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 持高校。学校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深耕“内涵发展”,浸润“质 量文化”。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 科,在教育部近两次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获评全国第一和 A+等级,气象学为国 家重点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农业 科学、材料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等 9 个学科跻身 ESI 学科排名全球前 1%, 其中地球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前 1‰。拥有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 与通信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科学技术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科 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生态学 11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气象学 3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8 个一级学科硕士 学位授权点、26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大气科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 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 6 个博士后科研流 动站。80 个本科专业(不含专业方向)分布于理、工、文、管、经、法、农、艺、 教 9 个学科领域。学校设有 25 个专业学院,以及国际教育学院、雷丁学院(中 英合作)、沃特福德学院(中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龙山书院(大类 培养)、藕舫学院(创新创业)、应用技术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近期,学校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3.9~2024.8),(注: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2023-2024 学年学校本科生数:29803 人,全日制在校生数:39366 人。2024 年,我校面向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共 计录取本科生 7794 人。其中,普通本科 7608 人,专转本 167 人,预科生 19 人。2024 年,我校在江苏录取人数 4602,省内计划较去年增加 448 人。从投档 情况看,学校关注热度高,生源数量充足,质量稳步提高,其中物理最高分 645 分,历史最高分 602 分,物理 615 分及以上 209 人,历史 590 分及以上 131 人, 高分段生源增量明显。2024 年,我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组设置,杜绝冷热搭配,各专业组更加均衡、 有竞争力。其中,110608大气科学拔尖组录取最低分高达635分,最低位次9522, 位次较去年提升了 1091 名,三年位次提升率 23%;双学位拔尖组也表现出色, 人工智能+大气科学双学位专业首次面向江苏招生,录取最低分为 625 分;金融 工程+信息安全双学位的录取最低分 609 分,展现了学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 的实力。新工科拔尖组 1110610 组作为我校招生主要专业组,设有多个热门信息工科 专业,组内有与腾讯、华为、奇安信、海康威视、国电南自、京东等头部企业联 合培养的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以及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计划量 1059 人。录取最低分 604 分,三年位次提升率 7%。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464 人,外聘教师 836 人,外籍教师 125 名,具有一年 以上(累计)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总数为 1170 人,占 47.50%。近年 来,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数量持续增长。截至 2024 年 6 月,师资队伍有中国科 学院院士 2 人,海外院士 17 人,IAA 院士 2 人,国家杰青(含国防卓青)12 人, 教育部特聘(讲座)教授 3 人,教育部讲席学者 1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特 聘专家 16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B 类领军人才 5 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 学家 33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6 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 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3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A 类青年项目入选者 19 人,国家海 外优青 5 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 B 类青年拔尖人才 5 人,国家优青 9 人,江苏双 创人才、江苏特聘教授、“333 工程”第二/三层次培养对象等省部级人才 500 余 人。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 1 个,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 个,入 选江苏双创团队 16 个,入选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教学)团队 12 个,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 3 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 8 个,全国气 象教学团队 4 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3 个,江苏省十佳研究生 导师团队 1 个。获得“111 计划”引智基地 1 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1 个,江苏省级海外引才平台 2 个。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优先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持续增长, 教学条件不断优化。学校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7222.47 元;本科专项教 学经费:16787.89 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716.77 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229.86 元。2024 届应毕业 7356 人,实际毕业 7053 人,毕业率 95.88% 。2024 届实际毕业 7356 人,其中 6926 人获学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率 94.15%。2024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我校 2024 届普通本科毕业生总数 7116 人,截至 8 月 31 日,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为 80.03%,其中普通本科深造率为 47.79%(国内升学 38.19%,国(境)外 升学 9.60%),考公考编率 19.12%,名企就业率为 12.11%。毕业生在升学深造率、 考公考编人数、毕业生起薪满意度等高质量就业多项关键性指标上,实现突破提 升。 2023 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我校 2023 届普通本科毕业生总数 6868 人,截止 12 月 30 日,毕业生总毕 业去向落实率达到 95.25%,其中普通本科(不含专转本)深造率 43.94%(国内 升学 36.10%,国(境)外升学 7.84%),专转本类毕业生国内升学率为 19.11%, 位列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省内就业占比为 71.15%,省外就业毕业生主要流向 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地区。毕业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含物联 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产业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占比为 23.14%,在“高端 装备制造(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次之,占比分别为 9.33% 和 2.09%。学校连续三年获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 A 等高校、江苏省大学生职 业生涯教育基地、江苏省 2023 年就业轮训先进基地、江苏省第十八届大学生职 业规划大赛最佳组织奖、镇江市 2023 年优秀高校人才工作站等。2023 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 4为 93.10%。同时,99.34%的 受访用人单位均表示愿意继续来校招聘毕业生。可见, 学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 养定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毕业生专业知识储备及能力素养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 要求,与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相契合。2023 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 97.55%,研究生为 97.70%,本科生为 97.50%。可见,母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均得到毕业 生的广泛认同。2023 届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 92.27%,硕士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 为 93.82%,本科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 91.80%;此外,96.89%的研究生认为 读研后科研能力有所提高。可见,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生专业知识 储备、综合能力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2023 届毕业生对母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 92.97%,对创新创业实 践训练的满意度为 91.75%,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为 90.57%;认为母校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是课程要契合创新创业的实际需要(52.36%), 认为母校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建立相关实践基地(大学生科技园、 创业园、校外实践基地等)(48.45%),认为母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需要改进的方 面是提供一条龙服务(项目论证、财务管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物业管理等) (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