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1956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关怀下,形成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单位的“组团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格局。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博士研究生特需人才。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学校始终立足青海大地,面向民族地区,牢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的宗旨,坚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培养了11.6万余名来自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的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和各项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19711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748名,占在校学生的54.4%。
学校现有1338名教职工,专任教师828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62名、副高级职称261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98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
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
近期,学校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详情如下:
(注: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药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现有22个教学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家级一流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级一流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4.1%,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8个,占比为45.9%,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其中工学专业18个、占比30.51%,文学专业7个、占比11.86%,管理学专业8个、占比13.56%,教育学专业5个、占比8.47%,法学专业5个、占比8.47%,理学专业10个、占比16.95%,经济学专业3个、占比5.08%,艺术学专业3个、占比5.08%。
2022-2023学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5187人,其中本科在校生12621人(一年级3505人,二年级3447人,三年级3222人,四年级2447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83.1%。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3300人,实际录取考生3300人,实际报到3243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8.27%。自主招生730人,招收本省学生2232人。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7个,文科招生省份17个。优师专项计划吸引优质生源。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本年度争取到优师专项计划119人,实际录取119人,其中小学教育(全科)56人、英语(师范类)33人、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14人、体育教育16人。录取平均成绩文史类高出省控线59分;理工类高出省控线100分;体育教育文史类高出省控线49分;理工类高出省控线6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