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重点提炼——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1-01-23 18:01 评论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图片

(2020·全国II卷,29)武装起义

(2019·全国Ⅱ卷,29)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9·全国Ⅱ卷,30)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的探索

(2018·全国Ⅱ卷,30)中国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影响

(2018·全国Ⅰ卷,3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列强的态度

(2017·全国Ⅰ卷,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7·全国Ⅲ卷,30)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外交政策

(2016·全国Ⅰ卷,30)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特点

(2016·全国Ⅱ卷,2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土地革命的影响

(2015·全国Ⅰ卷,2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特征

(2015·全国Ⅰ卷,30)国民政府的持久防御作战

精讲一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国民大革命

1.五四运动

    (1)原因: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②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原因、导火线)

    (2)经过: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先锋、主力:学生    运动中心:北京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第二阶段:6月初以后       主力军:工人        运动中心:上海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③中国外交代表团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意义

    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④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⑤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五四精神内涵: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⑥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⑦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嘉兴(毛泽东参加了会议,陈独秀没有亲自参加会议)

    (3)中共“一大”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③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成立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4)中共的诞生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前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3.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A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背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时代的要求。

    ②工人运动的失败,中共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③孙中山多次革命的失败,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④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

    ②决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

    (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影响:

    ①国共合作实现,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时间:1926——1927年

    (2)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成果: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的主力,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国民革命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失败原因: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

主观: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教训: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尤其是武装的领导权。

    (4)国民革命的意义:

    ①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性质)

    ②它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高考】

    (2020年山东卷,7,3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图片

图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答案】C

    【解析】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工商业者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 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

精讲二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1)背景: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八一建军节由来)

    2.八七会议

    (1)背景: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为挽救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即“八七会议”。

    (2)内容:

    ①会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决定秋收时发动秋收起义。

    (3)意义:它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原计划三路攻打长沙,因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失败。

    (2)概况: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意义:

    ①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从实践上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4.土地革命

    (1)依据:八七会议的决议

    (2)前提: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图片

    5.红军长征:

    (1)原因: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根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因),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出发地点:江西瑞金

    (4)结束:

    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5)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③开始了革命新局面。

    【路线:瑞金-湘江-遵义-赤水-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甘肃、陕西】

    6.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时间地点: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2)内容:

    ①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错误路线。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3)意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高考】

    (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29,4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使中共从合法转向“秘密”斗争,说明此时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和大革命失败之时。面对国民政府从“革命的政权机关”转变成“反动执行机关”、“军阀的工具”,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B项正确;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城市,此时尚未阐明中国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A项错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是右倾机会主义而非“左倾”错误,且八七会议上纠正的是陈独秀的右倾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动员红军战略战役发生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D项错误。

精讲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一)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

     1.九一八事变:

    ①背景:

    a.日本早已制定的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 大陆政策  ”;

    b.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日本企图对外扩张来摆脱经济危机;

    c.中国国共内战,给日本侵略提供可乘之机;

    ②概况:1931年9月,日本炮轰东北驻军,占沈阳。不到半年,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成立。

    ③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2.七七事变:

    ①概况: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卢沟桥。不久,北平、天津失陷。

    ②影响:标志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二)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2.潘家峪惨案:1941年初,日军对河北省丰润县__潘家峪__村民进行残酷屠杀;

    3.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健康活人做实验。受害者三千以上。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根本原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过程:

    ①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将中国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特点:广泛的民族性、阶级性

    4.合作方式:党外合作(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军队的合作)。

    5.作用: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四)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

    1.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A. 防御阶段:(1937.7-1938.10)

   1)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后进行)      时间:1937年8-10月

    意义: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姚子青营坚守宝山县城;谢晋元团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淞沪会战期间进行)

    重要战役: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在林彪率领下同日军在平型关激战,取得胜利)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意义: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3)徐州会战:

    时间、指挥者:1938年春 李宗仁

    重要战役: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中国军队的最大胜利,歼敌1万多人。

    4)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是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结果都失败了;

    失败原因: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而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但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B. 相持阶段:(1938.10-1945.7)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2)盟军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

    1942年1月,蒋介石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随后,中国远征军开始入缅作战。

    2.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斗争:(抗战的中流砥柱)

    (1)政治: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军事:

    ①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此后,八路军、新四军纷纷开赴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变敌人的后方为抗日的前线。

    ③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④百团大战:概况: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进行百团大战。(特点:破袭战,破坏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和据点)

    意义:它是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

    (3)敌后战场地位:中共领导敌后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

    (五)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1)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 (9月9日,中国战区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2)胜利原因: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③日本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

    (3)历史地位(意义):

    ①它是近代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没有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

    ③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④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表现:收回宝岛台湾;成为联合国 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

    八、解放战争

    1.内战的爆发: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共产党先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后又粉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47.6—48.9)

    (1)条件: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解放区土改的进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2)标志:1947.6,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时间:1948.9-1949.1)

    (1)背景: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概况

图片

    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渡江战役(1949.4.21-23)

    ①背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北平和谈破裂。

    ②解放军占领南京:4月23日,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进军全国,追歼残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高考】

    (2020年浙江7月选考,13,2分)抗战家书是一个民族泣血的记忆。有学者收藏到一封80多年前的家书,其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以现势观察,沪战纵有些微变化,决无碍整个计划”。经“沪战”一役

    A.日军被迫三易主帅

    B.抗战自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中国军队取得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答案】C

    【解析】根据“沪战两月”“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可以判断这一战役是淞沪会战,这一战役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C正确;1932年1月28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三万人在上海抵抗日军十万军队的历时33天的英勇战斗,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排除A;广州、武汉沦陷标志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B;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D。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习题

WINTER

1.近代中国,留欧学生李璜在一封信中写道:“近日和议席上,正提胶州事,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与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

A.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D.推动中国向外学习对象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留欧”、“和议”、“胶州”、“吾国使者不及日人有钱有势,故现象颇不佳。”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其结果是中国外交失败,欧美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日本,导致中国对欧美国家深深的失望,推动中国的向外学习的对象由欧美转向苏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此事件无关;B选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事件无关;C选项错误,国共再次合作指的是1937年9月正式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与此事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杜威评价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可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该事件促成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革命领导阶级变化

C.清政府迅速垮台

D.抗日战争的兴起

【答案】B

【解析】“十四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A项不符合史实;清政府迅速垮台是辛亥革命的意义,当时群众基础有限,不是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加入;C项错误;抗日战争兴起是民族矛盾尖锐的产物,不是政治改革,而是民族解放斗争,D项错误。

【点睛】

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启导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某学者认为,“五四”之后涌现的高潮,并非是爱国救亡,而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的社会改造。“无中生有地造社会”,在国家之外建一个自发自主的、有组织的社会,成为20世纪20年代初知识分子的共识。这说明互四运动

A.重新构建了社会核心价值观 

B.激发了国民责任意识

C.迎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积极谋求建立新社会,这说明五四运动激发了国民责任意识,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建立新社会,而非重新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排除A;“无中生有地造社会”“充满了理想主义精神”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实际,即脱离了时代要求,排除C;新文化运动中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

4.如图为北伐时期的漫画《人民的力量》,漫画中,愤怒的民众正将象征“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后面还有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标语牌上写着“农工兵商学大联合”“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该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图片

A.北伐取得决定性胜利 

B.民主革命对象十分凶残

C.民主革命性质的变化 

D.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民众的力量’的巨棒狠狠打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把他们的帽子都打飞了”“很多民众手举棍棒、标语牌,摇旗呐喊,如潮水般赶来”可知,国民革命军发起的北伐战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解释了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故选D;材料只是说北伐战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其最终结果如何,漫画并未给予明确的结论性信息,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漫画重点在于表现民众的力量,而非革命对象的凶残性,排除B;北伐战争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

5.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別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B.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者的革命性质都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都是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选C项;国民革命失败了,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则成功了;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解放战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故A项错误;领导阶级是“三次高潮”最主要的不同点,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大革命是在多个阶级的统一战线下由国共两党合作领导的,解放战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要推翻清朝腐朽统治,国民大革命要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解放战争是要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因此革命对象不一致,D错误。

6.毛泽东曾说:“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给敌人的‘围剿’以有力的打击,才能使我们有力量去扩大红军。”这一言论反映出当时红军

A.决定以经济建设为根据地中心任务 

B.认为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导

C.注意到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重要性 

D.注重提高根据地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可知,当时红军注意到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重要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革命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故选择C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组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是基础,排除A项;经济建设不完全是农民阶级的使命,排除B项;开展土地革命提高了根据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7.下面图文材料记载的事实反映出长征途中

图片

A.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最复杂

B.善用有效宣传播撒革命火种

C.政治纲领缺乏实施的客观条件

D.沿途群众支持及时补充了兵源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长征途中,红军通过及时有效的文化宣传,把中国共产党的政纲等新思想、新主张灌输到劳苦大众心中,把革命真理的火种播撒在长征途中的每一个角落,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川贵地区民族多且军情最复杂,排除A;C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补充了兵源”,排除D。

8.1938年1月2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对第一战区颁发作战计划,指示“第一战区应分两个游击区”:第一游击区,“任津浦及平汉两路北段,以及运河西岸之游击”;“第二游击区……任平汉路之游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民政府

A.已注意敌后游击战的作用 

B.重心转向敌后战场

C.注重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 

D.反共倾向日益滋长

【答案】A

【解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第一战区划分为第一游击区与第二游击区,表明国民政府受中共敌后抗战思想的影响,已注意敌后游击战的作用,故选择A项;抗战初期,国民党注重正面抵抗,先后展开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排除B项;抗战时期,国民党开展了正面战场,共产党展开了敌后战场,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排除C项;此时游击区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抗日,排除D项。

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批评了“左”倾错误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表现-关门主义,随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指出“关门主义者不能根据形势变化来改变革命策略”,他们认为“圣经上记载了的才是对的”。据此可知,这些会议精神

A.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B.源于国民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

C.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

D.表明“左”倾错误统治地位已结束

【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判“关门主义”和“教条主义”,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革命策略,用“统一战线”和民族革命解决民族危机。这有利于全党统一思想,明确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还能得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思想的形成。A项是在中国共产党七大上,B项是八七会议,D项是遵义会议的内容。所以正确答案是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二三十年代召开的会议,须领会材料中心和主旨,并按要求结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准确理解和运用重点知识,科学分析材料。

10.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A.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掌握了有利地形

C.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贯彻了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用,故D项正确。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故A项错误。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信息的特点,故B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得到苏联的支持,故C项错误。

11.1948年11月,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承认国民党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使我外交立于主动,并不等于我们永远不与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发生外交关系,也不等于对待这些帝国主义国家毫无区别”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B.“一边倒”外交政策的提出

C.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

D.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展开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48年11月,三大战役已经开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有所增加,革命战争不断取得胜利,解放战争蓬勃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1948年,新中国还没有成立,故排除A、D两项。B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提出,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2.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这样的战略态势

A.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

B.出现在淮海战役结束后

C.表明国共决战的时机成熟

D.得益于进军大别山的行动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南可进退长江,威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史实,再现了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中“把敌人这个既重要而又薄弱的战略后方,变成了解放军继续前进的战略基地”相符,挺进大别山,能够威胁到武汉和南京,控制长江,符合材料中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A项,从材料中描述的地理位置特征可以看出,这应该是指大别山地区,材料反映的态势应该是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的是反攻的序幕,而不是揭开了渡江战役的序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应该是挺进大别山以后的情形,而不是淮海战役结束以后的状态,排除;D项,国共决战时机成熟,应该是在1948年的8月份,而材料反映的是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的六七月份,时间上不符,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黄允升等《红色档案:毛泽东与中共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痛遭失败。

                                       ——摘编自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出现路线错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体现出的特点,并总结这一探索产生的历史作用。

【答案】(1)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面临严重危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

(2)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

(3)特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作用: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与矛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及材料二“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最激烈地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结合所学从中国革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面临严重危机、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照搬了苏联革命道路、党的主要领导人犯了“左”倾错误,对国情缺乏科学认识、共产国际错误的指示等方面分析当时中共中央出现路线错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结合所学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迫使红军进行长征、“左”倾错误仍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等方面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一中“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材料二中“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材料三中“‘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吸取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在不断与右和“左”的错误斗争中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等方面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中体现出的特点。依据材料结合遵义会议的影响相关所学从使中国革命多次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指明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与矛盾,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方面总结这一探索产生的历史作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加紧策划建立以汪精卫为首的伪中央政权,并对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力东顾的机会,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除去其南进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华北八路军所属各级部队105个团约20余万人利用在华北地区的群众优势,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阶段。百团大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死、毙伤、俘虏日伪军46000余人;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团大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团大战的影响。

【答案】(1)主动进攻:分多阶段进行:进攻与反“扫荡”相结合:充分依靠调动人民群众: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网线为主。

(2)壮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力量: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打击了国民党妥协势力。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利用在华北地区的群众优势”得出百团大战充分依靠调动人民群众;根据材料“ 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阶段和一个反扫荡”得出百团大战中中共主动进攻并分多阶段进行,策略上进攻与反“扫荡”相结合;根据材料“ 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桥梁、隧洞和火车站260多处”得出百团大战以破坏敌人的交通网线为主。

(2)影响根据材料“为了打破其“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摧毁大量敌堡和据点;缴获一大批军用物资……惊呼’ ‘对华北应有再认识’ ” 可结合抗战形势变化从壮大中共抗日力量、振奋抗战信心、打击日军侵略、支持正面战场及打击国民党妥协势力进行概述。


点击查看更多干货内容↓

更多干货(文末链接).jpg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全部评论
努力加载中...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