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政治10种主观题解题技巧,学会多考20分!

2023-03-17 11:29 高中思政 评论

推荐阅读:


一、“影响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影响类”试题常以“说明??对??的影响”等进行设问,要求考生分析某种现象或做法给不同主体带来的影响,常见于经济生活试题中。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客体分析:即对象所受的影响,如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的影响。

(2)性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3)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内容对应分析。

(4)范围分析:国内影响或国际影响、区域影响或整体影响等。


二、“启示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三、“原因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原因类主观题通常考查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通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时事材料,展示以“某一核心观点”为中心的具体现象、具体行动措施,从理论依据、现实意义两个角度论证现象或措施的合理性。常采用的设问的方式有“为什么”“……的原因”“……的影响”“……的意义”等。


方法总结

“原因”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必要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如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等。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客观要求,只有……才能……,是……的需要。

(2)重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从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扩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

(3)可能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注意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


解答“意义”类设问关键在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一般可考虑如下三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二是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我们可以从财政的作用、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角度分析意义。

三是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社会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失分警示: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分清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四、措施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试题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此类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方法总结:

方法1:围绕主体寻答案。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思维发散,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如国家(政府)应该怎样做、企业(单位)应该怎样做、个人(公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方法2:“三联系”寻答案。

(1)联系教材(课本)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就是答案;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即答案。

(3)联系时政。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失分警示:

“措施”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联系课本的内容学生答得好一些,但要求学生联系材料分析的答案或落实主体分析的答案则会相对答得较差一些。这既有能力方面的原因,更有习惯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要强化自己联系材料和寻找主体的意识与习惯,而不要遇到题目,不假思索,拿来就写,这是非常有害的。


五、图表类主观题的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图表(表格、曲线、柱状、饼图)提供相关数据,要求从纵向和横向及其图表之间的联系中分析数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揭示规律,从中归纳正确结论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一般由标题、图表和小注三部分内容组成,设问方式一般有表(材料)一、表(材料)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属“是什么”)或要求概括经济发展状况;表(材料)一、表(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属“是什么”);分析表(材料)一、表(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为什么”);如何解决表(材料)一、表(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属“怎么做”)。


方法总结:

解答图表题应做到三个“三”:

1.三读:

(1)读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及小字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2)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文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3)读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时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强制性。读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2011年应联想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17年应联想到党的十九大。)


2.三比:

(1)纵向比较。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

(2)横向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综合比较。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经过细心地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的问题,两个表示互补关系。


3.三到:

(1)由数字到术语。图表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经济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2)由现象到本质。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3)由理论到实践。政治高考不仅仅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更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辨析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辨析题要求学生对试题所提供的观点和材料,应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较科学的辨析和分析。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它要求学生对试题有辨有析,辨析结合。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有四个:

(1)确定辨析点。认真阅读题目,划分题目的层次,找出辨析点,然后分别对各个层次进行分析判断。

(2)分析必然点。就是在明确辨析点的基础上,针对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即运用有关知识、原理和观点,分析说明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及怎样才是正确的。

(3)展开讨论点。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不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有正确的成分等。

(4)补充遗漏点。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关系的成立缺少必然性或条件性等,针对辨析题的这些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提出正确的观点或结论。


失分警示:

辨析题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题型,也是学生失分率较高的一种题型。要准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就要精审题意,确定辨析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题目的具体特点,一点一点地辨,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析,这是准确回答辨析题的前提。无论正确或片面,甚至错误观点,都要正面说明理由。


七、认识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这种设问类型的试题通常会在材料中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评价。“认识类”设问往往以“认识”“看法”“理解”等词语为题眼,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理解”“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等。


方法总结:

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

(1)第一步::“是什么?”即要解决的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是什么。

(2)第二步:“为什么?”主要分析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产生的原因。

(3)第三步:“怎么样?”主要是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等作出评价,如结果怎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

(4)第四部:“怎么办?”即要对材料中的现象、事件、观点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或表明态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认识”类设问都要分成四步,有的可能只有其中的三个甚至两个,我们在答题过程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失分警示:

“认识类”设问理顺了思路,解题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找不到思路,则答起来难度就会很大。不少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恰恰容易忽视题型,盲目答题,从而缺少思路,乱答一气。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重视设问类型,只有明确设问类型,才能明确答题思路。


八、“辨析、评价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从考查的方式看,主要是依托一定的背景材料,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动相关知识对某一理论观点进行正、误判断,并阐明其正确、错误的原因。既有对某一观点的全面性辨析,又有对两个对应观点的全面性辨析,还有对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的单独评析。从考查的知识看,主要以哲学、文化角度的知识考查为主。既有对经济、政治、文化中的系列措施性、原因性知识的考查,又有结合相关哲学道理对某些理论观点进行评判。从考查的能力看,突出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论证问题的能力,要求有严谨的全面性、辩证性思维。


方法总结:

1.答题流程:

解答的基本过程大致分三步:找准是非,分析是非,总结是非。

(1)找准是非,就是对观点进行逐词、逐句的全面分析,通过分解,找出其中的合理或正确之处、不合理或错误之处。

(2)分析是非,就是调动符合要求的理论知识,对各个辨析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做到“有是说是,有非说非”。

(3)总结是非,就是综合前面的评析或辨析,或者对观点的正误下好结论,或者阐明应该树立的正确认识、采取的正确措施等。


2.注意事项:

(1)评析或辨析观点的过程中,要注意设问是否有所限定、材料是否有所导向。清楚设问是否要求运用某一模块知识或某一具体知识分析问题;清楚设问要求对观点进行全面性辨析,还是只分析其合理性等;清楚材料信息中是否蕴含着原因分析的主要指向或重点角度,是否可以找到分析问题的新论据。

(2)既要分析观点错误的原因,又要分析观点正确的原因;观点的错误之处可能不只一个,观点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可以不只一个。


九、经济生活曲线题解法


题型特点:经济生活曲线题(函数图像题)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新颖灵活等特点,注重考查思维的深刻性、科学性、敏捷性、发散性、综合性等,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常见的经济生活曲线题主要涉及汇率、价格、企业经营、投资理财、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知识。


方法总结:解答曲线题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观察坐标轴,明确谁是自变量(原因),谁是因变量(结果)。一般情况下,横轴是自变量,纵轴是因变量。另一种情况则是:纵轴是自变量,横轴是因变量。

(2)明确两个量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正相关的曲线是向上的,负相关的曲线是向下的。

(3)明确曲线的变化规律,是平行变动还是竖直变动,是平移变动还是沿曲线变动。

(4)根据曲线变动,对应材料信息,找出正确答案。


失分警示:

(1)解答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类试题,关键在于看方向。价格与需求负相关,二者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与供给正相关,二者成同方向变动。


(2)解答曲线变动类题目,关键看曲线变动方向。①上下移,是点移,自身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上下移动时,是曲线上点的移动,这表明是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引起了需求或供给的变动。②左右移,是线移,他因变。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左右移动时,是整条曲线在移动,这表明是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了需求或供给的变动。


(3)均衡价格曲线是指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曲线。均衡价格变动曲线,是指伴随相关条件的变化,均衡价格发生变动并对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产生影响的曲线。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看方向(均衡点、看方向),即分清供给、价格、需求的变动方向,以此判定,找出正确答案。


(4)其他几种常见的曲线包括微笑曲线、拉弗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微笑曲线表明了产业链的不同阶段与附加值的关系。拉弗曲线表明了税率与税收之间关系的变化。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关系。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要把握曲线本身的含义。


十、主体分析法在政治生活中的应用


题型特点:高考政治生活试题的设问中多数都有明确的主体要求,这类试题常见的设问有两种情况:一是从“为什么”角度考查某一主体做某件事情的原因或依据;二是从“怎么办”角度考查某一主体或某些主体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等。因此,主体分析法是应对该类试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应用主体分析法,首先要明确行为主体是什么,解题时结合设问要求、材料信息,把行为主体作为切入点,然后分层作答。


方法总结:政治生活涉及的主体主要有公民、人大代表、村民或居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政协、司法机关、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解题过程中,要明确设问对主体是否作出限定,是限定于哪个或哪些主体,我们要根据主体调动和运用知识。


(1)各主要主体涉及的措施类知识主要如下:

①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参与政治生活应该坚持的原则;依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处理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政府:切实履行好职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搞好管理和服务,打造便民利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审慎用权,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要自觉接受监督;树立政府权威等。

③人大:切实行使好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人大与人民、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④人大代表:切实履行好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等各项义务,行使好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等各项权利。

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努力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接受民主党派监督。

⑥民主党派:围绕着其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等。


(2)各主体涉及的原因方面的知识主要如下:

①公民:公民有权利做某事,公民有义务做某事,公民坚持参与政治生活原则的具体要求,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和意义,等等。

②政府:政府的性质决定的,政府切实履行职能的需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意义,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性和意义,政府民主和科学决策的意义,等等。

③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等等。

④人大:人大的性质、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人大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等。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全部评论
努力加载中...
开通会员后可解锁剩余内容
立即开通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