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分析
夯实科学教育之基 赋能强国人才选育
北京市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试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立足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认真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精神,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充分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试题在突出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着重体现了科学精神的高度、科学思维的厚度、科学兴趣的宽度,强化对考生责任担当、科学素养、思维品质、关键能力的考查,选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强化价值观引领,培养兼具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试题的命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技强国意识、科技安全责任、健康生活观念是当代青少年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今年试题的命制在这几方面做出积极尝试。贴近考生生活,凸显社会责任,强化试题的思政引领力。
1.以科学家精神引领新一代成长
试题选用真实科研成果和真实数据为背景命制,展示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在使考生感受科学研究魅力的同时,激励考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挺膺担当。如第4题、第9题、第18题的背景都取材于生物科学的研究案例。特别是第17题在科学家攻克筛选农用抗生素M高产菌株的技术难题的背景下,引导考生在学习体验筛选高产菌株方法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的拼搏精神,深刻体会科技在社会生产和发展中的作用。
2.以责任意识助力新一代成长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民生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常常存在潜在的风险。成长中的新一代必将在未来担负起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避免安全风险、解决伦理问题的责任。第20题以对某遗传病致病机制的研究为情境,在对遗传学基本规律考查的同时,引导考生思考如何避免所研发的药物给人体带来的潜在伤害,着重考查考生避免科技安全风险的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
3.以健康观念护佑新一代成长
健康生活的话题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第1题以国家近期推进的“体重管理”行动为背景,从元素与化合物的生物学功能角度,加深考生对“均衡饮食”的理解,从细胞代谢层面将“适量运动”融入健康观念。第11题以真实的科研数据为试题情境,展示毒品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在考查科学思维的同时也为考生筑牢远离毒品的“防火墙”。
强化核心素养考查,塑造兼备科学思维与创新潜能的时代新人
生物学科命题秉持“素养立意”理念,坚持在真实科学研究情境中设问,促进考生科学探究素养与科学思维水平的提升。
1.引导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注重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试题通过选用科学研究实例,根据科学研究过程设置问题,启迪考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展现北京考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第18题,引导考生从两种单基因突变体bg、gk的表型,推测两种蛋白对叶绿体发育的影响,并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分析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在此过程中,考生需要完成从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测,再综合实验证据,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科学研究思维过程,循着科学家开展研究时的思维路径,完成研究任务。
2.要求考生不仅会想,还要会写,注重考查科学表达能力
清晰的语言表述要以清晰的思维过程为基础。逻辑清晰、科学准确的文字表达是科技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力。今年试题继续坚持对科学表达能力的考查,在全卷中设置了4个对科学文本表达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如第16(4)、18(4)、19(3)、21(4)题,引导中学教学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关注对科学文本表达能力的培养。
3.希望考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注重考查科学文本学习能力
新高考以来,北京生物试卷创设了着重考查考生学习能力的新题型,要求考生能够有效获取并内化新知识,使用新学知识作答,甚至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以评测考生的学习潜能。今年的第21题即为材料学习题。题目不仅对考生是否学会微卫星DNA鉴定、识别个体的新技术原理等新知识进行了考查,第(4)题更为考生创设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真实任务,要求考生将新学会的研究方法迁移应用,解决生态调查的具体问题。
强化固本培元导向,促进形成兼顾学科本质与思维品质的新时代课堂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试题聚焦教材中生物学概念的本质,考查核心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引导课堂教学既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解,优化教学内容结构,促进学科育人能力不断提升。
1.以核心概念为考点,引导教学关注学科本质
试题在“素养立意”命题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引导课堂教学把学科本质讲清讲透。如第2题以线粒体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对“有氧呼吸”这一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第6题用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创设情境,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一系列核心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第19题和第20题考查对特异性免疫和遗传基本规律等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试题体现了对生命观念、大概念、重要概念等不同层级学科概念的测评。
2.以教材内容为素材,引导课堂用好教学资源
试题大量选用高中教材提供的教学案例,在考查考生核心素养与思维品质的同时,引导教学用好教材中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如第5题以教材中探究DNA复制方式的经典实验创设情境,要求考生对实验背后的科学逻辑进行深入思考。第14题以教材中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现象创设情境,考查对生物学原理或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试题中还涉及如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塞罕坝生态环境改造、抗维生素D佝偻病、秀丽隐杆线虫、微卫星DNA等教材中的研究案例。
3.以教学实验为情境,引导实践做到手脑并重
试题不仅选取教材中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进行考查,也从课堂实验的实验现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多个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教学实验原理的深入思考,引导中学多开实验课,开好实验课。如第15题以细胞质壁分离的课堂实验创设情境,让考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基本概念与科学原理。
2025年北京市等级考生物试题的命制,继续发扬北京生物学科命题特色和风格,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保持稳定。通过在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中设计不同层次和角度的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搭建合适的舞台,助力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通过选取社会实践类素材,引导考生在健康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等方面积极思考,促进形成主动履行义务、勇于承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发挥试卷的育人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试题分析
聚焦素养考查 落实科学教育
倡导学会学习 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卷依据课标,贴近教材,达成“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试题继承发扬北京生物学学科命题特色与风格,聚焦核心素养,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与态度责任的整合,落实科学教育,注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查。试题呈现以下特点。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聚焦核心素养考查
试题情境紧密贴合生活实际,选取健康生活、疾病治疗、生态保护等情境,以及真实的科研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1. 紧密联系实际,实现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1题从国家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入手,分析对践行“健康饮食、科学运动”的正确认识;第16、19、20题涉及不同疾病,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倡导健康生活理念、提升公民素养及身体素质;第12题通过塞罕坝生态环境的变化、第13题建设湿地公园改善生态环境,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增强考生对生态观的深入理解;第20题(4)通过设问“为避免对患者的潜在伤害,如何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引导考生体会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体会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避免科技安全风险,体现责任意识与担当。
2. 聚焦日常生活中生物学问题解决,关注逻辑推理及论证能力考查
第3题的“加酶洗衣粉”、第19题的“过敏反应”、第20题的“听力和视力受损的相关疾病”等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情境,引导考生解释现象、解决问题,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同时强化对思维的考查。第16题(2)分析血液中T4高于正常人的原因,第16题(4)根据T4分泌调节过程向家长作出解释;20题(2)基因型的判断,考查考生应用所学进行推理、论证能力,20题(3)依据提出的治疗药物的要求,进行实验证据结果的预期,凸显证据与循证意识。
3. 通过科研情境,引发深度思考,培养科学探究和迁移创新能力
试卷中的科研素材,有的来自科学史,如第4题的“细胞凋亡研究”、第5题的“DNA半保留复制研究”;有的来自当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如17题(4)呈现了科学家对抗生素M高产菌株的筛选过程,考生能够在学习科研方法的同时体会真实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问题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原因,深度理解筛选方法。18题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意义,引导考生对叶绿体发育过程的基因调控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得出科学结论,并从进化与适应这一生命观念的角度深入认识生命现象,揭示科学本质,展现生命真谛;21题(4)设计实验方案,考查考生运用新方法进行迁移应用,解决生态调查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彰显生命科学本质特征
落实科学教育育人目标
试卷在生物学问题情境创设、科研结果呈现、科学思维阐述等方面评估考生的科学素养。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在试题高质量前提下激发高中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有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群体学科学、用科学,萌生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意愿。
1. 情境指向完成挑战性的任务
试题情境包括国家、地区和个人等不同层面。研究的对象涉及小鼠、拟南芥、链霉菌和线虫等常见模式生物。第16题要考生像医生一样,基于甲状腺激素T4水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现象,以消除患者家属的顾虑;第17题要考生像育种科学家一样,基于微生物的分离和提取技术用粗提液筛选抗生素高产菌株(M+)。每一个非选择题的题干和小题之间,都隐含科学研究的故事线。
2. 图文材料采用典型科研数据的形式
试卷中有来自生态学调查和微生物培养实验的数据表格,有来自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电镜观察叶绿体的镜下视野照片;有源于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微卫星DNA片段类型的电泳结果;还有柱状图、折线图,以及遗传系谱图、生活史概念图、微卫星DNA序列示意图,包括学习材料题在内整卷具有鲜明科研文献特征。
3.通过开放性问题灵活呈现不同的思维路径
保持适当比例的开放性问题,可以有效外显考生科学思维的路径。第20题(1)要求考生透过家系性状表现的现象,揭示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本质,第20题(3)则转换了角度,从制备具有治疗效果药物的需求出发,学生在已知基因表达和识别标记原理的前提下,预测荧光强度的检测结果,第20题(4)是对选择病毒作为载体条件的解释;第21题(4)设计利用DNA样品研究种群性别比例的实验方案等,都能够促进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
激发学习潜能
促进终身学习和成长
1. 从记忆理解到迁移应用,引导学生落实核心概念
试题突出对核心概念本质和内涵的考查,为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理解和应用提供了展示空间,引导学生首先能够将所学知识“吃透”,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第16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教材中“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反馈调节轴的知识,分析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情形下,甲状腺激素水平、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摄碘率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向家长作出科学解释,体现社会责任;第19题,引导考生应用特异性免疫的知识分析过敏反应复发的关键细胞及特点。
2. 从得出结论到表述过程,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试题旨在引导学生展现清晰的逻辑思维过程,并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将过程规范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既想得明白,也能清晰阐述。第19题(3),考生要能够准确分析脾细胞转移实验的处理及结果,并运用免疫学知识和科学的语言阐释三种免疫细胞的关系;第20题(4),让考生从基因治疗安全性的角度分析病毒作为载体应具备的条件并加以解释,引导考生不仅要懂是什么、为什么,还要能够通过恰当的科学语言进行说明。
3. 从新知学习到深入思考,促进学生学习潜力增长
获取、加工、输出和运用信息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试题为考生创设了学习和应用新知的空间,不仅测评考生的学习潜能,也有助于学会学习,增长学习潜力。第21题,在生态调查背景下,为考生提供了微卫星DNA鉴定、野外识别动物个体的新技术等新知识,引导考生将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计算动物的种群数量,并利用所学方法,设计分析性别比例的方案。
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发挥教学引领导向作用
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题生动诠释了“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学目标(教)、学生学习(学)和考试评价(评)的一致性,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
1. 依据课标“内容标准”命题
试题考查的知识内容与课标重要概念对应,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课标和教材。第2题考查有氧呼吸过程中细胞不同部位产生ATP量的差别,对应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反应特点及发生场所;第7题让考生判断给定表现型的双亲子代伴X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第8题提供萝藦类植物和斑蝶类蝴蝶之间协同进化的实例,考查考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全面认识;第16~18题中的前两问均考查相关情境中重要概念,包括内分泌系统的组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基因突变的特性、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免疫系统的组成与体液免疫的基本过程等。
2. 依据课标“学业质量”命题
选择题以水平一、二为主,侧重考生在熟悉或简单的陌生情境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查。第5题中呈现科学家研究DNA复制时的密度梯度离心实验;第15题中给出处于清水和0.3g/mL蔗糖溶液的两个细胞,都是考生都很熟悉的情境,在选项中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对实验方法的掌握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非选择题多为复杂的熟悉情境或陌生情境,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水平三、四的考查,体现考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凸显考生的学科特长,体现甄别与选拔功能。每道题的设问均沿考查思维能力的主线渐次展开,在“问题→解决→新问题→再解决”的场景中实现能力进阶。六道大题之间总体呈现由易到难的顺序。第21题的学习材料中呈现了全新的情境——利用微卫星DNA进行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将生态学者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的真实数据呈现给考生,要求考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处理数据、估算种群数量,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调查性别比例的实验方案。
2025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生物学试卷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都保持了稳定,在命题特色和风格上也延续了北京特色,为考生展示学习成果搭建合适的舞台,助力科技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对北京市生物学课堂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点评专家
荆林海 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乔文军 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 霞 正高级教师 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柳忠烈 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晓昕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转载:北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