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通车
全方位高考备战平台
App打开

今日精选-历史: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021-07-12 06:00 历史试题研究史老师 评论

2022高考一轮复习已经拉开帷幕,

小车定期精选干货陪你暑假自习~

快跟上小车的节奏,向理想大学冲鸭!


第3讲 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知道秦的统一,认识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诸侯争霸
(1)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权减弱。
②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开始争夺土地、人民。
③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统治秩序被打破。
(2)表现
①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春秋300多年,战争达500场左右)
②战国时一些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
③出现了卿大夫夺位政变现象。如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3)影响
①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即奴隶社会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西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国—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②促使各国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春秋:管仲在齐国改革、鲁国初税亩改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文侯改革、吴起在楚国改革和商鞅在秦国变法)
③使中国出现了统一的趋势。
④战争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灾难痛苦。
2.秦朝的统一
(1)条件
①人民渴望统一,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如重用李斯、尉缭、韩非、王剪等)
(2)过程:BC230—BC221年,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BC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

二、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1)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①规定了“皇帝”、“朕”、“制”或“诏”、“玺”等专用名称。
②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虎符)。
③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
(2)在中央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即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②九卿:三公之下设立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要官员,分管国家及皇家各项事务。
③特点:a.三公互不统属,相互配合,互相牵制。
b.对于军政大事,先由三公九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减少了决策失误。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形成和演变:春秋后期开始出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后世沿用。
内容:a.地方政权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守和县长、县令均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b.县下设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③意义:a.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b.实现了从“家天下”到“公天下”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c.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巩固统一的举措
(1)制定了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如考核官吏的殿(受罚)最(奖赏)制。
(2)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律》。(立法指导思想:轻罪重罚)
(3)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4)思想文化上: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5)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图片


※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四个数字:
一个核心——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种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
四个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真题演练】
1.(2020年全国Ⅰ卷•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G K Z T C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考点】春秋战国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瓦解。

【解析】D 本题解题关键是弄清楚熊通自立为王所反映的的本质。如果要用我讲的绝对化原则,那就是So easy。秒杀!A、B、C、三项都含有绝对性意思的词语。但我们解析试题并不能局限于此,我们要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对题干材料和选项进行认真详细解读,这样才能培养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并非所有高考历史选择题的选项设置都如此“傻瓜”,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学会试题解析,无题可做!“历史试题研究史老师”公众号推出的系列方法思路,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做题方法思路,将同学们从疯狂刷题的题海战术里解脱出来,让我们的高三过的更有意义、更从容。
题干材料给的时间“春秋时期”,时代特征是奴隶社会走向瓦解,即分封制、宗法制等形成的统治秩序走向瓦解。将题干材料讲的是,楚国国君熊通抢占国周边地区,实力壮大,要求加封爵位等级,遭到周天子拒绝后,遂自立为王。将该历史现象置于奴隶社会走向瓦解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可知,熊通的行为就是僭越,就是对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严重挑战,说明了以宗法分封制为核心的奴隶制统治秩序走向瓦解。
A项:“不复存在”太绝对。不符合逻辑,礼乐制度是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熊通僭越为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王位,肯定在楚国大力强调礼乐制度,即自己可以僭越,但绝不会允许别人僭越。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分封制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并没有反映这一时期贵族们都不遵循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
B项:“消亡”太绝对;也不符合史实,王位世袭制一直存在到清朝完蛋为止。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分封制统治秩序受到挑战,并非王位世袭制存在与否。故B项错误。
C项:“开始”太绝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讲的是分封制,而非宗法制。不符合题意,宗法制讲的是血缘关系、王位继承、大宗小宗、宗庙祭祀等,楚王熊通与姬姓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宗法制度解体与否。故C项错误。
【答案】D
2(2017年浙江卷·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秦汉之间的制度发展呈现出“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的特点,即汉代绝大部分继承了秦朝建立的制度,很少部分进行了调整,其中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丞相制度、郡县制就是继承,而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盐铁官营等都是汉朝创立的制度,封国制就是分封制,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故A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A
3.(2016年上海卷·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内容。看起来比较简单,但要理解材料内容,却不是很容易。题干材料讲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后,秦政府朝堂上开展的一场非常著名的争论——关于如何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以丞相王绾为首的守旧派大臣主张学习西周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坚决反对,最后始皇帝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分封,行郡县。尽管秦王朝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但是历史上关于这两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王夫之在《读通鉴绪论》里认为,关于“封建”即分封制优劣的争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能流行两千多年,谁也不能改变的就是最合适的制度。分封制与郡县制,哪个流行了两千多年而不能改变,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郡县制。因此“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就是郡县制,故B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如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刘邦在总结秦亡教训时得出错误认识(秦速亡就是没有实行分封制导致的),而实行的一种错误的制度,七国之乱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就已经证明了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郡县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再如D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创立的制度。故ACD三项均为错误项。
【答案】B
4.2015年江苏卷·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条件——秦朝的统一。
【解析】题干材料呈现了中国古代早期疆域关于东西起止点的四则差异性比较大的史料,考查的是透过四则史料呈现出的比较大差异的历史表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其实,这里边涉及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我们在研究历史时,面对同一个问题却有不同说法的史料,我们怎样处理的问题。这就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其中就有强调“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所以,面对中国古代早期疆域东西起止点差异比较大的四则史料,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辨别真伪。惟其如此,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对中国古代早期疆域的东西起止点做出符合史实的正确解释。符合题意就是C项。A选,题干材料无从体现“贬抑秦始皇”之意,即不符合题意;另外《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与“贬抑秦始皇”无关。故A项错误。B项的意思就是无法解释,面对这么多史料,经过辨别真伪后,一定有个解释,怎们能无法解释;另外,能否解释与年代久远没有关系,与史料充分、真实与否有关系。故B项不合乎逻辑,错误。D项,题干材料中的“秦琅邪石刻”与《淮南子》文献记载两者相互矛盾,不能“形成证据链”,也就不可能“印证”什么了,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年上海卷·4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     D.丞相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对秦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的识记能力,是课本中小字内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下设有乡吏——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和游徼(循禁贼盗)。郡守、县令选用啬夫管理司法诉讼和赋税征收,故C项正确。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皇帝直接任命地方郡守和县令、县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三者均与选用啬夫无关,故A、B、D三项均属错误项。
【答案】C
6.2015年海南卷·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识记。题干材料问的是秦始皇当年实行的与古代不相同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立刻可以判断出A项为正确答案。再解读一下材料,“罢侯置守”指的是秦始皇罢去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秦始皇并没有实行这些过去就有的制度;另外,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材料中的“罢侯置守”不符,即不符合题意,故B、C、D三项均错误。
【答案】A
7.2013年北京卷·1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石碑《九域守令图》中的“守令”和“并四海、为□县、灭陈、天下合一”等信息,可判断出题干材料讲的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废分封,行郡县的史实。再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要求填写的缺失文字依次是:战、秦、郡、汉、晋、隋。题目要求回答下划线□填写的是秦。故B项为正确答案。ACD三项与题干反映的信息不符。
【答案】B
8.(2012年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赢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再结合我讲的解答选择题应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最近原则之二,统治者采取某项政策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为了巩固统治。由此推知,秦王嬴政通过突出个人功业,傍传说中的伟大帝王,以此达到巩固个人统治的目的。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
92015年天津卷·12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片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7分)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8分)
【考点】本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罗马的政制与罗马法。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只需将双方同一时期材料中的相同或相近意思的关键词勾画出来,然后抽象的概括其特征即可。由材料①中古代中国商鞅变法和古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可以看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为两者都制定法律。由材料②阶段关键词“统一”可以看出,该时期的东西方共同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由材料③中关键词“强盛”可以概括双方共同特征为都进入到强盛时期。由材料④中两个阶段“混乱”到“统一”,“危机”到“中兴”等信息,可概括其特征为两者都出现了混乱、分裂或危机,但后来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由材料⑤中“南下”、“十六国”、“入侵”、“分裂”等信息,可概括双方共同特征为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并走向分裂。
第(2)问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将上一问概括出的双方同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总体分析对比,然后高度概括发现的现象。结合对第一设问的特征对比分析,很容易发现,双方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非常相似。第二个问题要求将双方历史发展轨迹对比分析,看看有什么发现,从纵向来看两者的变化轨迹类似,都呈现出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的轨迹。第三个问题要求结合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由具体现象上升到抽象的理论认识。由本题前两问的答案,不难得出理论性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
【答案】(1)特征:①两者都制定了法律。②两者都实现了国家统一。③两者都进入强盛时期。④两者都出现混乱、分裂或危机,但都走向了统一或中兴。⑤两者都有其他民族大规模迁入,走向分裂。(7分)
(2)现象:两者虽相距遥远,但各个时期历史特征非常相似。(2分)
发现:两者历史都呈现了政治统一和分散交替而行的轨迹,变化节奏也十分相近。(4分)
认识:人类历史发展是有共同性的。(2分)
102014年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图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涉及的考点主要有: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国有专营制度)。

【解析】第(1)问比较简单,结合基础知识,从四大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角度,分别叙述即可。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第(2)问属于论证观点题,观点的提取根据题干“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进行加工,如概括为“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可举例唐朝的强大与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科举制等有很大关系;再如概括为“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可举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都没能实现制度创新,最终结果导致了中国明清时期开始衰落,被西方国家赶超。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图片


11.(2014年上海卷·37)传国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问题:
1)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4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六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答案】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4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2分)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实行中央集权体制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备注: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即可将页面发给打印店打印哦!收藏即可随时随地查看!觉得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同学!


点击领取 | 更多可打印版【一轮复习资料】 ↓

20210702154814728.jpg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全部评论
努力加载中...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