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直通车
全方位高考备战平台
App打开

西安工业大学2023届就业、深造简况: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24-01-24 12:26 博雅数据库 评论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市-公办-理工类
查看详情
 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是国家“兵工七子”成员之一,是我国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硕博培养层次完整的院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是B8协同创新联盟(中国兵器协同创新联盟)发起者之一,军工特色鲜明。
风雨兼程68载,一代代西工人扎根西部、献身国防,始终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军工传统精神,弘扬与时俱进的“在创新中追求卓越”的现代军工精神,形成了独有的“忠诚进取铸辉煌、精工博艺育英才”的西安工大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定不移建设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成为国防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校占地面积1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2000余人。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材料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3个学科上榜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4个,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数位居全国第39位,2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28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
学校设有17个学院、研究院,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文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新时代,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起并成立了陕西高校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联盟,筹建了西安市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成立了西北兵器工业研究院、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新能源与科学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院等一系列国防研究平台,国防科工局西北核安全中心落户我校,军委科技委快响中心在学校设立分中心。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1人,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25人,126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创新人才项目等各类高级别人才项目。
学校人才培养基础坚实,建有166门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拥有36个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拥有3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2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近年来,学校教师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科技创新发展强劲,通过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武器装备承制资格,一大批成果应用在国防装备的关键领域。拥有“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家重点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2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军委科技委、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科工局、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各军种、各战区、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1500余项,学校教师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00余项国防及各类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先进单位。

 
高校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开展自我评估、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途径。
近期,学校发布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详情如下:
注: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8月,就业率为初次就业率。到了年底,年终就业率、升学人数,还会有明显提升
一、基本情况
2023年学校计划招生4595人,实际录取4595人,实际报到4546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8.93%。艺术类录取470人,体育类录取62人,高水平运动队录取8人,内地新疆班录取25人,贫困地区专项录取332人,招收本省学生3102人。学校按照2个大类和49个专业进行招生。2个大类涵盖9个专业,占全校54个专业的16.67%。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46人,外聘教师263人,在校生折合人数25337.5人,生师比为18.39。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571人,占45.83%,其中正高职人员173人,占13.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188人,占95.35%,其中具有博士以上学位教师666人,占53.30%。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998,占总课程门数的50.20%;课程门次数为2143,占开课总门次的31.59%。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10,占总课程门数的20.62%;课程门次数为825,占开课总门次的12.16%。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86,占总课程门数的19.42%;课程门次数为778,占开课总门次的11.4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78,占总课程门数的39.13%;课程门次数为1612,占开课总门次的23.7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63,占总课程门数的38.38%;课程门次数为1588,占开课总门次的23.41%。现有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5人,本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13人,占比为86.67%。
2022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5725.0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735.0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396.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259.5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403.20元,生均实习经费为217.24元。
二、2023届就业
2023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508人,毕业率为99.25%,学位授予率为99.80%。
2023届本科毕业生450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86.28%。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考研率、协议与合同就业率均稳中有升,就业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行业以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分别占签约就业人数的32.59%、18.09%和14.22%,符合学校以工学为重点的办学定位。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呈现多元化,以其他企业、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分别占签约人数的68.81%、22.67%和5.28%。毕业生就业地区遍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西部地方建设毕业生占比67.55%。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08%,聘用过本校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中,均表示未来愿意继续招聘本校毕业生。
三、深造情况
应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人数为697人,升学率为20.39%,其中考研率15.46%。
G K Z T C


登录高考直通车APP
查看完整试题答案
好的
查看完整试题
特别声明:
1.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本站根据实际情况会进行下架处理。
2.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评论 (0)
最热 最新
努力加载中...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