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片被古人赞誉为“山青水秀”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峰峦叠嶂、瀑布飞流的代名词。然而,尽管自然风光旖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却因地理等多重因素而步履维艰,其中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成为无数人努力攻克的重点。
贵州大学,这所植根于黔岭大地的高等学府,肩负着振兴全省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贵州大学创建于1902年,历经贵州大学堂、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等时期,1950年10月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贵州大学”校名。
1997年8月,与贵州农学院等院校合并。2004年8月,与贵州工业大学合并。历经120余年的建设发展,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202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做强贵州大学”,同年11月贵州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强贵州大学的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贵州需求”的要求,把贵州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集中力量做强贵州大学”,引领和带动贵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占地面积4645.83亩,另有教学实验农场1181.26亩,图书馆藏书总量393万余册,电子图书374万余册。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及艺术学12类。下设40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5000余人;在校研究生17000余人。现有在职职工4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占比60.34%。
本 文 来 源 高 考 直 通 车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植物保护)、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药学)、部省合建高校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学科群2个(大数据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1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10个;ESI全球前1%学科7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总数84个,其中国家级5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
在软科2024年中国大学排名榜上,贵州大学位列第95名。虽说受到地域和经济发展限制,贵大总体实力相对较弱,一直以来都在同批次高校之中排行末尾,也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各种“末流211”名单内,但对于许多学子,尤其是贵州本地不想出省的学子而言,它就是最好的选择。211加上双一流,在大部分就业情况下都是一大强劲助力。
至于贵大的“211”头衔之中,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照顾性倾向”,多年来也是众说纷纭,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近年来贵大的发展,也许会让很多人对它的潜力有所改观。
由于历史悠久,贵大校内的建筑风格大多古典文艺,大礼堂、一号楼、文史楼等上了年头的建筑都能算得上是古迹了。甚至还有当年的原装木地板,踩起来不大牢固,却是货真价实、专业老师认证的金丝楠木。
图源知乎@jungle
还有规模惊人的贵州大学图书馆,现有西校区、南校区、北校区三个分馆,馆舍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算得上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据说,这座综合性图书馆的馆藏量是省内各类图书馆之首,藏书总量达378万余册,电子图书366万余册。
图书馆的外观也很特别,文化图腾的印章造型代表贵大之印,将篆体字作为构思来源,用中国红和回转的印章体给人以古朴的感觉,饱含传统文化意蕴,独具匠心。
图源@贵州大学
有人说,贵大,贵大,又贵又大。
贵是物价贵,身处“高原明珠”贵阳这座旅游城市,当地消费水平不可避免地会有些偏高。大是校区大,据贵州大学官网数据显示,学校占地面积4637.61亩,其中教学实验农场985.37亩,在中国高校面积排行榜中长久占据着高位。
贵州大学拥有三个各具特色的校区:西校区、东校区和南校区,它们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贵阳市花溪区的青山绿水之间。还有6个分校区:太慈桥校区、罗汉营校区、沙冲校区、香狮路校区、小关校区、茶店校区。据了解,上课从宿舍走到教室要20+分钟,跨区上课走30+分钟也很正常。
东西校区两校区宿舍条件不错,上床下桌,部分有独浴,楼内配有电梯。北校区相对老旧,但宿舍外环境优美,而且各种美食比较多,校内公认最好吃的食堂——北区的中山园,就在北区宿舍旁边。
西校区宿舍
南校区宿舍
北校区宿舍
其他的5个食堂也是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任学生们挑选。实在不知道吃啥,也可以到大学校外标配的美食一条街转悠转悠,保管你逛得眼花缭乱。
何为贵,何为大?
贵州大学的“贵”更在于培育了许多院士,在科研领域提供了巨大的贡献。贵州第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空间结构专家马克俭,扎根贵大60余载,最大的追求是用最少的钱盖最好的房子,其研究成果在贵州等10余个省市推广使用,节省建设资金上亿元。
贵州第二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业部农药学首位院士,同样是贵大人。宋宝安院士是全国农药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贵大农药学科创建者,他带领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与产品的空白,创造了多个“贵州第一”。
大师当先,群英荟萃为贵州。后起之秀“贵”在挑战,更“大”有可为。作为贵州省的高教高地与人才高地,贵大已然成为贵州的精神文化地标,贵大领军型高端人才占全省高校80%,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占全省高校60%。自建校以来,贵大累计向社会输送55万余名优秀毕业生,70%奋战在贵州省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条战线。
这所至“贵”的大学,必将作为贵州高等教育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在时代的浪潮中“大”有作为,为贵州乃至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非凡力量,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