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选择要上传的科目
有更新时将进行推送通知

2025北京高考全科评析

高考
更新于 2025-06-11  |  
81次浏览   |  来源:北京考试报

北京高考物理试卷评析

北京市2025年高考(等级考)物理卷命题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综合考虑首都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的命题理念,在巩固北京市二十年自主命题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内涵式发展,发挥高考的人才选拔功能与教学导向作用,打造教考互动、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01
 命题思路

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延续“首都特色”,内化自主命题经验成果,创新素养考查路径,确保物理学科等级考平稳顺利。

(一)命题理念的坚持

坚持对学科本质的深入考查,以清晰的“考什么”推动学科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选择日常教学中典型情境和常规问题考查考生对学科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选取真实问题情境考查考生理解情境、转化问题、建构模型、分析论证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问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模块底层逻辑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思考。通过新颖情境考查考生对学科思想及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选取实验情境深入考查考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发展水平。

坚持对学科教学的持续引导,以明确的“不考什么”防止教学内卷式竞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始终坚定“三不考”,明确素材选取和问题设计的边界。即不考普通物理的下放,引导教学不超标;不考竞赛试题的改编,引导教学不“加深”;不考模式化的复杂问题,引导教学不“题海”。

(二)试题特色的稳定

始终保持试题风格的整体稳定,突出“物理味道”,符合师生预期,有利于教学的稳定发展2025年物理卷继续呈现“基础题简单有新意、中档题基础有综合、难题深入不复杂”的试题特点。如第1、2、18等简单题虽然容易,但与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生活体验和大国重器等联系,颇具新意;第7、10、12等中档题均通过熟悉情境考查概念规律的综合运用,根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程度、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的综合程度来实现难度的有效调控。13、14、19(3)、20(3)等难题深入考查学科本质理解,注重思想方法的迁移应用,注重对模型建构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持续坚持的创新

通过拓宽素材选取,丰富试题呈现,创新问题设计,进一步探索核心素养的考查路径。以模型建构为例,第19(3)题进一步开放设问,在没有题干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构建合理的模型,探索飞机升力来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表现思维张力,促进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符合学科特征的“五育并举”考试内容体系如通过古代景颇族发明的点火器、嫦娥六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发明创造与科技成果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涵养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14题引导考生通过类比法研究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规律进而解释“夜半钟声”现象,使学生感悟科学方法的魅力。第15(3)题以排查实验室电流表故障为背景,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

02
 试题特色

(一)素材来源广泛,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洞天察地、观宇探微、万物之理”的学科特点。(1)试题素材既有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景颇族的祖先发明的点火器、“夜半钟声到客船”等生活情境,也有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运用成就的大国重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2)既有新闻热点的“嫦娥六号月球背面采样”、科技前沿的“反物质研究”;也有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常规问题和典型情境,如:“电磁阻尼”演示实验、电容充电和自感现象、利用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研究直线运动的规律;(3)既有现实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静电除尘”“飞机跑道设计和起飞原理”“电路故障分析”“电磁流量计”,也有对常规实验的拓展和递进设计,如: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圆周运动;(4)既有对物理建模能力的深刻考查,如:推导飞机升力与气流速度的关系,利用玻尔原子模型推导氢原子电离的条件,又有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问题引领,如:声波和光波的传播规律的类比,物质和反物质的对比与联想,点电荷产生的场环境与均匀线电荷产生的场环境的对比。

(二)创新试题呈现方式,素材前后呼应,内在关联,为学生构建丰富的物理图景。如第20题以静电除尘为背景,讨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和电离。第(2)问创设了不同于考生熟悉的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圆周运动模型,考生基于氢原子模型的理解能够推导得出在圆筒截面内做圆周运动所需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基于这样的特点是否可以构建“一个线核的反氢原子”模型?第13题则以反物质为素材,考查了反氢原子的基态能量。第20(3)又以玻尔原子模型为基础探讨基态氢原子的电离问题。三个素材交相辉映、关联耦合,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帮助考生构建了关于自然界的物理图景。

(三)丰富试题问题设计,以灵活开放的问题设计实现对学生能力的立体考查。一是通过简单情境考查基础主干例如在第1题以我国古代的点火器为情境,考查热学中基础的气态方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第3题中金属圆环在磁场中运动的四个简单情境,考查了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二是通过真实情境体现融会贯通。例如第10题,以教材中的电磁阻尼演示实验为素材,创设真实的实验过程场景,从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方面多层面进行融会贯通。三是通过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例如第7题,以嫦娥六号探测器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情境,分析嫦娥六号探测器绕月运动的相关问题。四是通过深化考查突出创新思维。例如第20题(3)引领学生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电离氢原子需要的电场强度的大小,需要考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勇气、方法和物理思想,尤其是面对新问题的勇气。

北京高考化学试卷评析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化学试卷紧随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命题理念。试题坚持守正创新,稳中求进,发挥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促进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推动首都基础化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01
 立足教育强国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化学试题立足教育强国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情境素材的教育作用,旗帜鲜明、潜移默化地正向引导考生价值观念,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试题中。试题践行“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使命。在内容设计上,坚持不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考生坚定“四个自信”,促进考生全面发展。

1.展现国家发展,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试题关注学科对国家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展现国家科技前沿成就,涵养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传递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感。第1题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月壤制备水的研究为素材,促进考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2.结合学科史实,培养有视野、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试题通过展示化学技术的发展过程,融合科学研究背后的思考,传承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促进考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品质,鼓励考生积极投入社会建设,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16题通过使考生了解铅酸电池的发展历史,感受化学学科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

02
反映学科本质,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

化学试题坚持素养立意,反映学科本质,通过试题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北京自主命题功能定位的协同效应,服务科学文化的传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试题通过考查主干内容,聚焦学科思想,体现研究规律,引导价值观念,助力人才培养更加开放、协同、创新,促进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推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

1.从结构看性质,关注化学学科底层逻辑

化学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学化学知识建立和应用的过程中。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是化学学科本质思想之一,试题通过体现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启发考生用学科视角审视实际问题。第4题对比乙腈和丙炔的沸点高低,促进考生从物质微观结构思考其宏观性质。第16题中硫酸根氧化性弱与其结构有关的设问,意在引导教学将“结构”与“性质”建立关联,发展“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

2.从理论到实验,体现科学研究设计思想

化学试题通过完整展示科学探究的思维历程,引导考生建立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科学思维,增强对科学本质的思考,提升科学研究的素养。第19题引导考生从实际问题出发,依据研究目的,设计并优化研究方案,有利于培养考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3.从原理到实践,揭示工程背后学科规律

化学试题将学科内在原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试题展现化学反应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的能力,反映学科思维的发展水平。第18题突出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学科思想,其中水溶液中离子反应与平衡的研究,体现对化学反应调控的应用和对反应的动态分析。

03
稳定教学导向,促进教学实践变革

化学试题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保持命题理念和风格稳定,通过育人理念的持续传导,促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试题结合高中教学实际和考生的能力特点,积极促进高中和高校教育的有效衔接。通过促进教、学、评指向一致,促进减少低效重复,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促进学科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1.注重基础知识,夯实人才培养之基

化学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技能、方法。一是注重基础内容的呈现和应用,引导中学关注基础内容的教学,夯实高阶思维发展的地基。二是注重基础内容的理解和结构化,注重利用主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引导教学讲透核心主干内容。三是基础内容考查结合真实情境,引导考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摒弃“唯知识”理念。

2.注重教材内容,引导课堂用好教材

化学试题依据课标、贴近教材。准确把握课标、教材和命题要求的关系。注重从教材中选取命题素材,引导中学重视使用、正确使用教材。第12题涉及的“铁及其化合物性质”“简单配合物制备”,第14题涉及的“制作简单的燃料电池”均为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第16题紧扣课标中情境素材建议“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生活中常用的电池”“化学电池的发展历史与新型电池的开发”。

3.注重实验研究,引导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化学试题一直重视化学实验的考查。一是注重实验能力的全面发展,由实验基础操作、理论分析、现象研究、整体设计等,多角度、多层面融合基础知识、反应规律和原理进行考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均衡发展,促进中学教学开足、开好实验课程。第7题对实验操作进行考查,引导教学“真做实验”,在考试评价中做到将“课堂表现考出来”。二是以实验研究任务驱动学科本质学习,引导考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全要素过程。第19题所探讨的是一种科学方法建立的过程,通过启发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思考能力,引导教学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发挥其教育功能。

北京高考生物试卷评析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试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立足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认真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试题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着重体现了科学精神的高度、科学思维的厚度、科学兴趣的宽度,强化对考生责任担当、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关键能力的考查,选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01

强化价值观引领,培养兼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试题的命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技强国意识、科技安全责任、健康生活观念是当代青少年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年试题的命制在这几方面做出积极尝试。贴近考生生活,凸显社会责任,强化试题的思政引领力。

1.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新一代成长

试题选用真实科研成果和真实数据为背景命制,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在使考生感受科学研究魅力的同时,激励考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挺膺担当。如第4题、第9题、第18题的背景都取材于生物科学的研究案例。特别是第17题在科学家攻克筛选农用抗生素M高产菌株的技术难题的背景下,引导考生在学习体验筛选高产菌株方法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拼搏精神,深刻体会科技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

2.以责任意识助力新一代成长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常常存在潜在的风险。成长中的新一代必将在未来担负起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避免安全风险、解决伦理问题的责任。第20题以对某遗传病致病机制的研究为情境,在对遗传学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引导考生思考如何避免所研发的药物给人体带来的潜在伤害,着重考查考生避免科技安全风险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

3.以健康观念护佑新一代成长

健康生活的话题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第1题以国家近期推进的“体重管理”行动为背景,从元素与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角度,加深考生对“均衡饮食”的理解,从细胞代谢层面将“适量运动”融入健康观念。第11题以真实的科研数据为试题情境,展示毒品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在考查科学思维的同时也为考生筑牢远离毒品的“防火墙”。

02

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塑造兼备
科学思维与创新潜能的时代新人


生物学科命题秉持“素养立意”理念,坚持在真实科学研究情境中设问,促进考生科学探究素养与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1.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注重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试题通过选用科学研究实例,根据科学研究过程设置问题,启迪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展现北京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第18题,引导考生从两种单基因突变体bg、gk的表型,推测两种蛋白对叶绿体发育的影响,并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分析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此过程中,考生需要完成从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再综合实验证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循着科学家开展研究时的思维路径,完成研究任务。

2.要求考生不仅会想,还要会写,注重考查科学表达能力

清晰的语言表述要以清晰的思维过程为基础。逻辑清晰、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达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力。今年试题继续坚持对科学表达能力的考查,在全卷中设置了4个对科学文本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如第16(4)、18(4)、19(3)、21(4)题,引导中学教学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关注对科学文本表达能力的培养。

3.希望考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注重考查科学文本学习能力

新高考以来,北京生物试卷创设了着重考查考生学习能力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能够有效获取并内化新知识,使用新学知识作答,甚至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以评测考生的学习潜能。今年的第21题即为材料学习题。题目不仅对考生是否学会微卫星DNA鉴定、识别个体的新技术原理等新知识进行了考查,第(4)题更为考生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真实任务,要求考生将新学会的研究方法迁移应用,解决生态调查的具体问题。

03

强化固本培元导向,促进形成兼顾
学科本质与思维品质的新时代课堂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试题聚焦教材中生物学概念的本质,考查核心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引导课堂教学既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促进学科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1.以核心概念为考点,引导教学关注学科本质

试题在“素养立意”命题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课堂教学把学科本质讲清讲透。如第2题以线粒体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对“有氧呼吸”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6题用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创设情境,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系列核心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第19题和第20题考查对特异性免疫和遗传基本规律等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体现了对生命观念、大概念、重要概念等不同层级学科概念的测评。

2.以教材内容为素材,引导课堂用好教学资源

试题大量选用高中教材提供的教学案例,在考查考生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同时,引导教学用好教材中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如第5题以教材中探究DNA复制方式的经典实验创设情境,要求考生对实验背后的科学逻辑进行深入思考。第14题以教材中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现象创设情境,考查对生物学原理或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试题中还涉及如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塞罕坝生态环境改造、抗维生素D佝偻病、秀丽隐杆线虫、微卫星DNA等教材中的研究案例。

3.以教学实验为情境,引导实践做到手脑并重

试题不仅选取教材中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考查,也从课堂实验的实验现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多个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实验原理的深入思考,引导中学多开实验课,开好实验课。如第15题以细胞质壁分离的课堂实验创设情境,让考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原理。

2025年北京市等级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继续发扬北京生物学科命题特色和风格,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保持稳定。通过在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中设计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搭建合适的舞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通过选取社会实践类素材,引导考生在健康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积极思考,促进形成主动履行义务、勇于承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发挥试卷的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高考历史试卷评析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时代主题,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阐释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01

坚持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第一,试题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第18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考生需要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说明其内涵,并恰当地用史实进行阐述。第6题以近代农民起义为切入点,展现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亡道路的曲折历程,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第7题以革命歌谣的形式,强化考生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的理解。

第二,试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第16题从饮食入手,材料展现了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特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气质。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8题以第三方视角,展现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导考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第10题以我国领事工作的重要发展为切入点,凸显“外交为民”理念,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彰显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试题突出文明交流互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史,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第4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央王朝与西域关系知识的把握,有助于考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世界因互鉴而进步。

02
坚持稳中求进原则,体现守正创新精神

从考试内容、形式、难度上而言,与往年相比,试题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突出创新。  

第一,理性看待AI技术,把实践能力考出来。立足AI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直面“AI赋能历史教学与学习”的前沿课题,以“点评AI”为创新情境,深度融合时代元素与历史学科内核,考查考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命题组利用本地化部署AI,设计试题任务,生成多版本素材,将AI作答转化为考核材料,要求考生进行专业点评。这一设计不仅探索了AI融入历史教学的新路径,更有利于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第17题素材中AI作答缺乏价值判断,通过对AI作答的反思与修正,引导考生理性认识AI技术,强化历史学科的思想方法,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二,以大概念引导历史教学与学习,把创新精神考出来。第18题利用“探索与发现”这一大概念,将新航路开辟和由此带来的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再到唯物史观的发现联系起来,考查考生综合创新能力。第19题利用“东亚区域整体性”这一大概念,考查考生对从古代到今天东亚地区秩序的历史变迁的整体性理解,融通中外,引导考生思考其未来发展路径。

第三,突出首都定位,把北京特色考出来。北京作为首都,反映并引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建设与发展。第9题以北京在不同时代的城市定位为切入点,彰显出我国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不断获得发展成就的历史进程,强化考生对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认识。

03

紧扣新课标与新教材,创设
新情境,注重核心素养考查


第一,突出主干知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试题兼顾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第2、4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解。第3、5题考查户籍赋役和货币制度。第13题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2、3、4等题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第5题主要考查考生历史解释能力。第15题通过数据图表形式,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第18题综合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第2问则直接考查考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

第三,多角度创设新情境,体现等级考对考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强调。第16题以饮食为主题,营造生活情境,展示宋元时期南北区域、沿海内陆以及各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让历史更加鲜活。第19题以东亚区域的整体性为主题,营造社会情境。若要理解当下东亚世界的格局,就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该题贯通古今东亚世界,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第20题的主题“快递”,与考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让考生认识到现实生活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历史就在身边。

总体而言,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设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首都特色。试题以新课标和新教材为依据,创设新情境,稳中求进,积极创新,贯通古今,融汇中外,以考促学,以考促教,考查考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充分发挥考试选拔人才的作用,培养考生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历史责任感与担当意识。

北京高考政治试卷评析

2025年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思想政治学科试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理想信念融入新时代伟大发展成就,激励学生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01
坚守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试题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展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深厚感情,激励他们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投身于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第1题以“红色·记忆——北京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手绘作品展”为背景,揭示了革命历史的深厚内涵,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铭记来时路,感恩前行人”的道理,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8题取材于我国边疆一个多民族聚居村庄幸福生活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是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第21题从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入手,展现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不同发展阶段任务的精准定位,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在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历史担当,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02
回应时代命题,紧扣国家社会脉

试题聚焦“国之大者”、新质生产力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第4题以AI“鹰眼”鸟类监测系统用于生态保护工作、第14题以中国企业借助数字化平台发展新型离岸贸易创设情境,呈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第18题聚焦脑机接口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等前沿技术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作为科技先行者需要承担科技向善责任,应遵循技术伦理,提升法治意识和思维品质,规范科技应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

17题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了北京群众诉求与回应机制的变迁过程,使学生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认同和理解打造“中国之治”的首都样板。

第20题聚焦时事热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启动“五大工程”,开启了中拉双方携手同行的新篇章,引导考生认同和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03
聚焦关键能力,提升学科思维品质

试题聚焦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坚持素养立意,突出真实情境中的关键能力考查,提升思维品质,注重各模块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科能力的互融互通,促进教考衔接。

第9题围绕规范引导露营市场的健康发展、第10题取材于春联,考查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财产权等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法律生活,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

第16题结合非遗传承的思考,给学生提供深度学习和思考空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第5题以北京市水生态保护工作成效为背景,通过演绎推理,在感受北京新时代生态文明成就的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第18(2)问直面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回应,引导学生关注培养综合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04展现北京发展成就,彰显首都风范

试题将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渗透题中,多方位展现首都历史文化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增进学生对自己所生活城市的了解,引导青少年热爱家乡、心系祖国、胸怀天下。

第16题聚焦“兔儿爷”非遗文化的传承,京韵京味;第5题以“五彩鱼”家族成为城区河段常客为例,反映出北京“蓝天碧水”行动的显著成效;第13题“南箭北星”的集群化发展,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筑牢发展根基的重要性。

第17题展现北京市民诉求与政府回应机制演进进程,体现北京在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第19题展现“十四五”文化新业态的发展变化,在传统保护与现代发展中展现北京文化繁荣。

试题总体稳中有进,注重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北京高考地理试卷评析

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卷(以下简称“试卷”)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坚守“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使命,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卷命制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为依据,巩固深化新高考改革成果,有效发挥考试的引领作用。试卷符合首都基础地理教育实际,在传承中求创新,落实“四个突出”和“四个考出来”命题理念,不断完善地理学科测评体系,以首善标准服务人才选拔,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

01
启志润心,让人地和谐彰显价值旨归

(一)聚焦区域发展,培养胸怀祖国的时代新人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路径。试题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要区域战略体系,引导考生认识地理学科在服务国家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第20题展现北京作为种业之都,在种质资源保护方面的发展成就。第4、5题通过新疆光伏发电与北京用电错峰的精准衔接,引导考生理解能源跨区域调配带来的双赢局面。

(二)厚植文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1—3题选取金银花为素材,展现中药材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帮助考生理解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彰显中华文脉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雪峰山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第18题(3)要求考生概述该地区民居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地理条件,引导考生从地理时空视角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三)感悟美丽中国,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城乡环境特点鲜明,试卷体现大美中国和绿色发展。第6、7题采用乡村景观模式图的形式,既呈现美丽乡村,又彰显因地制宜振兴乡村的重要性。第16题通过水土流失试验,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原理分析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列举大龙华乡绿色建材工业园区的生产措施,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厚度。

(四)展现大国担当,关注科技进步与国家安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第17(2)题以我国对加勒比国家多年水产技术培训为背景,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彰显大国务实合作的开放胸怀。第19(3)题以广交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话题,表达民营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第20题聚焦我国种质资源的发展变化,引导考生探讨种质资源保护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02
提升素养,让人才选拔更具创新生态

(一)定位基础,落实主干知识考查

试题强化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考查。第2题以金银花种植范围变化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及农业区位因素等主干知识。简易天气图是核心内容之一,第8题要求考生结合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推理、推断天气系统,解释天气现象。

(二)着眼思维,注重学科能力考查

第16(1)题与第18(1)题注重地理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第16(3)题需要考生对地理要素、监测目标等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地理高阶思维。第19题要求考生说明首届广交会选址原因,以及会址迁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影响,引导考生关注地理要素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考查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知识迁移应用。

(三)立足进阶,强化核心素养考查

第11、12题涉及规划范围、流域范围、功能范围等多类型的区域,考生需要结合图像辨析区域划分原则,重点展现其区域认知发展水平。第16(2)题需要考生从企业和政府等角度列举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措施,突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融合考查。第20题要求考生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展开论述,多维度、有逻辑地论述种质资源保护的意义,注重“全素养”考查。

03
汇聚合力,让教考互动赋能学生成长

(一)关注教材理念和内容,引导教学提质增效

第13、14题呼应教材中东非高原动物迁移案例,揭示动物栖息地的改变与地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题目意在引导教学关注教材的迁移与运用。第15题聚焦不同主体功能区所提供产品的差异性,通过对教材内容模块的再创造引导教学注重对教材的深入开发。

(二)增强开放性和灵活性,鼓励考生独立思考

试题通过灵活开放的任务设计,鼓励考生各展其才,各放其彩。第16(1)要求考生从林地和坡耕地任选其一解释水土流失原因,体现任务的选择性。第16(3)为绘图任务,需要考生组织系统模块,绘制结构合理的旱情监测框架,具有灵活性。第20题为开放性任务,需要考生运用地理思维建构作答框架,考查考生面对富含挑战性的复杂情境时的独立应变能力。

(三)提升任务解决体验感,促进“五育”融合育人

试题通过多种方式增强考生在任务解决过程的体验感,促进考生全面发展。第1题围绕金银花茶的保健功效与二十四节气设计问题,融合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五育”有机融合。第16题通过设计多环节的探究过程,促进考生感知人地和谐之美,助力创造性劳动观念的养成。第19题通过铺陈港商华先生一家三代的广交会参展经历,不仅鲜活地展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变迁,也蕴含时代变迁下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更展现历经岁月流逝仍不褪色的家国情怀。

04以生为本,让地理思想实现学段衔接

(一)以“问”启学,增强兴趣驱动

试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大气平和。第1组试题采用学生手绘中草药名片的形式,为考生提供良好作答氛围。第20题模拟学校学生云端调研报告的场景,融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大语言模型工具,呼应首都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第19题体现地理学科格局、过程、尺度等综合研究范式的特点。

(二)以“图”固学,提高学习效率

试卷图表呈现形式丰富,尺度多样。通过图像设计激发和调动考生能力,落实时空尺度思维的培养,促进考生养成良好用图习惯。第6题要求考生通过景观模式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该村适宜发展的产业。考生可以从“找要素、探关系、做评价”的景观观察法入手进行综合分析,提升学习效率。

(三)以“用”促学,体现知行合一

第7题聚焦林地种植食用菌带来的影响,选项涉及泥石流、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山地垂直地带性等,引导考生通过系统分析后,发现选项间的内在联系,促进考生将“知识孤岛”转变为“创新大陆”,实现学以致用。第9、10题基于野外勘探地质剖面,考生需要综合运用地层顺序、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等,解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声明:本文由京考一点通团队排版编辑,内容来源于北京考试报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item.likecount}} {{item.likecount}}
{{item.user.nickname}}
{{item.user.verified_info}} . {{ getDateDiff(item.createtime) }}
{{item.user.city}} | {{item.user.grade}} . {{ getDateDiff(item.createtime) }}
{{ itemComment.nickname }}:
查看{{item.co_comment_count}}条回复
当前学科下暂无评论,快来发布第一条
或切换至 #全部评论# 查看其他评论内容
上拉展开全部评论
举报理由选择
确定
高考直通车官网
高考直通车

哇哦!快加入高考直通车APP,发现更多精彩内容,与学霸一起交流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