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遗脉流长 汤汤江水见证医魂 昙华林中古韵悠扬 承“勤奋 求实 发掘 创新”之训 以中医药文化滋养未来 写入民族医药的历史长卷 愿你在金风送爽的九月 湖北是神农故里,李时珍的故乡,中医药文化重要发源地。湖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江城武汉,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2003年,原湖北中医学院与原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湖北中医学院,2010年更名为湖北中医药大学,迈上全新的征程。 学校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是全国较早开办中医本科教育和最早开办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全国第一批有条件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是我省第一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省属高校。 历史启其源,文化润其心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现有教职工16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26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848人。 现有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13人。 拥有81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名师、湖北中医大师、湖北中医名师、省公共卫生领军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省博士后卓越人才、省青年拔尖人才。 拥有18位首届全国教育世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省楚天园丁、省道德模范、省医德先进个人、省十佳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2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7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0人。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湖北中医药大学 始终坚持人才第一资源 雄厚的师资力量助力学子们 破浪前行,圆杏林之梦 学校办学层次齐全,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生教育;办学类型较为丰富,涵盖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海外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等。 深耕教育,引领创新 湖北中医药大学 践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成果丰硕,创新精神蓬勃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经验丰富,形成了中医中药并举,文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格局,现有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7个学科门类和35个本科专业。 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拥有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学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拥有7个省重点学科(群),14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 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2个,其中国家中医优势专科9个;国家中管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个(肝病科、肾病科),省级重点专科28个。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23年,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2022年,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拥有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3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8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65门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特等奖、一二三等奖数十项。 奋楫争先,追求卓越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单位、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建设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平台 知古鉴今,勇拓新路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构建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三大体系,形成校医、校政、校企、校地、校研和校校六大开放办学格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与政府有关部门、地市县、中医药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高校等80余家单位开展交流合作。在恩施、襄阳、宜昌、十堰、黄冈、神农架、随州和潜江等8个地市州建立中医药产业研究院,设立3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和留学生教育。积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教外综函【2011】7号文),湖北中医药大学与美国温斯顿·沙伦州立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属于本科学历教育,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 该项目是湖北省首批获准本科招生的中外合作项目之一,并于2014年及2022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考核。 ▲学生赴美国温斯顿·沙伦州立大学学习顺利毕业 秉承传统,融合现代 湖北中医药大学 搭建中外医学交流与学习的桥梁 学校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建有中药资源与中药复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年脑健康中医药防护技术与新产品研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牵头组建、运营管理湖北时珍实验室(第十个湖北省实验室);拥有湖北省中药资源与中药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医肝肾研究及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药材与创新中药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基地、针灸治未病国际合作基地、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及其他等39个省级以上平台。 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和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单位。 ▲湖北实验室服务地方创新发展项目签约现场 ▲2023年8月27日,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湖北时珍实验室主任王琦院士共同为湖北时珍实验室揭牌 躬耕树蕙,弦歌不辍 湖北中医药大学 扎根荆楚大地,聚焦立德树人 锐意进取,行稳致远 新一甲子奋进跨越,再续华章 湖北中医药大学始终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与三甲医院、中医药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毕业生广泛就业于医疗、科研、教育、制药、康复等行业,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 约30%毕业生进入全国知名三甲医院,25%左右进入恒瑞医药、国药集团、药明康德等头部企业,还有15%左右扎根基层,服务社区健康,广受好评。 升学方面,学校考研氛围浓厚,升学率逐年提升,众多学子成功考入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医药名校及科研机构,继续深造,走上学术道路,成为中医药领域的中坚力量。 学校提供从大一开始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开设就业课程、面试培训,举办各类招聘会和专场宣讲,累计入驻企业超7000家,年均开展招聘活动百余场。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对专业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我校以服务社会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就业。 选择湖北中医药大学,就是选择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硕果累累,前景广阔 湖北中医药大学扎根荆楚文化沃土,积极打造融思想性、艺术性、群众性与中医药特色于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环境古韵浓郁,文化氛围生动鲜活。 学校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中国传统文化节”“科技文化艺术节”,推出中医诗词大会、经典诵读、太极拳赛、国潮市集、十佳歌手等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并常态化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构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 “时珍祭”“士冠礼”“汉服展”等传统活动屡获国家和省级奖项,相关成果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学校积极组织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服务军运会、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中医义诊、送药活动,惠及居民数十万人,屡获国家级、省级志愿服务奖项,并被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一批又一批先进青年在此涌现,荣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成为新时代青春力量的生动写照。 以文化塑魂,以活动育人 湖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江城武汉,设昙华林校区和黄家湖校区,占地总面积1610亩,建筑总面积54.3万平方米。昙华林校区位于武昌中心城区,历史人文底蕴浓厚,古朴典雅,书香氤氲;黄家湖校区为山水园林式校园,现代化功能齐全,大气磅礴,秀美庄严。 教室、实验室宽敞明亮,各类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药用植物园、同心湖、体育馆、运动场等一应俱全。学生公寓配备独立空调,让你感受家的温暖。 在湖中医,你可以置身馆藏纸质文献多达170万多册的图书馆里追寻思想的踪迹,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实验室里争分夺秒,食堂里充实味蕾。生活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古韵悠悠,风景如诗 等你亲自来走一走、看一看
黄家湖畔书声琅琅
湖北中医药大学
以岐黄之火薪传不息
从荆楚大地出发
十个理由,动心不止一次
与我们一同踏入这所“医”路闪光的校园
六十七载砥砺前行
湖北中医药大学
肩时代使命
绵延千年传承,奏响医学华章
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聚焦中医药特色优势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科布局科学,成果亮点纷呈
持续为国家输送医学精英力量
雄厚的学术平台,广阔的专业视野
湖北中医药大学
助力每一位追梦人
探索中进步,实践中成才
弘扬中华文化
共筑健康与智慧的未来
湖北中医药大学
坚持开放办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专业优势明显,毕业生就业率高
教育与实践协同奋进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校文化活动多样,传统与创新并重
激发学生艺术潜能
赢得社会赞誉
茶后饭余,漫步杏林之间
春看万物萌动,夏赏绿意葱茏
秋沐金风果香,冬享静谧安然
湖中医的美
查看完整试题
登录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阅读数:5.7 k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