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一轮复习已经拉开帷幕,
小车每日精选干货陪你暑假自习~
快跟上小车的节奏,向理想大学冲鸭!
第5讲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进(即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矛盾的发展演变)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唐后期和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通过元朝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①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王国问题,给汉朝的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②平定七国之乱:BC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藩”,七国以“清君侧”名义叛乱b.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d.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c.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d.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③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学校教育教授儒学,儒学上升到经学。Gao Kao Zhi Tong Che②在地方设监察机构——道,后来将道转变为行政机构。①实行节度使制度,节度使有招募军队、任免官吏和征税等大全,俨然地方割据势力。②安史之乱(755-763)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唐朝由盛而衰。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影响了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藩镇割据的对峙中,唐朝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统治;907年,唐亡于藩镇)3.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中央集权继续遭到严重削弱。(2)措施(赵普建议宋太祖削弱藩镇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a.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兵大将兵权→使节度使成为虚职,改变了长枪大剑重武轻文局面。b.将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a.解除武将的地方行政权,派遣文臣知州。
b.加强地方监察制度,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公文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方才有效。
c.设立地方最高监察机构——路,后发展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③财政上。地方财赋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大部分由转运使均转运京师等地。→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也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3)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危机局面,埋下了极贫积弱的祸根。①大都及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②大都以外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行省区划改变了过去山川形便方式,采取犬牙交错方式,防止地方割据。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④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③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标志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成熟。①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按察使司——掌监察、刑名、诉讼;都指挥使司——掌军政)②将地方行政区划分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行省)、府、县三级。②在新疆平定准格尔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等)④雍正帝改土归流(即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图片]()
(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4)两大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5)两大规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6)三大基础:政治基础——官僚政治;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基础——法家思想。(7)三大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8)四个发展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1)设置地方监察机构。如刺史、通判、提刑按察使司。(3)实行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变革地方行政机构。如将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宋代的路)、将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6)剥离地方官员的军权与行政权。如宋代文臣知州。(7)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入。如转运使的设置。
【真题演练】
1.(2016年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题干来看,西汉通过掌握秦的国家档案文献成功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可见是对秦的统治方式有所继承,从所学知识来看,西汉初年基本继承了秦的制度,故B为正确选项。A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C项与题意相反,排除,D项只表达出题干的部分内容,故排除。2.(2016年海南卷·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材料,正确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西汉初年,基于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一方面继承了从秦朝开始实行的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大多数地区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对刘氏皇室起到巩固作用,题干中所言“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正是这一情况,所以正确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继承的是秦的基本政治制度,故B项、D项排除。汉初的分封,目的不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与皇位传承有密切关系,故排除A项。3.(2018年海南卷·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主干知识,要求考生联系所学知识作答,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话来自《汉书·续传》,意为汉朝继承的是秦朝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是皇帝任命的流官,而不再实行贵族的“世官制”,这是有利于维护皇权的,所以准确答案是C。西汉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王国、侯国都是封国,分封制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A选项不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随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发展而逐渐瓦解了,故B选项也不对。D选项明显错误,无需细说。4.(2018年全国Ⅰ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图片]()
【解析】本题提供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表,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表中所列出的各种信息,并进行有机的综合与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表中列有4种藩镇类型,分别将各类型藩镇的数量、官员任免(人事)、赋税供纳(财政)、兵额与功能(军事)的基本情况,展现给考生。从中能够发现,实际上唐朝后期大部分时间内,真正割据的只有河朔型藩镇,在全国数十个藩镇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还能延续160多年统治;且直到“黄巢起义”之前的百余年间,维持了基本的政治稳定,所以正确答案是D。而A、B、C选项,都是从表格材料的某一栏提取的片面信息,且均不准确。从官员任免(人事)方面来说,除了河朔型藩镇, 其他都是听命于中央的,但这是客观的情况,并不能得出藩镇“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这样的结论,而且将河朔型藩镇排除在外,也是不全面的。从赋税供纳(财政)方面来说,唐后期许多藩镇是不给中央上交两税收入的,“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自然无从谈起。事实上,唐后期的中央财政收入,除了藩镇上交的两税外,还有盐、铁等中央直接掌握的税收。从兵额与功能(军事)方面来说,河朔型藩镇是割据自立的,而中原型藩镇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防遏河朔型藩镇,二者之间是一种制衡的关系,但要说“彼此之间攻伐不已”则过于夸大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并且边疆型藩镇主要是防御外敌,而东南型藩镇兵额较少,一般不参与藩镇间的斗争。但B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中学历史材一般对藩镇持负面评价,容易导致错选。本题选项设置有干扰性,层次感较强,需全面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合理的解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5.(2018年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说明元朝【解析】题干材料含着表示转折意思的关联词“(虽然)……但”,说明题干材料强调的重心应在转折词“但”之后,意思是虽然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是“地方官吏的选用、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权力还是掌握在中央手中,即行省的权力有限,反映的是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设计意图——加强中央对行省的管辖,也就是说行省权力有限。四个选项中,与题干意思最接近的选项就是A项,故A项为正确答案。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有题干材料中的“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可知,行省权力有限,并非“权力集中专断”,故C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事,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6.(2018年浙江卷·5)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解析】材料反映出元朝疆域辽阔,为实施有效管理,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故A项错误。B项加强中央集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行省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不属于中央官制,与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汉初的王国问题是主干知识,本题通过表格,设置新的情境,考查考生阅读分析表格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上表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项错误。中央直辖郡国是地方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随着内部分裂势力的逐步解决,到汉武帝时可以全力以赴解决边疆问题,故C项正确。8.(2016年全国Ⅰ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明清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题以明代地方行政变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在地方分设都司、按司和布政使司,以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但这一制度存在着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问题。明中后期,地方民变不断,为了有效地提高行政效率,明政府派遣巡抚总理一地的军政、民政事务,随着时间的流逝,巡抚最终在清代成为定制,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巡抚一职的设置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巡抚的设置是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官制无关,故C项错误。不符合常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不可能对立,因此,巡抚的设置也就不存在是否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关系,故D项错误。B项,符合史实,明政府设置巡抚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符合逻辑推理,过去的行政程序是,地方将要解决问题写成奏章递交六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下六部→再到地方,现在是巡抚代表皇帝,可直接处理地方相关事务,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所以,巡抚的设置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9.(2015年全国Ⅱ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本题以《考试大纲》中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为考点,设置了新情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解读历史信息以及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考生首先应当理解汉宣帝称与其“共治天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并非皇帝与地方长官共享国家权力。后来统治者沿用这种说法,意义相同,并非是学习汉宣帝的治国办法。就教材知识来说,汉代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汉代制度并没有被沿用,所有制度变化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而非地方分权,所以答案是A。10.(2016年北京卷·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唐朝后期中央集权的弱化。【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节度使的飞扬跋扈,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较大,后来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使唐中央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题干发生的事件与唐朝中后期的历史环境相似,故B项正确。汉承秦制,当时中央没有中书省,晋朝以后始设,故A项错误。宋朝立国之初,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尤其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之祸,剥夺将领兵权,强调文人治国,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现象,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同样不可能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D项错误。11.(2013年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解析】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两条线索可知,其发展演变的趋势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故符合题意就是A项。国家行政权力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是在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故B项错误。尽管相权不断被削弱,但是宰相始终没有退出国家权力中心,直至明初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秦朝就开始被打破了,故D项错误。12.(2015年山东卷·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最近原则之二可知,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巩固统治,针对宰相或朝中官员→加强皇权;针对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唐宋规定地方官员任职“避亲”“避籍”,就是防止官员家族势力的膨胀,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这就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达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故B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无需解释。13.(2014年四川卷·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图片]()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亦称逆向选择题),这种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或符合题意的选项是错误的选项。从表中可知,历代最低一级行政区划均为县,其他层级均有变动,而县是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即A项是正确选项,但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据图表可知州的行政区划层级由一级到二级甚至降到三级,因此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故B项叙述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中国古代政府将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由州发展到路再演进为省,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而不是促进地方的自主性,故C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来各朝代,绝大多数实行二级或三级行政区划,故D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错误。14.(2014年山东卷·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解析】根据我讲的解答选择题的最近原则之二可知,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巩固统治,针对宰相或朝中官员→加强皇权;针对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者调整地方行政层级,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巩固统治,针对地方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符合题意就是B项。A项,主体不一致,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属于中央权力机构,与题干地方制度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也不符合题意,“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属于经济信息与题干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2012年新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宏观把握中国政治制度演进进程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专制皇权的削弱会导致国家分裂,之后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每统一一次专制制度就强化一次,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被反复强化的。即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发展趋势是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故正确选项为C。至于君主专制的条件、分裂动荡与专制权力的关系、武力夺取政权,虽是材料中论述主题所使用的证据,但并不是材料讨论的主题,A、B、D三项在逻辑上、史实上均有不能被认定之处。15.(2013年天津·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5分)【解析】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这句话,可以得出汉初实行的制度分别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渊源的作答,考生联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制度都是秦朝遗留下的制度,说明了汉初的制度是继承秦朝的。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2分)【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意义。(2分)【考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解析】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这句话,可以得出推恩令的答案。“国除为郡”这句话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的答案。“又颁布律令”这句话也可以得出答案。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16.(2012年大纲卷·3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解析】第(1)问“刘邦称帝之后,遂封赵佗为南越王”实际上承认了它的半独立姿态,到吕后、汉文帝时期,双方多次交战,汉朝无力解决,再到汉武帝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最终在制度上得到解决。第(2)问西汉平定南越在当时结束了南越分裂,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设立郡县加强了对当地的管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无力解决。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状态从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的趋势明显。(12分)(2)结束了南越的分立局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8分)17.(2018年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解析】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内容, 从中也可反映出中国人民探索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理、推进文化传播的曲折前进的历程。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的村民自治运动更是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在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刻,基于中国国情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极其重要,不仅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社会文明水平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因此,总结中国历史上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以及经验教训实有必要。本题意在选取中国历史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三项重要制度(乡约制度、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 作为典型例证,部分地从纵向贯通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通过简明扼要的材料激发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考查考生对古代乡约制度、近代城镇乡地方自治制度和现代村民自治制度的特点、意义的认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宋明理学、专制主义,近代的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播、清末新政和现代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等,都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必备主干知识。考生作答本题,除了需要具备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等能力外,还需要应用到多项学科关键能力,如:客观叙述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等。 本题第(1)问有两个问题,即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考生需要在全面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解读的基础上,准确理解乡约制度的内容和特征,客观叙述和说明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评价乡约制度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归纳、概括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以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的内容、从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两个方面。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维护社会秩序、发展生产、促进文化传播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18.(2013年新课标卷Ⅰ·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考生另有合理解读,可酌情赋分,如: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表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又如:吐蕃、南诏、流求不见于汉代,表明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等等。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备注: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即可将页面发给打印店打印哦!收藏即可随时随地查看!觉得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同学!
点击领取 | 更多可打印版【一轮复习资料】 ↓
![1625640376289436.jpg 202107021548147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