察终始之道

图片


宁德第一中学 蔡沐轩


“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但重要的却只有几步。”路遥一语发人深省。认识事情本末,走好重要的几步,放眼全程始终,不忘漫长的道路,我们方能拨开人生路上的幽暗昏惑,抵达清耀明朗的未来。

主次意识、全程意识,古已有之。《礼记》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谓“本末”,即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关键,而非在鸡零狗碎中消弥了人生的冲力;所谓“终始,即是关注事物的全局发展,而非“亡羊”才知“补牢”,“未成一篑”才知懊悔。于具体行动中把握主次,于整体规划中关注全程,我们才可事半功倍,笃行不辍,走向理智的人生征途。

低垂首,把握主次本末,纲举而目张。

周国平曾警戒:“世上可做可不做的事是做不完的,永远要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把握主次,我们方可认识到何谓“最值得做的”的“本”,何为“可做可不做的“末”。庖丁解牛,于末节处“批大卻,导大窾”,而于根本处“视为止,行为迟”,专注于解决主要矛盾,才造就了十九年刀刃新发于硎。试想,一个人若是仅把自己局限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的末节,而轻视疏忽自己的主业,那么势必会一事无成。把握事物的本末,关注主要,攻克难关,看似冗杂的次要事物也会迎刃而解。时刻怀有主次意识,注重根本,我们的心灵方能从琐碎的末节中得到升华。

抬望眼,放眼全程终始,慎始而敬终。

事物的发展是复杂的,假若只关注局部的主次,而未关注全局的发展,则难免顾此失彼,半途而废。从全局看,“塞翁失马”不过是一时之祸,儿子能免于战乱才是全程之福。而流眄当下,从改革开放到新发展理念,国家战略无一不是立足于全程,未雨绸缪。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展望全程,不仅让我们对未来的不测有所提防,更使我们怀有一颗相信未来的心,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向上,免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遗憾。“风物长宜放眼量”,放眼全程整体,把握事物终始,认清发展规律,我们方可突破一叶障目而见神秀岱宗,跳脱一朝风月而解万古长空。

主次意识、全程意识,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从人生的视角观照,每一件事的“全程”便都是我们要把握的主要矛盾,把握全局方可提纲挈领。而缩小视野,全程意识是我们对未来的警醒与信心;而主次意识则指导着我们当下的行为,联系当下与未来,方可行稳致远。

当然,把握主要并不意味着忽视次要,把握全局并不意味着忽视细节。我们不应以“大行不顾细谨”搪塞一切,而要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教训。重“本”而不轻“末”,察“终始”而观“过程”,做到并行统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侪当心系祖国发展的全程,把握国家建设的主次,于人生中识本末,察终始,去收获精彩人生的霁虹日晞,创造至臻中华的耿耿星河,绘就大同世界的锦绣图景。

图片

黄秋瑾老师点评:本文能够紧扣题目,很好地把握住材料里的关键词,将“物有本末”与“事有终始”二者概念阐述清楚,并进行有效的思辨。整篇文章语言流畅而优美,“庖丁解牛”与“塞翁失马”等例子的应用,生动而自然。名言的引用与化用也十分贴切,毫无堆砌之感,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明显看到考生在后面两段写作的匆忙。因此在倒数第二段的思辨表达中,个别语句处理得不够简洁。整体瑕不掩瑜,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图片
图片
本末之择有取舍,终始之间蕴生机

图片


三明市第二中学 杨书曼


漫步于卷帙书海,无数哲人的妙思在与彼时、于当下的碰撞中闪耀着隽永的光辉,为吾侪提供行事处世的借鉴。如《礼记》所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启示着当代青年要有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依余所见,本末与终始之间虽有差异,却仍蕴含着别致的取舍之智与生机之美。

“物有本末”,即在事物中有“根本”与“枝末”之分,因而往往不能够二者兼具,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揆诸古事,大禹在为天下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取“天下”之本,而舍“小家”之末;钱学森以研制原子弹为人生之本,终有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于事物本末之中取舍便意味着选择与不可避免的放弃,本末的取舍之择,需要吾辈青年多加权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选择正确的“取”本而“舍”末。

在本末取舍之中,亦需洞悉事物终始变化,方能做出正确选择。“和世间万物不同,人是精神性的存在”周国平如是说道。正因人具有的精神性,肉体的消亡并不意味着生命意义的终止,思想与文化的光辉仍然能够照耀后世之人,成为“万古长夜”中燃烧的烛火。我们在字句中读懂古圣先贤的处世智慧,了解他们面对不同人生境遇的选择。有感于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洒脱;有志于范文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与抱负;因而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规律与变化中更加坚定地前行。因而在终始之间,永远流淌着清澈的活水,涤荡着无数过往将来的灵魂;在循环往复的消亡中,永远蕴含着生机之美。

海德格尔在《林中路》曾言道:“人生不一定是马拉松式的固定赛道,也可以是林间小路的恣意漫步。”诚如斯言,始终也并非地图上的两点,由终到始,从始至终,也并非程式化、有着限定长度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历史与人生探索的道路中,必有终始之变化,正因如此我们得以领会终始之间相互孕育,相辅相成的生机之美,深感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时有竞赛般的热血沸腾,时有林间漫步的舒适惬意,时有取之的欣喜,亦有舍之的权衡,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不断拓宽生命,放开眼光,挖掘生命之美。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吾辈青年应学习先人之主次取舍与始终变处之智慧,大胆开拓前行之路,感悟途中生机之美。

图片

杜银慧老师点评:题目紧扣“本末”与 “始终”,并点明中心,“本末”与人生抉择相关,而“始终”蕴含生机。开篇以“书海”哲思为“吾侪青年”提供“借鉴”,在具体情境中展开论述——“本末”与“始终”有主次意识与全程意识,与取舍相关、全程有生机。接下来解析“本末”与“取舍”的关系,以大禹、钱学森为例,让青少年在先贤正确价值导向下的主次取舍中,领悟到自身应权衡。“本末”取舍中,离不开事物的终始变化;从周国平的话引出对“终始”新的理解——肉体消亡而精神永存,似终实始,给了“终始”新的内涵,精神的活跃、迭代,引领着青年。到了这里终始的阐释并没有结束,作者又深了一层,进一步思考“终”与“始”之间的关系,即始终不是两点之间,而是有着各种变化,富有生机之美,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的是主次取舍的权衡。至此,“本末”“终始”完成相辅相成的任务,青年在先贤的智慧引领下,开拓前行之路,感悟生机之美。

文章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在“吾侪青年”的当代与现实情境下,展开对“本末”与“终始”的思考。紧扣材料,针对写作要求,提出论点分析问题,先“本末”再“始终”,再二者关系,层层深入,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尤其是对“终始”的解读,显其新,更体现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语言上,文句优美,先贤事例,引用名言、诗句,都是信手拈来,一则文本内容丰富,使论证充分,二则体现其浓厚的文字功底。结构上,起承转合,脉络清晰。




展开阅读全部
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快来评价一下难度吧~
微笑 微笑 简单 0 笑脸 笑脸 一般 0 难过 难过 困难 0

平均分 0

0

确定
你的预估分数是多少?拖动后可查看大家的估分统计哦~
估分统计
人数
互动区
默认排序 时间排序
上拉展开全部评论
前往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前往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高考直通车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

上传分数线
添加图片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