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选择要上传的科目
有更新时将进行推送通知

2025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评析:理解当下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和考生的日常经验贴合

语文作文
更新于 2025-06-07  |  
140次浏览   |  来源:澎湃新闻

50b915e271ea8e48692242d1bfdb6401.png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今年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总体来说难度较大。“作文题目以不同文章类型之间的转换问题为题,过于专业了一点,对考生来说,理解其间的关系难度比较大;而且作文题目希望考生把专业文章与通俗文章再到传世文章的转换之间的关系或原理提纯出来,并且与生活相关联,也显得较为生硬,可能会让考生感到无所适从。所以说,这个题目本身在专业和通俗或者大众化的转换上也做得不是很好。”

在他看来,考生从自己熟悉的通俗文化现象入手再来谈其成为经典文化作品的过程比较容易处理一些,否则按照题目给定的逻辑过程展开,会很难处理。“当然,这个题目可能对那些平时关心社会文化现象同时又有一定的理论思考能力的考生比较‘利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海卷”题目。这个题目和当下生活的贴合度最为紧密,紧扣当下文化生活,“我们当下的文化阅读,受到新媒体极大的影响,离开‘朋友圈’,离开‘转发’,很多人都不读什么东西了。在这个意义上,上海的作文题提了一个好问题。”他表示,这道题是理解当下文化生活的关键所在,和考生的日常经验很贴合,同时打开一个有深度的思辨空间,考生可以写得言之有物又不乏深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也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挺有意思,它与网络时代的文化传播密切相关。

“有一个思维常规的误区,就是大家觉得要把传世之作跟专业文章联系起来,当然很多传世之作的确是专业性的,一般读者不容易接受,需要通过通俗性的文章转化,传播到广大读者那里,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或者其他类涉及政治伦理,对于人类社会前景的展望的作品,它们大多并不是太专业性的,它们使用的是一般人可以懂得语言,因此根本不需要转化。”

王宏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考生还有一个写作思路是,转化的文章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一方面它方便了读者的接受,但毕竟是转手的,会把原作当中很精美的含义过滤掉。古今中外很多传世之作都是没有被转过的,而且转文最多也就是一个介绍性的入门引导,它无法取代原作给读者在精神上的滋养与享受。“不排斥转文,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入门的拐杖,尽量读原作。”



{{item.likecount}} {{item.likecount}}
{{item.user.nickname}}
{{item.user.verified_info}} . {{ getDateDiff(item.createtime) }}
{{item.user.city}} | {{item.user.grade}} . {{ getDateDiff(item.createtime) }}
{{ itemComment.nickname }}:
查看{{item.co_comment_count}}条回复
当前学科下暂无评论,快来发布第一条
或切换至 #全部评论# 查看其他评论内容
上拉展开全部评论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高考直通车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