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前身是1906年创办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此后历经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四川省立农学院、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整体迁至原西康省(1955 年撤销)省会雅安独立建校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2001年四川省林业学校整体并入。学校现有雅安、成都(温江)和都江堰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 4500 亩,馆藏文献资源 1579 万册(件)。
现设有学院 27个,研究所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涵盖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1个、二级学科 49 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0个、二级学科 10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 16 个,本科招生专业 76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4个,部省重点学科 20 个。2005 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援疆学科建设计划 40 所重点高校之一。作物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 个学科和1个学科分别入选四川省“双-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和培育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ESI排名世界前 1%,农业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微生物学、工程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9个学科 ESI排名世界前 1%,农学、兽医学 2022年分别入围软科一流学科排名世界前 40 强和前 51-75 强。2017 年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018年作物学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 计划)。
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
近期,学校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详情如下:
(注: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
截至 2023 年 10月,全校共有普通本科在校生共 36628 人,包括一年级 9037人,占比 24.67%;二年级 9090 人,占比 24.82%;三年级 9089 人,占比 24.81%;四年级 9028 人,占比 24.65%; 五年级 384 人,占比 1.05%。折合在校生数 60257,全日制在校生共 44352 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 82.58%。
2023 年,学校面向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计划招生 9300 人,实际录取考生 9305 人,实际报到 9019 人,实际报到率 96.93%,在川招生 5604 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340 人,外聘教师 1477 人,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比为 0.63:1,生师比 19.57。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 64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2.74%。具有高级职称教师 1059 人,占比 45.26%。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 1857 人,占比 79.36%,其中博士学位教师 1219 人,占比 52.09%。学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高级专家1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特设岗位1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4 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5 人,国家 973 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7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15 人,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 15 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杰出人才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06 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54 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杰出科学家5人、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人、天府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19 人,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人选 6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 13 人,四川师德楷模2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辅导员7人。
2021-2022 学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18372.93 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371.34 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544.8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553.13 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49.0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148.76 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为 151.01 元。
注:深造人数有1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