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院,位于北京市,有展览路校区和沙河校区,是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曾培养出戴秉国、厉声教、姜瑜、张璐等杰出校友。
外交学院因中国外交而生,更因中国外交而兴。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党和国家赋予外交学院的光荣使命,外交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院创建于1955年9月,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倡议,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在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的。周总理为学院亲笔题写校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陈毅元帅担任外交学院首任院长。1958年8月1日,外交学院改名为国际关系学院。1960年10月22日,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1961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校名恢复为外交学院。2013年7月,外交部、教育部决定共建外交学院。
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
近期,学校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详情如下:
(注: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
学校学科覆盖法学、文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个(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4个(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政治学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政治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5个(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法学、国家安全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5个(国际关系、外交学、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国际法学、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安全、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翻译硕士、法律硕士和金融硕士)。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政治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1个(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外交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际关系和外交学),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政治学),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国际关系、外交学和英语语言文学)。这些学科建设成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长期以来在本科专业建设方面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目前学校有教育部批准的本科专业11个,分布在法学、文学、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和政治学、法学、外国语言学、应用经济学4个学科大类,具体为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英语、翻译、法语、日语、西班牙语、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本科专业布局结构为:文学专业5个(占45.45%)、法学专业4个(占36.37%)、经济学专业2个占(18.18%)。近年来,学院在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院共有外交学、英语、翻译、法语、法学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6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法语和法学专业被认定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英语被认定为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截至2023年9月30日,学校有普通本科生1635人,在校生总规模为2882人,折合在校生数约3427人,普通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98%。学校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留学生6人。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25人,实际录取考生425人,实际报到424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9.8%。自主招生0人,招收特长生0人,招收北京市学生71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4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4人,外聘教师44人。折合教师总数约为279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19:1。按折合学生数3427计算,生师比为12.28,学校小班授课特点显著。近三学年教师数量情况详见图2-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12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5.2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22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7.86%。
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7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3个。
2022年,我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803.5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349.06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23.12万元。按本科生1635人计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3263.24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2134.92元,生均实习经费为141.41元。
学校于2018年开始实施转专业制度。2022-2023学年,我校转专业学生7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的0.43%。学校自2015年全面改革辅修制度,辅修专业面向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根据《外交学院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通过自主选课进行辅修专业的修读。2022-2023学年,获得双学位的学生共58名。
与往届相比,深造人数明显增加,深造率新高。
附录:往届就业质量报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