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疫情期间高三复课后的“第一战”,卓越教育高考改革研究委员会化学团队认为本次的广州一模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全国1卷的影子,如整体试卷的结构、题型及上涉及到的高频知识点。但整体难度比2019年高考略低。同时试卷中出现了许多创新点,比如新名词、新形式、新信息层出不穷。如选择题第13题,将抽象的工业流程具象化、工业流程中的“置换率“、反应原理中的“选择性”、有机合成中的“克莱森(Claisen)重排”……攻克这些创新点,也是学生拿高分的关键。
总体来说,作为一模试卷,能够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现阶段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今年高考做出初步预估。
1. 试卷各板块占比


2. 2020一模试卷考点分析——选择填空考点分布


从各板块分析可得,分数占比和试卷结构与去年高考基本一致。在题目设置上注重双基,考题形式与2019年全国I卷大体一致,贴合高考,并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尤其是考查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弘扬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例如选择题第7题,通过古文形式对古代科技成果的特点分析,考查瓷器、造纸、黑火药和指南针的化学本质,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展示了中华文明,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02
凸显化学学科的重要应用价值
联系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设置问题更加凸显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广泛的实际应用。例如第11、13、35题题,均与“锂“有关,切合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锂电池”有关的热点科学技术成就。
第11题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驱动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锂为载体,考查电解池的基本原理。但信息较往年隐晦,需要结合题干“提取金属锂“与图中的微粒移动方向进行电极的判断,对学生整合信息能力要求有所提升。
第13题以可再生能源风能驱动工工业生产流程—一种基于锂元素的电化学过程来合成氨,综合考查了能量的转换,形式较为新颖,把抽象的工业流程具体化,把流程路线形象化。起点高,落点低,选项中主要考查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反应方程式书写。
两道题均体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03
常规题型稳中有变, 新名词新概念频出
第10题元素推断,回归该类题型的常见考查形式,只要细心推导,小心求证,问题不大。,
第12题,与2019年全国1卷类似,以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溶液(pH-V),该类题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区分度高,更需要夯实基础,同时C选项对学生计算能力要求较高。
第26题实验题,形式与2019年高考相似,均以制备流程呈现,最后考查利用“反滴定“进行滴定计算,同时考查误差分析。
第27题工业流程,出现了“置换率”的新名词,需要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公式解释,并结合图像进行计算。
第28题反应原理,相对2019年难度略有降低,整体考查较常规,多为学生平时训练有素的转化率、Kp的计算等。其中,亮点为新名词“选择性”,对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选做题:
第35题(物质结构与性质):考点与往年相似,难度比2019年全国1卷略低,对基础要求较高。
第36题(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考点与2019年全国1卷相似度较高、难度持平。其中第(6)问的合成路线中,需结合流程和已知的陌生信息,其中涉及了 “克莱森(Claisen)重排”,对学生处理及应用陌生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
整体来说结构题拿分快,但冲刺满分有挑战;有机题推导花费时间多,但冲刺满分的几率更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择优选择。
高三考生
1、注重知识的积累,绝大多数考点都是平时能接触到的,注重积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2、注重知识的迁移,基础知识会用非课本内容进行包装,锻炼好信息读取能力与整合能力,才能在考试中无往不利。
3、调整考试心态,注意做题的顺序,我们应该从简单的题目下手,比如选修五的有机综合,然后再去啃那些难啃的骨头,尽可能把该拿的分拿到手,所以考试中要放平心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考试。
4、疫情复课后注意调整学习状态,结合自己与学校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接下来的两个多月的复习。可多分析各地的真题与模拟卷,熟悉各种题型的考法、提升自己的答题技巧与速度。
02
高一高二生
1、通过平时的考试与检测,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找出薄弱点并进行重点突破;
2、规划自己的答题时间,提高答题速度,多进行限时训练;锻炼自己的应试能力及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
3、分析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的差别,不断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实验题中实验方法(鉴别、检验、沉淀洗涤等)的描述是否完整;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单位等。
4、对高中化学教材上经典的模型认知及证据推理上要多下功夫,尤其是工业模型和实验流程。