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通车
全方位高考备战平台
App打开

今日精选-历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2021-08-18 10:34 历史试题研究史老师 评论

2022高考一轮复习已经拉开帷幕,

小车定期精选干货陪你暑假自习~

快跟上小车的节奏,向理想大学冲鸭!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三代,西周成熟


(1)含义: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
(2)依据:血缘关系或宗法制。
(3)影响:有利于巩固血缘贵族政治,但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军功爵制:战国至秦朝汉初
(1)创立:萌芽于春秋,创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创立)
(2)依据:军功
3)影响
①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
③始终与严格、残酷的刑罚结合在一起。
3.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时正式确立
(2)察举制
A.含义:亦称举荐,各郡国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向中央推荐人才,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由授予官职。
B.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明法等十余种。
C.对象:现任官员、平民和太学生等。
D.特点
①以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为主
②推荐与考试、试用相结合,考试为辅助。
③选拔标准兼顾品德与能力。
④以孝廉为主要察举科目。
⑤政权相对开放,官员不问出身和军功。
E.影响
科目多,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
②官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
(3)征辟制:汉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自上而下,不占主导地位。
4.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
(1)历程: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初废除。
(2)含义: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其担任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根据家世门第、品德、才能三项评列九等,称为“九品”,并写出评语,称为“状”。“品”和“状”呈报吏部,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以官举士)
(3)特点:重视出身;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4)影响:使士族垄断选官途径,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局面,为门阀政治铺平了道路。
5.科举制
(1)背景:隋统一后,由于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历程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形成。
③唐朝时,考试由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④宋朝发展完善,采用回避、糊名法等。
⑤明清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四书五经,朱熹注;文体:八股文)。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
(3)特点
①自由报考,具有开放性。
②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③重视个人才学。
4)影响
A.积极
①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②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局面,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和乡村士绅阶层的形成。
⑤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魏晋南北朝是“皇帝与士族共治天下”,唐宋逐渐形成“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B.消极
①读书人埋头功名,忽视实际有用的学问。
②明清的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③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的规律
(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发展趋势:前期积极作用突出,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了人才,消极作用日益凸显。


图片


二、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
(1)监察针对官僚而言,包括监督和弹劾。
①秦朝:御史大夫(中央)
②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汉武帝,监察区称作州,全国设13州)③唐朝:中央——御史台;地方——道(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④宋朝:中央——御史台;地方——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州设有监察官员通判。
⑤元朝:中央——御史台;地方——江南陕西设行御史台,其余设监察御史(机构为道)。
⑥明:中央——都察院(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 员,秩轻权重。地方——监察御史(机构为道)
⑦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2)谏议——针对皇帝而言,监督皇权是否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①隋唐: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对皇帝的做法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
②宋代:谏院(负责对中枢决策、行政措施、官员任免等措施提出意见。与御史台合称“台谏”)
(3)影响
A.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B.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真题演练】

高考直通车

1.(2020年全国Ⅱ卷 • 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是对立德树人中制度自信的很好诠释。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材料存在的逻辑:李昉在科举录取中徇私舞弊宋太祖设殿试重考殿试成定制。显然,殿试的开始是带有纠错而进行的,后来成定制就是将这种纠错制度化,即殿试的设立就是发展完善了科举制。故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呈现世家大族特权信息;不符合常识,李昉的举动徇私舞弊,是违法犯罪,这不是特权,如果是特权,那就不是“私录”,那就是公开的行动。故A项错误。B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说的是“殿试”,非“省试”;题干材料说的确立了殿试权威,并不是确立了省试权威;不符合史实,省试就是有尚书省的礼部主持的科考,其考试权威早在科举考试出现的时候就有了,并不是在宋朝才确立了其考试权威。故B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只是说科举制增加了殿试这个环节,与人才选拔标准没有关系,人才选拔标准主要是与考试内容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年海南卷·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解答的关键是推知题干材料中的文言文的意思,根据语文知识,关联词“无论……莫不”,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句式,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即强调结果的同一性。故可以推知“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的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无论是贫寒子弟还是王孙公子,是根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与出身地位没有关系,这体现的是公平选拔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意与基础史实,题干材料讲的是科举制体现了选拔官员的公平原则,并非是要实现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平等。故错误。B项,不符合选项类型,从选项类型来看,属于结果影响类选项,而本题考查的是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录取的公平性原则,并非强调社会结构的变化。故错误。D项,纯属扯淡选项,忽悠那些完全看不懂题干意思选项的同学。
【答案】C

3.(2019年海南卷 •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汉的选官制度,可结合材料并联系西汉汉武帝时创立的察举制去作答,难度应该不大。从题型来看,两小问都是主观题最常见的题型,第(1)问属于概括归纳题,概括归纳东汉选官制度的弊端,直接从材料里提取信息,对弊端直接描述即可;第(2)属于分析因果题,根据上一问提炼的选官制度的弊端,直接分析其影响即可。由于材料选用上采用的是“摘编自”的方式,这就要求同学们逐字逐句研读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解读,最后获得高分甚至满分,整个过程都是比较容易的。下边就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来解读材料。
【解读材料】
①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
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即各郡国每年向中央推荐人才,举孝、廉各一人,亦称举孝廉。弊端:官员往往举荐的是亲近之人;影响: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②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
弊端:官员往往举荐的是自己的门生故吏。
影响:官员与门生故吏容易拉帮结派,容易滋生腐败。
③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
弊端:世家大族往往垄断了选官制度。
影响:严重影响了选官的公平正义。
④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
弊端: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
  影响:人才选拔名不符实,造成官员行政能力下降。
⑤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弊端: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
影响: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政治的黑暗,严重影响了东汉的统治;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的发展,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促进了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的转变。
【整理答案】
(1)弊端
①官员往往举荐的是亲近之人,即门生故吏。
②世家大族往往垄断了选官制度。
③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
④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 
(2)影响
①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②官员与门生故吏容易拉帮结派,容易滋生腐败。
③严重影响了选官的公平正义。
④人才选拔名不符实,造成官员行政能力下降。
⑤外戚、宦官专权,造成东汉政治的黑暗,严重影响了东汉统治。
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势力的发展,为士族地主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⑦促进了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向九品中正制的转变。
【答案】
(1)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2)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
4.(2013年四川卷·13)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6分)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6分)
【考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概括分析归纳、论证说明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明、论证的能力。第一小问属于概括归纳题,解决方法是:划分层次,标出关键词句,转化语言,罗列答案。注意抓住材料的三个句号,即三个层次以及关键词语概括归纳。如从第一句“西周就开始”可得出第一个特点是时间早;从第二句“大量相关法律”得出,有法律法规保障;从第三句自唐至明清相关法律的制定得出,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等。第二小问关于“作用和局限”,属于分析因果题,解决方法是,首先从材料一中提取有关中国古代权力监督影响的有效信息,其次是结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影响的基础知识予以补充即可。
【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4分)



备注: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即可将页面发给打印店打印哦!收藏即可随时随地查看!觉得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同学!


点击领取 | 更多可打印版【一轮复习资料】 ↓

20210702154814728.jpg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全部评论
努力加载中...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