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第二次呼吸”说开去 北京市 北京卷 张铭珊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小到个人攻克专业核心课程,大到国家科研团体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拦路虎”的出现在所难免。因而,突破障碍的封锁是我们永恒的人生课题,唯有迎难而上,方能感受到“第二次呼吸”后的畅然。 冲出第一次濒临窒息的绝境,才有第二次呼吸的浴火重生,而“极点”的出现往往是众人所面临的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极点”即我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难题,是完成某项任务的关键所在。越过“极点”,收获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而逃避“极点”,终究是一无所获。 然而,大多数人往往在接近极点的过程中,便因极点之难而望而却步,实则忽略了极点所蕴含的成长的馈赠。因而,正视极点的存在,是获得第二次呼吸的心理前提。极点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海拔,一步一个脚印的落实,终会翻越。毛泽东同志于抗日战争面临严峻挑战之时写下《论持久战》,既言明了越过极点之决心,又强调了持久作战之必要,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由此观之,以积极之心面对极点,你便具备了“第二次呼吸”的先决优势。 极点的存在,不仅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量,更是对个体意志的磨砺。因为极点虽然在表述中仅有一“点”,但是实际和极点较量的阶段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极度缺氧到重获活力的蜕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呼唤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的支撑。“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便言明了这个道理。反观当下的部分青年,于逃避“极点”中苟且于眼前的舒适,在无数次寻求殊途与捷径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这不是成长应有的模样。真正的强者,不会因一时疲惫而放弃,而是在坚持中磨砺意志,最终迎来“心肺功能”的增强——即个人能力的跃升。 需要注意的是,获得第二次呼吸的过程,绝不是以蛮力抵抗挑战,有时更强调深层次思维方法的调整,这绝不代表消极的逃避,而是积极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本身。有经验的运动员不会在精疲力竭时盲目加速,而是调整呼吸节奏,优化步伐,以更科学的方式渡过难关。同样,我国在应对气候治理这一全球性“极点”时,并未采取激进手段,而是通过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因此,面对困境,灵活调整方法,往往比硬拼更有成效。 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所面临的往往不止一次“极点”的考验。在消极懈怠之时,请记住,每一次困难的淬炼,都在使你的羽翼更加丰满。正如长跑者在经历多次“极点”的考验后,心肺功能不断增强,我们也在一次次跨越困境后,迎来更从容的人生。在获得“第二次呼吸”的过程中,我们承受极限的范围在逐步增强,个人的潜能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发,破茧成蝶是必然。 回望来路,那些曾让我们窒息的“极点”,终将成为脚下的风景。人生不会因一次突破而永远平坦,但每跨越一座高山,我们便能看到更辽阔的天地。愿每个人都能在漫长的奔跑中,找到自己的节奏,迎来属于你的“第二次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