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综合性高等学府,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继2024年设立的五个特色班取得良好培养效果后,今年,学校再,一起来了解——
英语(区域国别实验班) 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正式列入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23年,西北大学成立区域国别学院,次年获批全国第一批区域国别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4月,教育部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设的29种新专业,包括区域国别学。西北大学作为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先行者,依托百年学科积淀,率先响应国家需求,以“文明交往史观”为理论内核,聚焦中东、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关键区域,于2025年正式设立“英语(区域国别实验班)”,打造“语言+区域国别研究”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实验班旨在创新办学理念,整合全校资源,聚焦中东、中亚、南亚、非洲等“一带一路”关键区域。打造以“文明交往论”话语体系培养具有理论分析能力,“语言+学科群+区域国别+在地化实践”“一体四位”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语言通”“区域通”“领域通”“国别通”“语言精专·区域精通·战略精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中国——中东中亚南亚文明交流互鉴与服务“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培养学生从现实重大问题出发,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在人才培养中,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论文开题和写作过程中。
二是采取“4+X”的培养方法,培养“通才+专才”。“4”指人才培养的4个必备要素:1.区域国别学研究生需要聚焦1个重大现实问题;2.至少掌握1门对象国语言;3.至少在对象国进行访学和田野调查10个月(博士生)或1个月(硕士生)左右;4.完成多学科必修课程。“X”指研究方法、相关理论、成果呈现的交叉性。将培养“通才”与“专才”结合起来,鼓励以现实为导向,产出以服务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成果。
三是以国家和社会需求赋能研究生职业发展。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继续深造、胜任各类专业岗位。鼓励研究生做长线研究,关注大问题、出大成果,争取成为复合型高层次尖端人才。
>>特色做法
建设“语言+学科群+区域国别+在地化实践”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必修“英语+对象国语言(阿拉伯语、波斯语、土耳其语、俄语等)”;“学科群”课程设置要涵盖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地理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主干核心课程;“区域国别”指的是选修中亚、中东、南亚和非洲等区域国别课程。“在地化实践”到对象国实践考察。通过上述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国际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建设“行走的实践课堂”。我们已经和伊朗、土耳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埃及等中东国家和中亚五国多所高校合作,未来学生可以扎根和深耕对象区域国别,学习波斯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俄语等,领略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和奥斯曼帝国文明的深厚底蕴,感受丝路文明的多彩画卷。 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智库建设。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分析国际舆情、预测区域风险,赋能智库决策与政策研究。由具有实操经验的大使、参赞等外交官和智库专家授课,指导学生参与撰写智库文件和咨政报告,为国家部委和省政府献计献策,服务国家战略。 高端人才授业解惑。 院长推介 外国语学院院长曹若男教授寄语: 来区域国别学院,做扎根大地的战略践行者!以全球视野丈量文明交往的经纬,用交叉智慧破解国际难题。这里,冷板凳与热话题交融,学术戍边与服务国之大者同行。破界·攻坚·担当,区域国别学院助你成为撑起大国未来的栋梁! 金融学(开源证券智能金融实验班)
本专业自1993年开始招生,已累计培养28届毕业生。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刻重塑全球金融业格局的时代浪潮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重磅升级推出金融学(开源证券智能金融实验班)(4年制本科)。本班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金融学)的深厚底蕴,精准对接金融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需求,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金融发展的复合型精英。
>>培养目标——定义未来金融精英
实验班紧跟金融行业数智化浪潮,着力锻造“金融通·技术通·决策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将系统掌握金融学核心理论,精通金融市场前沿实务,并卓越运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解决复杂金融问题。未来可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金融科技公司、监管机构等核心领域,胜任智能投研、量化交易、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与数据分析等关键岗位。
>>特色做法:本实验班构建深融合培养体系
构建“金融理论+智能技术+创新实践”三位一体课程体系。金融理论根基:夯实经济学、金融学、公司金融、投资学、风险管理等核心理论基础。智能技术赋能:深度融合Python编程、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金融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金融应用等前沿技术课程。创新实践驱动:通过真实金融场景案例、校企合作项目、金融科技竞赛(如量化交易大赛、金融建模大赛)及头部金融机构实习,强化实战能力。 打造“数理建模+算法设计+系统开发+商业决策”四维能力链。培养运用数理模型分析金融市场的能力,掌握设计并优化金融算法与策略的能力,具备开发或应用智能金融工具与系统的能力,形成基于数据洞察进行精准商业决策的能力。 校企共育:深度协同开源证券、上海证券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西部期货等战略伙伴,共建品牌课程,提供高层次访学(赴顶尖交易所、一流金融机构、头部科技公司)与定制化技能强化培训(如智能投顾、量化风控)。双师护航:实行“学术导师(教授/博导)+行业导师(金融科技专家/高管)”双导师制。依托头部企业实习基地,通过真实项目驱动、前沿案例教学,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践能力培养,确保所学即所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人工智能实验班) 学校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办学,持续探索产教、科教融合新途径。2024年11月,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携手获批教育部“一部六院”科教融汇协同育人项目,明确双方联合创办“人工智能”拔尖本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经过双方多次研讨,从2025年开始招生,首批招生30人。
>>培养目标
坚持“以生为本,德才兼修,创新引领,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求为导向,发挥龚祖同等名家大师的精神引领作用,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融合、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重、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协同、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俱备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高端定位:依托西北大学软件工程等学科优势,及光机所在光信息工程应用领域的顶尖科研实力和大科学装置,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 模式创新:探索“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双方共同成立建设委员会,负责教学内容规划指导。小班制教学,学校与光机所双导师指导。除常规课程外,设置暑期训练营、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模式,在人工智能在光电领域的场景实践和科研攻关过程中提升学生能力。 资源汇聚:配备校所协同的一流师资和平台,名家大师领衔授课,前沿大科学装置和高技术基础平台支撑科研训练与专业实践,重点提升学生在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及其在光电领域应用的学术创新能力。 信息与计算科学(网络安全实验班)
>>班级由来
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是保障国家安全、驱动经济转型、提升治理效能、维护公民权益、参与国际博弈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核心要素。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网络安全人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充分调研论证,并在省网信办和学校的支持指导下,数学学院联合网络和数据中心汇聚高水平师资和优质办学资源,以省级一流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依托设立“网络安全实验班”。
>>培养目标
网络安全实验班将通过与网络安全头部企业的深度合作,以数学为基,融合我校在密码学与网络安全方面的优秀师资,构建“基础(数学)-理论(密码学)-技术(网络安全)-应用(数据安全)”的全链条课程体系,打造“模拟场景+攻防靶场+CTF竞赛+实战对抗”四维实践创新生态,全力培养具备密码算法创新能力、数据安全治理能力、网络攻防实战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特色做法
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离散数学、抽象代数、初等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与密码学原理、网络攻防技术、大数据安全等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课程群。 实践教学:精心设计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密码算法创新挑战、系统安全评估等实战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进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安全应用的交叉融合。 师资建设:打破学科壁垒,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建立常态化联合教研机制,共同开发特色课程、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校企合作:与网络安全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集网络靶场、密码攻防、数据安全三大功能区于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部署企业级安全防护系统用于教学演示。 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教学,包括开设系列讲座、指导基于真实案例的课程设计、定期更新实验案例、将CISP、CISSP等行业认证融入课程体系。 实践机制:设置暑期集中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合作企业开辟专属实习岗位,实现“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教学环境与工作场景高度一致、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深度协同”的校企协同育人目标。 (网络安全实验班建设研讨会) 注意: 1.表中★标注的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具体各专业在各省的分组(物理类或历史类)及选科要求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2025年各院系招生专业及咨询方式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