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了解复旦大学的招生政策、培养模式,顺利报考复旦,我们特制作本专题,由招办主任来回答考生最关心的七个问题。
Q
2025年复旦大学的改革力度很大
对考生来说有哪些实际变化?
A
复旦大学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不断优化招生录取政策,吸引最优秀的、符合复旦人才培养理念的才俊报考,来复旦一起拥抱无限未来、无尽前沿。整体而言,我校今年招生录取政策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文理医工四轮驱动。今年我校本科生招生计划为3820人,新工科计划数同比增加20%,交叉项目增加,新文科项目增加。学校通过内生性的存量改革,形成文理医工四轮驱动的格局;积极发展新文科、新理科、新医科、新工科,把交叉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学科创新引擎,引领文理医工高质量发展。共设置73个招生专业(类),较2024年增加27个招生专业(类),覆盖学校新设立的120个融通培养项目。具体以本年度招生专业(类)目录为准。
(二)自主选择专业。我校今年不再设有跨院系的大类招生,原则上按照院系大类开展招生,院系招生大类内专业自由分流。对于考生来说专业确定性更强的同时,学校继续保障学生对未来发展选择的自由度,提供跨院系自由转专业机会(具体以《复旦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为准),2025年转专业申请成功率73.4%。
(三)项目化融通培养。教育教学改革3.0针对过往学段培养脱节的问题,设立了120个融通培养项目。学校不断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支持力度,未来三年内力争科创参与覆盖全体本科生,以增加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和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计划遴选1/3的学生攀登学术巅峰。学生中途如果发现兴趣变了或更适合其他方向,转换路径也很灵活。复旦现有50余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领跑全国高校,其中有41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供给充足,实现学生热门专业修读自由。预计2025级新生中,超1/3甚至一半能走通复合人才成长之路。本次推出的各类项目先前即有学生在自主探索、师友帮助下走通过,学校化“蹊径”为“道路”,将此类发展方向真正道路化、制度化。
复旦的招生政策一直坚持的基本点是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无论是文理工医交叉的学科分布,还是大量融通培养项目的落地,或者是对大类招生的调整,都是复旦“敢为天下先”的证明。
Q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如何招生?
A
复旦大学本科招生分为复旦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两部分,分别编制计划和录取。本科学历、学位证书的学校名称统一为“复旦大学”。
复旦上医设有本科专业8个,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基础医学和药学两个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是我国医学院校近10年获评的唯一特等奖项,为全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示范和借鉴。202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7年位列“医学界”中国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排行榜第一,刚刚发布的2025年榜单上,复旦上医依旧雄踞榜首。本科毕业生成为两院院士数量位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一。
复旦上医拥有6家直属附属医院和12家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中山、华山医院综合实力强,常年位列“全国医院综合排名”前10名。2024年全新升级临床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成立中山临床医学院、华山临床医学院,配备顶级名医指导学业;2025年设立由院士领衔的临床医学八年制“正谊明道班”,打造临床医学领军人才培养新范式。
Q
复旦大学本科教育有什么特点及优势?
A
复旦大学致力于培养“能甄别、能建构、能协同、能坚持”的“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紧紧围绕一流育人质量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巩固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积极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促进学校一流学科优势和一流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引导一流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
(一)最具特色的“2+X+Y”本科培养体系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先行者,复旦始终引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发展。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3.0为核心,全面重塑人才培养体系。通过AI深度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将“2+X”从本科扩展到全学段,在培养路径上实现“2+X+Y”立体交叉的多元融通,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X”是多元发展的路径,“Y”是融合创新能力的塑造。“2+X+Y”强调本研全学段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育人理念,突出高质量通识教育课程、高难度荣誉课程体系、高水平创新能力塑造的全学段覆盖。
(二)最畅通的项目化融通培养机制
复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将从传统单一的“专业”转为灵活开放的融通“项目”。每个融通项目都是教育教学改革3.0的成果,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通过项目制培养,学生可融合多学科养分,依据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成长路径。在入学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最适合的培养项目,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未来方向。学生可在基础研究型、专业应用型、交叉融合型等不同项目间自由切换,支持兴趣探索与路径调整。
(三)最优质的生源群体
复旦大学拥有全国最顶尖的生源群体,近年高考统招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名列前三,医科名列前二,综合评价招生等途径录取的学生则展现了突出的综合素质。优秀同学之间相互启迪与帮助,营造了学校优良的学风传统与学习氛围。
(四)最出色的拔尖人才培养
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基础,以“相辉学堂”“英才班”“领军人才班”等拔尖班为抓手,以“本科荣誉项目”“AI大课2.0版”等为方法,进一步探索拔尖人才的特质、成长规律、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形成了重视知识、能力、兴趣、勇气四要素,高度开放、高度挑战、动态管理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培养为国担当,能承担科技创新、科教兴国重任的复旦人。
(五)最缤纷的书院生活
2005年9月,复旦大学成立复旦学院,以书院为载体,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学校目前有5个书院,聘请资深教授担任各书院院长。书院按学校的住宿区域划分,住宿安排以学科交叉和大类融合为原则。通过住宿空间的文化营造、丰富多彩的书院活动、别具特色的书院课程、师生亲密的互动对话等综合措施,开展全人教育,成为复旦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各书院生活请关注“书院在复旦”微信公众号。
(六)最丰富的课程选择
每学年开设85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大部分为小班教学,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的倡导下,推进全员导师制,用顶尖的师资队伍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业指导,高被引科学家100%为本科生授课。
(七)最成熟的学分制
复旦学生可在学制范围内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灵活地安排自己的修读年限,部分学生可以在三年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提前步入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教育教学3.0改革下,学校将本研课程资源打通,一体化设计培养方案、减少学分、挤压“水课”。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修读计划,锻炼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各专业详细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请查阅复旦大学教务处网站或“复旦大学教务处”微信公众号。
复旦大学教务处
复旦大学教务处官方订阅号。提供教务教学信息,展现复旦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动态。
公众号
(八)最多彩的校园文化
传统文化、国际交流、公益、户外、经管、媒体影视、舞蹈、戏剧等160多个学生社团每年举办活动3200余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才。2023年起,学校集纳全年文化活动,创新编发“文化校历”,引进大批各类文化名人、电影、戏曲、文化展览等校外活动,同时大力培育校内原创文化活动。2024年,“复旦文化校历”小程序上线,集合查询、报名等功能,使校内师生可以“一站式”体验文化活动。校园文化生活请关注“人文相辉”微信公众号或扫描“复旦文化校历”小程序。
Q
就读期间可以转系转专业吗?
A
除招生时有明确限制者外,所有学生均可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的春季学期申请转专业,获得进入其他专业学习的机会。
每年各专业设置的转专业接收计划数占一年级学生数的比例一般在15%-20%之间,但因为经过一年深入学习,学生增加了对高考录取专业的兴趣和志向,实际提出转专业的人数明显低于转专业计划数。近年成功转专业人数保持高位,2025年,转专业申请成功率73.4%,31个专业申请通过率100%。
具体转专业规定可登录复旦大学教务处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网站,查看《复旦大学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实施细则》等文件。
Q
复旦大学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多吗?
A
复旦大学为本科生出国交流学习提供多种选择,个人访学、校际交流项目、院系级交流项目,构成了复旦大学三位一体的学生海外交流体系。本科生赴海外学习形式多样:长期交流项目包括双学位项目、校际学期交换项目、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等,短期交流项目包括各类寒暑期短期项目、寒暑期科研实习、医学实习、国际会议、志愿者活动等。
目前,我校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和机构签订有交流合作协议,与200多所海外一流大学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关系。院系层面本科国际合作双学位项目及交流项目近60个,涵盖专业也非常广泛。
近年来,约60%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可以获得出国出境交流机会。交流足迹遍布5个大洲的国家和地区,交流项目覆盖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多所世界顶尖大学。
除此之外,我校致力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与输送,实施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国际组织开展实习生选派等合作对话,与一批国际组织达成专项实习合作,国际组织实习及就业形势处于全国前列。
更多国际交流和国际组织实习信息可参见复旦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页或微信公众号、复旦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或“复旦生涯”微信公众号。
Q
复旦大学本科生都有哪些毕业选择?
A
2024年,约80%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出国出境深造的本研毕业生中,476人赴QS排名世界前50的境外高校,占出国出境深造毕业生的57%。毕业生就业单位涵盖党政机关,中央、省级直管企业、国有企业,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民营企业及上市公司等。
学校构建了通用、专业相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供一对一生涯咨询、职业测评、AI模拟面试等服务。2024年承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高教组国赛,我校学生获奖18人,奖牌数位列全国第一。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拓展人才输送重点渠道,将实践育人与就业引导深度融合,有效推动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重点领域就业,与学校开展实习实践的省级、市级组织部门及重点企业增至近70个。国际组织实习及就业人数处于全国前列,选调生及党政储备人才持续增长。
复旦毕业生在职场中越来越多地展现出通过通识教育所获得的综合素质和精英特质,其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也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就业综合能力在各类排行榜中均处于国内高校前三。更多信息可参阅复旦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或“复旦生涯”微信公众号。
Q
复旦大学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吗?
A
“不让任何一位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复旦对每一位学生的郑重承诺。目前学校已经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全覆盖。同时,学校开设“绿色通道”,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
除经济上的帮扶举措外,学校设计实施“助力成长计划”,搭建学业促进、心理支持、社会实践、视野拓展、生涯发展五大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帮扶和支持。
学校每年选树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典型,评选政府奖学金及校级奖学金约50项,获奖学生比例超过40%。此外,院系也会根据学科特点设立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学有所长的学生。
更多奖助信息可参阅复旦大学学生工作部(处)主页或“复旦资助”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