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2年12月13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难以忘却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哀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同胞,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成为捍卫和平的强大意志。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刻印在中国同胞心底的日子。1937年12月13日,对于南京,对于中国,是记载屈辱的符号,也是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今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30万死难同胞。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车车也为大家整理了与公祭日有关的知识点/素材,除了可以为大家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希望大家作为新时代青年可以做到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岑洪桂:眼睁睁看着弟弟被活活烧死
1937年12月,日军火烧汉中门外城墙根的稻草房,父母带着我和二妹、二弟逃出火海。当时未满2岁的三弟在屋内睡觉,日军阻止父母返回屋内,三弟被活活烧死。
我当年13岁,日军将我推入火海,腿部被烧伤,至今留有伤疤。
常志强:妈妈临死前,还在给小弟弟喂奶
日军在攻城时疯狂轰炸,很多人被炸死烧死。我们姐弟六人随父母逃生时,最小的弟弟小来,还在吃奶。在逃难中,我母亲抱着小来,被日本兵一刀刺中胸部,母亲还不肯放下弟弟,接着又被刺了一刀,母亲倒在血泊中。
这时,四处逃散的另外3个弟弟全部聚拢到妈妈身边,抓住日本兵又撕又咬,被一刀一个捅死。满身是血的小来拼命哭喊,我把他抱到了妈妈面前。妈妈这时已不能讲话,只是使劲地把衣服拽开,小弟弟便趴到妈妈身上吃奶。妈妈的血还在流,我用尽力气替她捂着伤口,捂着捂着,妈妈头歪了过去。
佘子清:日本兵不分男女老幼,逮着就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兵从中华门打进南京后,不分男女老幼,逮着就杀,许多人逃到长江边,日本兵很快就追过来,惨无人道地用机枪扫射逃跑群众,江水很快变成了红色。
当时,我父亲侥幸逃到了江北,留在家中的母亲却被日本兵残忍地杀害了。路上到处是层层叠叠的尸体,男女老幼都有,惨不忍睹。有一次,我被一群日本兵抓住,他们用手枪朝我的头上猛砸,血流满面。
夏淑琴:那一天,我失去了7位亲人
1937年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疯狂砸门,房主刚打开房门就被日本人开枪打死了,房主太太上前质问也被打死了。
父亲就跪在士兵们面前,恳求他们放过我们,但父亲随即被枪杀。
妈妈抱着1岁的妹妹被日本兵从桌子下拖了出来,小妹被日本兵用刺刀扎死,母亲和两个16岁、14岁的姐姐被日本兵奸杀。外公和外婆试图保护我们,也被日本兵开枪打死了。
当时,我和4岁的妹妹藏在床上的毯子下面。日本兵用刺刀朝毯子乱扎,我被扎中了三刀,昏了过去。
那一天,我们姐妹失去了7个亲人,成了孤儿。我带着妹妹在这间屋子呆了14天,白天躲在角落的桌子下,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当被老人堂(敬老院)的老人发现时,我后背上的刀口已经化脓。
《公祭日,国情与民情的共鸣》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守护温暖的生活》
《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尊崇英雄烈士,守护精神家园》
《一起放飞和平鸽》
《公祭之日,反思之时》
《莫让眼泪遮挡视线》
《国家公祭,凝聚共识》
《激励爱国热忱,捍卫人类尊严》
《公祭日,让家国情怀尽情流淌》
《公祭是一堂历史必修课》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
《国际公祭日,民族奋进时》
《该铭记的,该唤醒的》
《以国之名,不忘国耻》
《和平是给下一代最好的礼物》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国家公祭日,向和平宣誓》
《一分钟的铭记,一代人的铭记》
《将历史刻在人心》
《铭记至暗时刻,开启灿烂未来》
《心怀感恩,即使是在最伤痛的时刻》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人民日报评论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人民日报引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我们要纪念、哀悼他们,更应该记住他们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更好地面向未来。
我竖起一座纪念碑,比铜还坚固,比巍巍的宫殿还高,无论是暴雨,无论是午夜的狂风,还是绵绵的岁月都不能摧毁它。——贺拉斯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结尾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
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雨果
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我的祖国》
温暖的生活仍然存在,任何东西都不能把它摧毁。——《罗曼·罗兰传》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所谓“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时日。——鲁迅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
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
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
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
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
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
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1.洎(jì)及近代:意指到了近代。洎:到。
2.金戈鼍(tuó)鼓:意指金色的戈鼍皮的鼓。鼍:扬子鳄。
3.永矢弗谖(xuān):语出《诗经·卫风·考槃》,意指永不忘记。矢:发誓。谖:忘记。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
历史悠久的伟大中华啊,灿烂文明瑰丽夺目!
仁义之风传播天下,四方诸国皆受教化。
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
只可惜到了近代,中国开始积贫积弱。
九州华夏动荡不安啊,国土沦丧竟逾百年!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
日寇入侵我中华啊,侵占毁坏我首都南京!
寻常百姓惨遭劫掠,满城苍生惨遭屠戮!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
三十万亡灵啊,就在江城南京,含恨而终!
太阳月亮都为之惨淡无光啊,日寇野蛮暴行,世界人民为之震惊!
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
日本鬼子的暴虐行径,古往今来闻所未闻啊!
我的同胞无辜受难啊,我的祖国沦入无穷苦难之中!
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
群情悲愤啊,兵士奋起抗争,操起金戈,擂起战鼓!
中华同胞兄弟万众一心啊,不分党派信仰共御外侮!
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
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浩然正气冲云霄啊!
八年抗战,涤尽九州狼烟,重振神州乾坤!
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1945年抗战伟大胜利啊,我国我家面目一新!
我们的历史必须铭记啊,作为后人必须警惕戒惧!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国家为死难民众举行公祭,并用法律的庄严形式予以确立!
铸下这个公祭宝鼎,祭祀因国难而逝去的中华儿女!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永远牢记不要遗忘历史啊,我们祈愿世界永远和平!
中国梦一定实现啊,祝愿伟大中华民族繁荣复兴!
国家公祭日,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
作者:李斌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之际,最年长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管光镜与世长辞。消息传来,令人哀痛。截至目前,记录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在世者已不足百人。面对时间的无情冲刷,我们如何在回望中找寻启迪,又该如何安放那段难以抚平的伤痛记忆?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让30多万生灵惨遭杀戮。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者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拉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遇难者名单墙上又增刻20个名字,总计达到10635名。更多罹难者,只有累累白骨空对江风。这一段沉痛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汇集爱国情感的力量,构筑民族记忆共同体,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在南京大屠杀惨案80周年这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我们尤需记取历史的启示,凝聚起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国家力量和人类共识。
第一层启示,正义不被扭曲,和平才有可能。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掩耳盗铃美化侵略战争,于人于己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度尽劫波的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胸襟接纳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但也有清晰的底线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恶和当下余孽。举行国家公祭,正是为了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用国家之力为历史正义撑腰,为和平发展护航。
第二层启示,国力更加强盛,和平才有保障。从甲午惨败到南京之殇,从慰安妇制度到细菌战试验,惨痛的历史辙印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人民只能遭殃。国家公祭日是一次回溯苦难的历史反思,更是一次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回放着昨日的屈辱和苦难,也凝聚着此刻的责任与使命,更召唤着未来的太平与安康。正直之士感言:“吾辈当自强,方使国不受他人之侮”。传承家国情怀,进而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永久和平才会成为愈发切近的希望。
第三层启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才能永续。“我们记得!”有中国记者在纽约街采,提问是否记得南京大屠杀惨案,许多外国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历史总会前进,正义不会独行。“南京大屠杀”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出于捍卫国际公理正义,出于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士加入到捍卫南京大屠杀惨案历史记忆的队伍中来。国际社会共同谴责反人类暴行,就是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持续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更懂得珍惜和平。今天的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行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他们有决心和能力开辟国家的崭新未来,也有信心和意志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国家公祭日: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
作者:曹鹏程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有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一些来自国外的消息引人注目: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议案,意在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物理学家郑洪以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历经10年创作的《南京不哭》问世;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第一次走进法国,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展览,突出了欧美人士对大屠杀的见证……作为惨绝人寰的战争悲剧,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正在更深切地进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和认识,如今到达新的阶段。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入选的11组档案,均为最典型的南京大屠杀第一手史料。从南京市民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16张侵华日军自拍照片,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的16毫米摄影机及其胶片母片;从南京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判决书的正本,到美国人贝德士以及幸存者陆李秀英的证词,还包括亲历大屠杀人士的若干日记。这些具有毋庸置疑权威性、真实性和唯一性的材料,对于在全世界形成一种感性记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很多人提起南京大屠杀,第一印象就是“30万”的死难者数字。在二战三大惨案中,南京的死难者远远多于奥斯维辛和广岛,但在国际上却没有形成与其相适应的强大记忆,除了某些势力别有居心的掩盖罪恶和篡改历史,也跟大屠杀记忆在具体层面的建构不足有关。犹太人历史学家舒衡哲认为,大屠杀意味的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军国主义的疯狂,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显现人性的破碎,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体味大屠杀受难者对战争犯罪的控诉。
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整理,其实是从新世纪才集中进行的,这些工作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目前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有400多人,而且尚在世间的只有108人,但他们的口述史大部分已经整理完毕。通过这些资料,人们更能体会切肤之痛的无助与恐惧。就像杰佛里•哈特曼说的那样:“在奥斯维辛之前,我们是只能在想象中体验罪恶的儿童,而在奥斯维辛之后,我们已经不再是儿童。”南京所蕴含的“感情记忆”,只有在深深剖析精神创伤的基础上,才能真诚传递给外面的人,传递给后来的人。
走进每一个受难者的世界,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其意义巨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保罗•塞伦在《死亡赋格》中这样写道:“每日每夜,我们饮下自酿的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所谓的“黑色牛奶”,指的就是无法痊愈的人道伤痛。属于南京的“黑色牛奶”是不可替代的,它需要被今天热爱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特别是在心理上一直远离东方战场的人们所饮下。南京大屠杀应成为沉埋在人们心中的活生生的历史记忆,因为如果人类没有直面真正的黑暗,就无法解释光明从何而来。
历史的镜子,你我都需时时擦拭
作者:崔璨 来源:人民日报
1937年的那个寒冬,日本侵略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入侵了中国南京,用40天的时间残忍杀害30万中国同胞。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
在一档街采栏目中,主持人提问“你觉得这段历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遗忘吗?”,一位老大爷的回答“不会,也不应该忘记,都应该牢记历史。咱们不说记着仇恨,但是咱们应该知道这个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多年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以各种手段企图掩盖真相、歪曲历史。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议《南京大屠杀档案》期间,他们百般阻挠;2016年,在审订的日本高中教材里,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仅以“大量”一词模糊表述;近期,他们又阻拦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不仅违背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承诺,也为中日关系健康、向前发展设置了路障。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有识之士,自愿在为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做不懈努力。小野贤二,一名日本普通工人,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近30年的调查研究,对约300名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或其遗属进行了采访,整理了200多人的证言,收集了31本从军日记和其他日军侵华期间的资料。“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他说,他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口述资料,让日本社会以史为鉴,避免悲剧重演。80岁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郑洪,撰写了一部名为《南京不哭》的英文小说,告诉西方社会中国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历过怎样的苦难。他说,“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不容20世纪的惨剧有一丝丝再度发生的可能!”
从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到捷克总统泽曼专程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再到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可以看到,这段罪恶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八十年,但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并未忘却。有历史亲历者感叹,“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向世界讲述真实的历史”。当更多人清楚地了解了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捍卫世界和平、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队伍,才有可能不断壮大。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为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家强大了,才有维护和平的资本,为和平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与屈辱,更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为建设一个共同繁荣、更加安全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正是:警钟长鸣当铭记,吾辈自强卫和平!
别失去对历史的沉思
作者:江苏邳州 房健 来源:人民日报
国之公祭,民之所愿。在今天的国家公祭日,南京通过降下半旗、奏唱国歌、鸣笛致哀等仪式进行祭奠。越来越多的民众走近“哭墙”献花,在“万人坑”遗址边默哀;越来越多的网友刷新着微博和朋友圈,开展网络祭奠……30万死难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国家公祭,更需国人铭记。对79年前的那段历史灾难的记忆与讲述,我们或许可以做得更多。有的地方记录这场惨剧只有一个抽象名词、几句简单描述,“戏谑化”的艺术表现让年轻人失去对历史的沉思……勿忘这份沉甸甸的痛苦与耻辱,我们才能在铭记中告慰死难者,在传承中汲取前行力量。
中华门城墙,日军的弹孔依然清晰可见,仿佛遇难者还在呐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以国之名悼亡抚生的意义,更是和平时代所有中华儿女肩上的责任,我们应该也必须永远铭记。
不忘心中的“哭墙”
作者:浙江宁波 陈星东 来源:人民日报
在耶路撒冷有一段哭墙,对犹太人来说,那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对中华民族来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是一段“哭墙”,因为那是距离历史耻辱最近的地方。
透过遇难者“300000”的数字,那场侵略战争像一条鞭子,狠狠地抽在所有中华儿女的心上。然而,伤痛愈是巨大,自尊自强的动力就愈加紧迫;教训愈是深刻,前进的步伐就愈加笃定。从“一穷二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跨越“开除球籍”之危到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迎来民族复兴光明前景的中国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心中的那堵“哭墙”,挺起民族的脊梁和胸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传好和平的接力棒
作者:江苏宿迁 卢山 来源:人民日报
对待历史的态度,最见和平的真心。有些人为了传播历史而奔走呼吁,而有的国家却更改教科书欺骗世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论是听老兵们讲抗战故事,还是看屈辱岁月的书籍资料,“不愿历史重演”始终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
实际上,南京大屠杀早已不是一两个国家的历史记忆,而是整个世界和平发展的共同警示。12月8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二读通过将12月13日定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有望成为西方首个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国家。历史记忆不容遗忘,和平主题不可背离。传承和平是每一代人都必须积极参与的“接力赛”。年复一年的举国公祭,恰是在向世人宣告我们捍卫和平的决心。
国家祭典传递和平祈愿
作者:舒天烈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长鸣的警笛、飞翔的白鸽、全民的祭悼,写照一个民族记取历史、祈愿和平的姿态。
举行国家公祭仪式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整体设计是深埋土中折断的军刀,表达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这把“军刀”,曾肆意夺去无数同胞的生命,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与之相应的,是纪念馆外墙上的一道断层: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心头之痛,也是烙印在人类文明中的深深伤痕。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蕴藏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彰显尊重生命、爱好和平的国家价值,更是对忘记历史、背叛历史甚至歪曲历史者最有力的反击。“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刻在纪念馆墙上的那一个个死难同胞的名字,正是让侵略者反人类罪行无所遁形的证据。
走进纪念馆,前行的台阶设计得偏高,隐喻中国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其实,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唯有不忘过往、以史为师、真诚团结,才能有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明天。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新华网 耿欣 宋燕
时间无情流逝,照片墙的灯,熄了一盏又一盏。一年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数字不断递减,但他们背负了一生的血泪经历,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干涸、模糊,而是与数十万死难同胞的悲惨遭遇一起,汇聚成了一页令人不忍卒读的历史篇章,一段刻骨铭心、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之名,深切哀悼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沉痛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庄严祭奠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友人,也将这段饱含血泪、屈辱的惨痛记忆,镌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镌刻在人类发展史册中,向世界表达中国人民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崇高愿望。
历史中的不幸,我们不能忘却。屠杀、活埋、焚烧……三十万手无寸铁的鲜活生命,被日本侵略者以各种惨绝人寰的方式残暴剥夺。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国之耻辱,永世难忘。“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铭记历史中的不幸,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沿着复兴之路砥砺前行,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以史为鉴,居安思危。血泪悲怆的警示呐喊,犹在耳畔。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会被欺的惨痛教训,就在眼前。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以强大的国家实力护佑百姓岁月静好。
不能忘却,更不容否认。从家祭到公祭,从一国公祭到公祭活动在多个国家举行,从民族记忆到世界记忆遗产,南京大屠杀超越时间、民族和国界,与马尼拉大屠杀、巴丹死亡行军、泰缅死亡铁路等一起,诉说着人类的不幸,属于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这记忆铁证如山,容不得丝毫撼动。逆历史潮流而动,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就是否认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必将受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强烈谴责。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走出国门,引发人类共鸣;出台相关条例,为伤害民族感情的“精日”行为划定“法律红线”;幸存者及后代赴日本召开证言集会,向当地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等等。今天,我们捍卫历史,就是捍卫这不能忘却的民族记忆、世界记忆。
守望昨天,筑牢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正因这不能忘却的战争之痛和深重苦难,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更懂和平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宣读《和平宣言》、在“和平许愿墙”上签名等一系列国家公祭日期间的活动,传递着中国人向往和平、坚守和平、共建和平的祈愿。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过往已去,未来可期。我们相信,只要世界各国愿意携手同行,勠力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必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国家公祭日,从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于雅倩
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草木含悲、山河垂泪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将以各种形式缅怀82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共同追忆那一段困难深重的历史,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无论哪个年代、不论是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侵华日军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不能忘记,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我们更不能忘记,在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英勇牺牲。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让这些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当然,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除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外,今天“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活动同步开展。自从11月下旬开始,南京陆续开展了“紫金草”和平行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活动、“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等活动。和平的主题更加凸显,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历史启示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战争阴霾挥之不去,零和博弈让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铭记历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段苦难辉煌的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大的历史脉络和深层次的内在逻辑把握当下发展取得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斗志和英雄气概一脉相承。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告别了落后挨打的历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们将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的重大时刻,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攻克贫中之贫、深度贫困的堡垒,进入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风险挑战很多,有的还很艰巨。越是爬坡过坎的紧要时刻,越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葆有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焕发善作善成的意志,把中国人的志气拿出来,就没有什么目标实现不了。
每一年的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钟声深沉悠远,寓意着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深追思和对和平的企望。钟声更催人奋进,鼓舞着中华儿女圆梦复兴的雄心壮志。以此为契机,吹响冲锋号角,不断前行,我们定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以更优异的发展成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铭记历史 让和平之光永远普照世界
来源:荔枝新闻
2019年12月13日,是第6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设立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战争,是人类的劫难,是不堪回首的噩梦。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和平如阳光般温暖、如雨露般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
和平犹如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融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今天,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坚定不移地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和平亦如雨露,浸润心田,永葆敬畏底色。致敬和纪念,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牺牲。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缅怀逝去的生命与英烈,珍惜当下的生活,坚守和平,展望更加美好的生活。无论变得多么富强,我们都不能忘记走过什么路,不能忘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始终保持奋斗奋发的唤醒状态,饮水思源,铭记历史、铭记党恩,铭记富国强民的民族重任,铭记促进、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担当。
和平需要争取,需要维护。万众一心,永远向着和平与发展前进。这是革命前辈的夙愿,更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的使命。谁不知生命的可贵,谁没有幸福的渴望?美好的生活不是“飞来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靠齐心合力的奋斗来实现。唯有国家强大,才有人民安康,才有更加美好的个人未来。党的领导是我们坚实的保障,紧紧跟随党的步伐是我们保家卫国、强国富民的努力方向。坚定信念,心怀梦想,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不断奋进奋斗,用实干实绩去创造。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
在铭记历史中守望和平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作者:黄鑫
今天,是我国第六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82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30万遇难同胞,铭记那一段无比沉痛的历史,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守望和平的坚定信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我们在强大祖国的庇护下,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但是,有些事,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没有抵抗能力的无辜军民,古都遭受史上空前黑暗的六周。南京城30万无辜生命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万人坑”、“杀人比赛”等惨无人道的罪行都在期间犯下。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让历史真相不被掩盖,就是要让民族的共同记忆代代相传,就是要让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永放光芒,就是要让爱国主义旗帜永远飘扬。
铭记历史,我们从不宣扬复仇的怨念,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让守望和平的信念深入人心。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在南京市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万人坑”丛葬地遗址。连续六年来,举国上下、全国各地都以不同形式开展祭奠活动。组织开展“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和平许愿墙”签名活动、“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等活动。贯穿其中的和平主题一直没有改变,始终在用不同形式传递着追求和平的愿望,展现了中国人民宣扬和平理念、倡导和平共处、维护和平世界的真诚。
铭记历史,我们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从历史教训中汲取前进的动力。落后就要挨打。回首过去那段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苦难岁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树立坚定的信念:吾辈当自强。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唯有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才能争取和平、维护和平。唯有国力的强大、人民的强大、精神的强大才能守卫国家、守卫民族、守卫家园。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亿万中国人民一道同苦难作斗争、同命运作斗争、同时代作斗争,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缪力同心、接续奋斗下,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巨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铭记历史,我们只为走得更稳、走的更远。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即将消除绝对贫困,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中国人民将会迎来一个重要时刻。同时,我们又处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阶段,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处在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复杂环境。世界大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面临的“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的局势并没有改变,面临的周边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动力,发扬团结精神、斗争精神、拼搏精神,一致攻坚克难、一路爬坡过坎,为实现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增光添彩。
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从不宣扬复仇的怨念,只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铭记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祭奠逝者,在追思中守望和平;许下心愿,在实践中锐意进取。(黄鑫)
让和平的光芒照耀每一寸土地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余铭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2周年,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深切缅怀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深切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深切缅怀同中国人民携手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生命的国际战士和国际友人。
1937年的12月13日,日军入侵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78人。上周,两天内两位幸存者离世,人数的每一次改变,都令人窒息。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和平的获得不是一厢情愿的产物,是一个强大民族和强大国家的待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和国际的,来自党内和党外的,来自社会上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挑战和风险考验。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生活在这一伟大国度的我们,亲历这个时代,无比骄傲和自豪。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国殇民难才不会重演,复兴意志才更加强劲。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014年12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近代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民无数次经历了战争磨难,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只有和平,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保卫和平。如今的中国已不再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未来的中国将有方向也有担当,有信心更有能力。
今天,耳畔“呜——呜——”的警报声响彻金陵上空,提醒我们倾听历史的哀鸣,不忘耻辱史,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战争只能带来废墟和伤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余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