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河南省使用的是新课标I卷,对数学评析如下。
一、试卷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一)试卷结构创新
试卷由原来的22道题缩减为19道,多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分别减少1道。随着试题数量的变化,试题的分值也相应变化,跟今年1月19号进行的2024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测试保持一致,即单选、填空每道5分,多选每题6分,解答题15题13分,16、17题15分,18、19题17分。
(二)多选题的赋分方式改变
原来多选题错选不得分,少选得2分(原来多选题也是5分)。当学生拿不准的时候往往只选一个,甚至不少学生直接把多选当做单选来处理,而部分学生花了时间和精力多选了一个正确选项却没有得到更多的分数。长此下去,多选题的意义就没了。
这样的赋分方式在适应性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就是部分选对得部分分,两个答案选对一个无错选得3分;3个答案选对1个无错选得2分,选2个无错选得4分。
这样的赋分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三)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改变
新课标I卷打破以往的命题模式,灵活、科学地确定试题的内容和顺序。机动调整试题顺序有助于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打破教学中僵化、刻板的训练模式,防止猜题押题,同时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各种难度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主干知识、提升基本能力,灵活地整合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新课标Ⅰ卷将解析几何试题安排在解答题的第2题,数列内容则结合新情境,安排在最后压轴题的位置。导数题虽然仍然放在压轴题的位置上,但是考法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问考查复合函数求导,第二问在函数导数试题中考查了曲线的对称性的这一几何性质。原先解答题经常考查的概率统计则在第9题多选题、第14题填空题中进行了考查,且方式灵活。
(四)突出思维能力考查
试卷题量减少能够增加学生的思考时间,学生不必过多地关注做题的进度和速度,可以更专注、更深入地思考,更从容地试错,使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展示素养、发挥潜力、脱颖而出,发挥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引导数学教学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这一点在适应性考试中就有明确的体现,在对适应性试题进行评价时,专家们给出了明确评价:多想少算、注重思维能力考查。这个观点也在新课标I卷的试题中很好地体现了。
如新课标Ⅰ卷第12题,通过应用双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可以避免较为复杂的坐标计算以及联立方程求解,从而有效地减少计算量,节省考试时间。
新课标Ⅰ卷第19题以等差数列为知识背景,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过程中领悟数学方法,自主选择路径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试卷在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部分学生可能感觉不太适应。但是最终的结果是相对的,能够把自己会做的题目做好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二、加强考教衔接,引导中学教学
2024届是河南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对河南师生来讲改革或许是从适应性考试开始的,但是就全国范围内而言,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对于2024年的适应性考试试题以及2024年新课标2套试卷的研究,对于新高考改革精神的领悟,改革措施的落实,迫在眉睫。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高考试题命制、教学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参考。适应性考试的改革以及今年高考试题的改革在课程标准中就有,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二)认真钻研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都在打破试题顺序,考查角度,创新考查方式。在各种改变中不变的就是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传统的课堂和教学、练习方式更多地是将精力放在学生多学知识、多掌握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上。学生缺乏对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不能抓住灵活多变试题的本质,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没有太大提高。
高考试题倡导的“多想少算、注重思维考查”,反对的“机械式刷题、猜题押题”正好击中传统教学模式的软肋。
新课标、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载体,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今后的教学和学习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展开。
(三)课堂改革
新课标I卷试题聚焦主干知识内容和重要原理、方法,着重考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中学教学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数学教学本质,回归课标,重视教材,重视概念教学,夯实学生学习基础,给学生预留思考和深度学习的空间。
按照高考试题对教学的指导,今后的课堂设计要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展开。
总之,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创新、重应用,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