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
2025上海高考作文题公布: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
很多网友表示作文题太难了
甚至到了看不懂的地步
上观新闻记者评论: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
↓↓↓
看到有特级老师说读了上海作文要求一头雾水,我觉得非常震惊。专业文章、通俗文章、传世文章,这三个概念,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时代,还是挺有必要讨论一下的。
专,是专业领域的认知,但是随着流量概念的加入,我们也要接受,专业文章如果一味强调专业,很可能陷入自娱自乐的境地。
那么“转”意味着什么?其实是一种共情和共鸣。再专业的表达,还是需要有一定量的到达,能把“专业”的到达半径延伸得越长,就意味着能抵达更多人群。说得更直白一点,能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表述专业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真正的大家,也一定会考虑怎么把专业问题剖析开来,让更多人听得懂,学得会。各行各业的“传道授业解惑”,不就是从“专”到“转”的过程吗?只是到了当下,流量思维在很多时候显得更突出了。
再说传,这其实是对流量观影响下的世界的再思考。在媒体行业,这两年有一个词叫“有美誉度的流量”。在“流量至上”逻辑的影响下,很多人为了文章能被转发,不惜偷换概念,制造对立,恶意杜撰等,经过这几年流量的洗礼,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转”并不意味着值得“传”——只有那些被时间证明是正确、有价值的文章,才能成为传世文章。
这是三类文章,但其实也是为人做事的原则。在各行各业,都会面临专、转、传的转化,所以我觉得上海的作文命题开启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思考。
胡晓明回应:
考生可能想骂我,但可写还蛮多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确实来自我这篇文章。”6月7日中午,记者联系到胡晓明,他在电话那头说:“可能很多同学会骂我,觉得一看到这个题目会有点懵,因为他们不太适合这种很中国式的强调汉字的思维方式。但实际上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可以写的东西还是蛮多的。”
对于“文章进高考”,他回应了三点。
首先,“专、转、传”三个字是辩证关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依然延续了哲学思辨,“要么就是躺在图书馆里的高文典章,要么就是流量至上的文字垃圾,在两个极端都不对的,中间一定有很多可以去思辨的。特别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时代,这个时代给了我们福分,也给了我们挑战,因为新的传播方式带来了很多机遇和问题。”
第二,他认为这个题目引导考生参与当代文化生活与思想反思。“我想只要不是死读书的学生,不是只在课文里打转转的学生,他一定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有很多可以表达的的东西。”
最后,他认为这道题也可以让更多考生尊重中国古典语文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概念范畴。他说,中国的古典语文思维就是汉字文字思维,它背后有很多东西可以让学生们去深入学习和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