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直属教育部“211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是唯一进入国家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是国家“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 1956 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 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 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6 年,入选 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1 年,入选国家“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 台”建设高校;2017 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3 个学科入选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 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 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干,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 一级学科均处于教育部“双一流”建设行列。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学 科和中西医结合学科排名 A+。
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
近期,学校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详情如下:
(注: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
2022-2023 学年,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 中药制药、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药事管理、护理学、法学、英语、药学、康复治疗学、生物工程、中医骨伤科学 17 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工学 5 大学科门类。
2022-2023 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 15830 人,其中普通本科生 8958 人,本科生所占比例为 56.59%。
截至 2023 年 9 月 1 日,全校(含附属医院)专任教师 1758 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 976 人, 硕士学位 535 人,具有硕博士学位者占比 85.95%;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472 人, 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629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比 62.63%;45 岁以下 青年专任教师 1090 人,占比 62.00%。
2022 年学校总支出为 24.48 亿,其中教育支出总额为 23.06 亿元,占学校总 支出 94.19%。教育支出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学校在预算分配上进行顶层 设计,在保障教学日常运行的基础上,稳步为教育事业提供充足经费保障。根据 2022 年学校本部数据分析,基本支出占教育支出的 59.08%,项目支出占教育支 出的 40.92%。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共 3245 人,与去年相比 有所增加。其中,博士毕业生 242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7.46%,硕士毕业生 1162 人,占 35.81%,本科毕业生 1841 人,占 56.73%;男生 869 人,占 26.787%,女 生 2376 人,占 73.22%;北京生源毕业生 387 人,占 11.93%,京外生源毕业生 2858 人,占 88.07%。截至 2022 年 8 月 31 日,我校 2022 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 向落实率为 93.28%。其中,国内升学 1434 人,占 44.19%;出国出境留学 37 人, 占 1.14%;签约就业 1938 人,占 29.07%。5pys5paH5p2l5rqQ6auY6ICD55u06YCa6L2m分学历毕业去向落实率。2022 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8.76%,硕 士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6.21%,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0.71%。从 毕业去向来看,博士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均以签约就业为主,比例分别为 58.26%、64.11%;本科毕业生则以国内升学(61.92%)为主。分性别毕业去向落实率。2022 届毕业生中,男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1.71%, 女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3.86%。从毕业去向来看,我校男生国内升学比例高于 女生,女生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比例高于男生。分生源地毕业去向落实率。2022 届毕业生中,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去向落 实率为 95.87%,京外生源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2.93%。从毕业去向来看, 北京生源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比例高于京外生源毕业生,而签劳动合同形 式就业、国内升学比例低于京外生源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