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通车
全方位高考备战平台
App打开

收藏!化学想拿高分?名师整理90个易错易混知识点,零碎时间背下来!

2020-04-22 15:16 网络整理,试题调研 评论
有些点很容易错,一遍又一遍,就是记不住,也没有时间总结这些易错易混的点。学习时间很有限,总结的事就交给车车啦,车车精心准备最易错易混的90个知识点,供你使用,拿走不谢。答应车车,要好好看呦!



元素篇


1. Cl2与FeBr2溶液反应时,Cl2先与Br-反应(×,由于还原性Fe2+大于Br-,因此Cl2先与Fe2+反应,再与Br-反应)
2. 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3. 工业上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工业上常用石灰吸收氯气,应为NaOH溶液成本相对较高)
4. 次氯酸盐与CO2反应时,不论CO2是足量还是过量,CO2均转化为HCO3-[√,因为电离平衡常数:Kal(H2CO3)>Ka(HClO)>Ka2(H2CO3)]
5. 可用浓硫酸与溴化物和碘化物作用的方法制取HBr和HI(×,因为HBr和HI有强还原性,需用具有难挥发性的浓磷酸代替浓硫酸)
6. H2O2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因为其具有漂白性(×,H2O2因具有强氧化性而有漂白性,而H2O2与KMnO4的反应中H2O2表现出还原性)
7. 铁、铜等变价金属与硫单质反应时,生成物中金属元素常显低价态,利用该反应原理可说明S的氧化性比Cl2的弱(√)
8.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9. 将SO2通入C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或BaCl2溶液中不会产生沉淀[×,因为硝酸根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生成BaSO4沉淀]
10. 不可以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制备二氧化硫,因为浓硫酸很难电离出H+(×,所用H2SO4溶液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一般为70%,H2SO4的质量分数太大,电离出的H+浓度较小;H2SO4的质量分数太小,电离出的H+浓度也较小,生成SO2气体的反应速率都较小)
11. 由于Mg2+的半径小于Ca2+的,更易结合O2-,因此MgCO3的热分解温度低于CaCO3的(√)
12. 非金属单质不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硅能与HF反应)
13. SiO2能与NaOH、HF反应,但SiO2是酸性氧化物,不是两性氧化物(√)
14.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SiO2,芯片的主要成分是Si)
15. 反应Na2CO3+SiO2Na2SiO3+CO2↑能发生,说明碳酸的酸性大于硅酸的(×,该反应能发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①硅酸盐比碳酸盐稳定;②该反应是高沸点的固体SiO2制取低沸点的气体CO2)
16. NO2溶于水后溶液显酸性,所以NO2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17. 铁在纯氧中燃烧的产物、铁和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产物均是Fe3O4而不是Fe2O3(√)
18. 向FeCl3与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Fe,Fe先与Cu2+反应,再与Fe3+反应(×,氧化性Fe3+>Cu2+,Fe先与Fe3+反应,再与Cu2+反应)
19. 胶体带电(×,胶体不带电,带电的是胶粒)
20. 钢铁发生析氢腐蚀的环境呈酸性,发生吸氧腐蚀的环境呈弱酸性、中性或碱性(√)
21.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中铁失去电子生成Fe2+(√)
22. Mg与CH3COONH4溶液反应是因为Mg与NH4+水解出的H+反应(×,加热条件下,Mg可直接与NH4+反应生成Mg2+、NH3和H2)
23. 失电子难的元素得电子能力一定强(×,稀有气体元素和第ⅣA族元素失电子较难,但是得电子能力不强)
24. 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一定是第ⅣA族元素(×,如H)
25. 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等于8(×,H、O、F等例外)
26. 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不含共价键(×,NaOH、Na2O2等含有共价键)
27. 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28. 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为共价化合物)
29.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和氢化物都是强酸的元素有Cl(√)
30. 既能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只与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弱酸弱碱盐也可以)
31. 标准状况下H2O、苯、SO3、HF、己烷、CHCl3、CH2Cl2、CCl4、乙醇等均不是气体(√)
32. 1 mol 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中共价键的数目分别为6NA、2NA、1.5NA、4NA(√)

化学反应原理篇


33. 反应快慢的本质取决于反应活化能的大小,但是活化能大小并不影响反应热(√)
34. 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正、逆反应的速率,改变反应的ΔH(×,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ΔH)
35.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ΔH表示该物质的量的物质完全反应时的能量变化(√)
36. 计算反应热时,若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2O是液态,可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键能是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 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所以若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2O是液态,可利用燃烧热计算反应热,若H2O是气态可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37. 对于反应A(g)+B(g)2C(g)+D(g),密度不变可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在恒温恒压下,密度不变可以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但在恒温恒容条件下不能作为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
38.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增大[×,若恒容密闭容器中A(g)+B(g)C(g)达到平衡时,加入A(g),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时,B的平衡转化率增大,A(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
39. 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减小压强(扩大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气体物质的浓度减小[×,若A(s)2C(g)达到平衡时,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c(C)相对于上个平衡不变]
40. 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对于一个给定的反应,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41. 原电池的电极不仅可以称作正、负极,也可以称作阴、阳极,其中正极也称阴极,负极也称阳极(√)
42. 燃料电池中,C在不同介质中的最终存在形式不同:碱性环境中以CO32-形式存在,其他环境中以CO2形式存在(√)
43. 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时弱电解质电离程度一定增大(×,若加入弱电解质,电离程度减小)
44. 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时弱电解质电离常数一定增大(×,若加入弱电解质或加水电离稀释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但电离常数不变)
45. 稀释HF溶液时,F-H+值不变[×,无限稀释HF溶液时c(H+)不变,c(F-)减小,F-H+增大]
46. 某温度下,pH=7的溶液一定为中性(×,100℃时,溶液pH=6程中性,pH=7时程碱性)
47. 常温下,由水电离出的c(H+)为1×10-12mol·L-1的溶液一定呈碱性(×,0.01 mol·L-1HCl溶液呈酸性)
48. 25℃,将pH=5的HCl溶液稀释1000倍,pH=8(×,HCl溶液为酸性,pH=8为碱性溶液)
49. 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氨水混合后pH=7(×,恰好反应生成的NH4Cl呈酸性)
50. 盐发生水解后溶液一定不为中性(×,盐发生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与盐对应的酸、碱强弱有关,若盐对应的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相同,则盐溶液呈中性,如CH3COONH4溶液)
51. 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强酸、中强酸的酸式盐溶液呈酸性,如NaHSO4、NaHSO3、NaH2PO4等;弱酸酸式盐溶液呈碱性,如NaHCO3等)
52. 强碱弱酸盐溶液一定呈碱性(×,若强碱弱酸盐为正盐溶液,则溶液一定呈碱性,如Na2S溶液、Na2CO3溶液、Na3PO4溶液等;若强碱弱酸盐溶液为酸式盐溶液,溶液不一定呈碱性,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的电离能力大于其水解能力时,溶液显酸性,如NaHSO3溶液)
53. 离子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水解程度一定增大(×,若稀释溶液、加热溶液等,离子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一定增大;若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盐,离子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
54. 蒸干能水解的盐溶液一定得不到对应的盐[×,蒸干AlCl3、FeCl3等溶液不能得到对应的盐(对应的酸为HCl,易挥发);蒸干Al2(SO4)3、Fe2(SO4) 3等溶液能得到对应的盐(对应的酸为H2SO4,难挥发)]
55. 沉淀溶液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溶解度一定增大(×,溶解度与温度有关,若改变温度使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溶解度一定增大;若加水稀释使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溶解度不变)
56. 沉淀溶液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Ksp一定增大(×,Ksp只与温度有关和难溶电解质的性质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无关)
57. 难溶电解质的 Ksp越大,其溶解度一定越大(×,利用难溶电解质的Ksp比较其溶解度大小时,需考虑难溶电解质的类型,只有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利用Ksp的大小直接比较其溶解度,不同种类型的则需要通过计算等来比较)
58. Ksp小的难溶电解质不能转化为Ksp大的难溶电解质(×,实际上当两种难溶电解质的Ksp相差不是很大时,通过调节某种离子的浓度,可实现由Ksp小的难溶电解质向Ksp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

有机化学基础篇


59. 醇能与金属钠反应,但不与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而羧酸既能与金属钠反应,也能与NaOH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反应(√)
60. 只有醛类能发生银镜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只要含有醛基就可以发生银镜反应,但能发生银镜反应的不一定是醛类,可能是其他含有醛基的有机物(如甲酸、甲酸某酯等)]
61. 苯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但苯环上有支链,且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时,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62.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以鉴别C2H6和CH2==CH2,也可以除去C2H6中的CH2==CH2[×,CH2==CH2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为CO2,引入新的杂质)。
63. 苯能与溴水反应(×,苯只能与液溴在Fe或者FeBr3催化时发生取代反应;苯不能与溴水反应,但苯能萃取溴水中的Br2)
64. 可用NaOH溶液分离、提纯实验室制备的乙酸乙酯(×,乙酸乙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可使用饱和Na2CO3溶液)
65.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糖类有单糖、二塘和多糖,单糖(如葡萄糖、果糖)不能水解)
66. 淀粉和纤维素的化学式都用(C6H10O5)n表示,二者属于同分异构体(×,两者分子式中的n取值不同,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67. 甲苯与氯气或溴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光照条件下,卤素原子取代甲基上的氢原子,在铁或卤化铁作用下,取代甲基邻位或对位上的氢原子(√)
68. 由乙烯制聚乙烯的反应为缩聚反应(×,为加聚反应,缩聚反应一般有H2O等小分子生成)
69. 无机含氧酸发生酯化反应时,一般认为是“醇脱羟基,酸脱氢”,而有机酸发生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醇脱氢”(√)
GKZTC
70. 在有机反应中,加氢或去氧的反应都是还原反应,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有机物都能与H2发生还原(或加成)反应,但酯类中的碳氧双键不能直接与H2发生还原(或加成)反应(√)
71. 只要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有机物都能发生加成反应,CHO等官能团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72.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所用试剂是NaOH的水溶液(×,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所用试剂是NaOH的醇溶液,发生水解反应所用试剂是NaOH的水溶液)
73. 酯的水解反应不能进行彻底(×,在碱性条件下,酯的水解反应可进行完全,产物为羧酸盐和醇,所得溶液分层;在酸性条件下,酯的水解反应不能进行完全,产物为羧酸和醇,所得溶液不分层)

实验篇


74. 定容时,若用胶头滴管加水过量,直接吸出多余的液体(×,直接吸出多余的水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低,需要重新配制溶液)
75. )定容摇匀后,因少量溶液沾在瓶塞与瓶颈之间,液面低于刻度线,不需要再加水到刻度线,否则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76. 制备Fe(OH)2时需要把长胶头滴管伸入液体中(√,防止被氧化)
77. 配制无氧FeSO4、MnSO4、KI溶液时,所用的蒸馏水需要提前煮沸除氧气(√)
78. 容量瓶、分液漏斗和滴定管使用前均需检漏(√)
79. 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时,不需要用容量瓶(√)
80. 用长颈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漏斗下端需要插入液体中,而用分液漏斗或恒压漏斗组装气体发生装置时,漏斗下端不需要插入液体中(√)
81. 加热固体使其分解时,试管口一定要略向下倾斜(×,草酸晶体的熔点低于其分解温度,草酸晶体的受热分解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82. 无水氯化钙可用于干燥氨气(×,氯化钙能和氨气反应生成络合物)
83. 蒸馏过程中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加入沸石(×,应先移去热源,待加热液体冷却至沸点以下后方可加入)
84. 蒸馏开始时,先接通冷凝管的冷却水,后加热蒸馏;蒸馏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停止通冷凝管的冷却水(√)
85. 对于沸点过高及受热易分解的物质,一般采用减压蒸馏,可以降低物质的沸点(√)
86. 如果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结晶出来(×,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87. 检验溶液中的Fe2+(无Fe3+)时,一般先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再滴加新制氯水(或H2O2溶液、稀硝酸等),溶液显红色(√)
88. 检验Fe2+(含Fe3+)时,一般采用滴加K3[Fe(CN)6]溶液,生成蓝色沉淀,或者滴加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的方法(√)
89. SO2中混有的SO3可用饱和NaHSO3溶液或浓硫酸吸收(√)
90. 浓硫酸只能干燥SO2和SO3[×,SO3可被浓硫酸吸收形成发烟硫酸,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且浓硫酸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如HBr、HI、H2S等)和碱性气体(如NH3等)]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热度 1.8万
71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全部评论
努力加载中...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